预防假微信诈骗,语音不一定是本人,已多人受骗
近日,河北沧州赵女士就爆料说自己被骗了,是常见的微信诈骗案。经赵女士了解到,源于听到父亲因为忘记带现金需要向她借200块的语音消息,而且要求对方再发一条语音确认是否是父亲本人。但还是被骗了,赵小姐就纳闷了。声音明明就是自己父亲的声音,但是发送者竟然是骗子!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了沧州市区王女士身上,9月21日晚,接到同学发来的微信,让她帮忙转点钱,并发来语音催促。听到是同学的声音,王女士放心地转了500,没想到竟是新型诈骗案。
大家在使用微信时都知道文字可以转发但语音是不可以的,所以一般在听到朋友的微信语音就会本能地认为发语音者就是本人,那是什么导致语音可以被转发呢?
微信外挂软件陷阱多,金钱交易要严谨
据了解,这些诈骗犯用的语音都是通过一个“克隆微信”的软件上操作的。石家庄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民警以上述案件为例表示,骗子首先利用软件植入木马盗取用户的微信号,再购买“克隆微信”的软件后用克隆出来的微信号实行诈骗行为。这个“克隆微信”的转发语音功能(通用版微信无法转发语音)可以转发用户之前聊天的常用语音如:“在吗”,“可以吗”等惯用语言进行诈骗。诈骗犯正是颠倒了用户平常 “不可转发语音”的认知而屡屡得手。

上网搜索“克隆微信”就可以找到相关软件,并有教程。简介上更是夸赞得该应用十分便捷,转语音,自动抢红包等等。微信团队就此表示,这些自称是微信的山寨应用都是微信的外挂软件,它们不仅严重侵犯微信的软件著作权,同时经常会留有后门及木马,具有严重的安全风险。用户登录后会自动把账号密码传到黑客手里,随时有被盗的危险。
日常生活中,除了要防止外挂软件外,也可通过和飞信辨认对方,插入sim卡才能正常登陆和飞信,双重预防犯罪行为保障自身财产。和飞信由中国移动自主研发,包含了企业和个人的应用功能,发送语音之外还可以进行多方通话,不确定对方情况下还有300分钟时长赠予助你辨别对方,预防不法分子行骗。
加大监管和宣传,避免受骗上当

在网上搜索竟能得到购买软件的渠道,如此明目张胆的违法行为,相关部门还需加大力度监管和处罚,另一方面多做宣传,减少群众受骗几率。并在平时注意网络安全,发现不对劲的地方应报警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