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都在学
孙老师开玩笑:“之前还觉得高中孩子怎么上课一副全无反应的样子,现在见识过小盆友上课,再看高中生,简直都是天使呐!”
的确,小朋友的课比大孩子难上得多,难在“纪律”。高中生可能是可以坐那儿一天,不声不响不动弹地听讲,小朋友们可以这么做的时间,豪气一点,上限大概是10分钟。过了这个点儿,即使人可以“乖乖”坐在小凳子上,注意力也早飘走了。

我通常不会专门“管纪律”,不论是小孩子还是大孩子,毕竟上了那么多年学,所谓“管纪律”多是声色俱厉的“震慑”,确是可以让孩子们”乖乖“坐着听讲,但孩子们的心也一并被冷冷地封闭起来,这种前提下,老师能讲出什么?孩子们又能听进去多少?
我会尽量靠上课内容引导孩子,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把注意力逐渐收拢;上课过程互动多多益善,让孩子们参与进来是保持他们注意力最好的办法。
比如在小小班,我会时时提醒自己“不要着急”,因为这个年龄阶段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本身就非常短。我把课堂内容分成“讲故事”,需要小朋友坐下来保持安静认真听,可以提问,但要先举手;“唱歌”,这部分通常是带着动作,除了一起大声唱,小朋友们还可以站起来,抻胳膊动动脚蹦蹦跳什么的;然后大家一起把月亮桌搬出来,我会提前准备一些“书面”练习材料,迷宫,涂色,字母临摹之类的,小朋友们坐好涂涂写写,我会从旁观察,哪个小盆友有小问题或者需要帮助,我就挪过去帮忙。
之前我都是把绘本做成Keynote,用投影仪投在墙上讲故事;现在我又开始尝试回归传统:小板凳围成半圆,我把书放在圆心,每个人都看得到的地方,一页一页翻书讲故事。
当然这么做不太可能实现大人眼里“秩序井然严肃活泼”的状况,我也在不断尝试。
我试着让小朋友轮流作“小班长”,“协助”老师“管理”班级。实际的情形非常有趣,“小班长”会立刻起范儿,小脸绷紧紧的,表情严肃,看其他小盆友的眼神都和平时不一样了,在他们的眼里,似乎小班长就是要“管”人的,至于其他小朋友是不是需要帮助,完全不予考虑,可以说是非常“凶巴巴”了。
“管”人的时候,脸先拉下来,鼻孔都变好大,声音的一部分必须借由鼻子“哼”出来,神气十足;语气必须严厉,音量必然升高,小孩子似乎坚信“有理就是声音大”,大声说话不光有“理”,似乎也更加有“力”;句式也颇具特色,——点名+命令:

“XXX,你给我坐到椅子上!”
“XXX,不许说话!”
没错,就是4岁的孩子,就可以这么干巴巴,硬邦邦。
这么喊几次,对方倘若不服“管”,小班长就会转向教室里那个“大人”,很不幸,就是我,语气焦灼得,“老师,你看XXX,他不坐下,我说了他也不听!”每到这时我的内心都极度尴尬,——这似乎是期待我过去重复一遍他刚刚发出的命令,用更大的声音,至少也是用更大的体格施加压力。
我肯定不会这么做,一来我的声音没他们大,二来我习惯了蹲着跟他们说话,——居高临下?我自己就会先别扭起来,手脚都要不协调了。
“Thank You!”我会先感谢小班长,然后会动作很夸张地把手架在耳朵上,像八戒扇风耳那样,音量如常,但是会故意把声音拖得长长的,语气焦灼地说:“哎呀呀~你们都在说话吗?怎么我谁都听不清,什么都听不到,只能听见哇啦哇啦嗡嗡嗡轰隆咚?”一般情况,看见我夸张的神情,听见“哇啦哇啦嗡嗡嗡轰隆咚”,孩子们都会围过来,哈哈笑一通,“老师你在说什么呀?哇啦啦咚咚咚。” 这时候,我就会呼扇呼扇“耳朵”,惊讶地说:“哎,哇啦哇啦嗡嗡嗡轰隆咚的声音消失了!现在好安静呀~”然后我会跟孩子们打招呼,“Hello!How are you?”,孩子们咯咯笑着,腼腆地回答:“Hello!”我就会激动不已地抖着“耳朵”,“哇,现在每个小盆友说什么我都能听见了,好棒!”
然后继续上课。小班长一会儿可以负责分发写字画画的纸笔。
其实我也没法儿确定这样的方法会有什么样的效果,我也知道没有什么方法一定好;幸好,我愿意多尝试。
因为这个小小班,我翻出好多旧书重读,也看了不少新书,也“不得不”设计游戏,制作教具,——正应了那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知道我这种走法,这会是条费神费力的路,但我始终都觉得这么做要更对一点,更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