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艺术家陆扬的作品来理解“赛博格”理论
网络女性主义,亦称为“赛博女性主义”(cyberfeminism),于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伴随着网络科技时代而发展。据目前的研究,网络女性主义有两个分支:一是唐娜·哈拉维(Haraway J Donna)提出的电子人隐喻,二是以赛迪·普朗特(Plant Sadie)为代表主张女性与电子技术的紧密关系。
一、网络女性主义的背景
二战结束以来的后现代女性主义,否定性别二元对立论,倡导多元化和差异性,并跳出传统女性主义的男女平权框架,致力于由男性话语向女性话语的转换与建构。随着八九十年信息科技与互联网的应用,后现代女性主义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赛博女性主义”。
被视为该理论的先驱者,唐娜·哈拉维于1984年发表了一篇论文《赛博格宣言:20世纪晚期的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1]。赛博格,英文为Cyborg,是Cybernetics(控制)和Organism(有机体)的组合,意指一种既是机械体又是有机生物体的状态。该词最早由20世纪60年代美国航空科学家提出,希望以科技拓展和增强航空人员的身体性能。而作为跨学科的女性主义科学家,哈拉维提出了“赛博格”更深层面的文化内涵与社会隐喻,一种界限的模糊性,抛开人与动物、人与机械的二元论,肉体的意义不复存在,男女的区分已没必要,主动终结了女性的恐惧、焦虑与孤独。
1991年,澳大利亚四位女性艺术家与行动家,自发组织“维纳斯母体”(VNS Matrix),并发布《赛博女性主义宣言》,掀起新一轮女性主义运动的浪潮。1997年,德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赛博女性主义大会,不使用传统的“先生”“女士”称呼,而改为“面孔”(Dear Faces),试图用网络空间的虚拟现实,来颠覆现实中的男权社会。
网络女性主义理论家、英国《卫报》作家赛迪·普朗特,在著作《零和一》[2]中论述,女性是信息机器的模拟者、组装者和程序设计员,对计算机与网络的发明功不可没。同时,她还揭示出,纺织技术与电脑科技之间相通的创造逻辑:电脑是织布的一种仿像,0和1的二进制运算思维,正如编织挂毯的纺织技术,在密密麻麻的网络空间中永恒运动。在此之后,各种关于互联网女性特质的论述铺天盖地,互联网的体验化、情感化、去中心化思维等,受到广泛重视与讨论。
二、网络无性别主义的萌生
2000年之前,网络女性主义处于理论萌芽与讨论的前沿阶段,并没有很广泛的科技与现实支撑。但随着21世纪网络科技和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整个全球化的后现代社会中,充满着细致入微、无处不在的技术应用,极大驱动了网络女性主义的发展。正如1989年开始创作的日本漫画《攻壳机动队》,最初受到哈拉维“赛博格宣言”的影响,但直到近30年后的今天,被翻拍成同名电影在全球上映,仍引发更深入的讨论与反响。
赛博格,作为一种半机械半有机体的高科技合成体,实际上是与生物学、信息工程学、医学等技术紧密相关;而如今,各科学领域的发展,促使“电子人”的形成已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基础条件,例如心脏起搏器、人工肾脏的使用,或是阿尔法狗、仿真机器人的发明等,并成为当下最热议的话题之一。
一方面,女性在互联网的使用行为模式上,已成为全球的主导方向。2010年,美国知名互联网统计机构ComScore,发布了研究报告《女性在上网:女性如何影响互联网》,并表明女性正在通过她们的行为,正在改变这个时代中男人和女人的思想特质。虽然女性网民只占全球网民的46%,但她们的行为模式却主导着整个互联网思维,包括猜谜游戏、搜索习惯、使用移动网络的偏好、视频模式、社交网络、在线购物等。
另一方面,成长于网络时代的新人类,则每天移动式、沉浸式地生活在虚拟的娱乐世界中,伴随着电玩、动漫、成人录像等爆炸式视觉信息,从中产生时间、空间被打破的错觉体验,因而常常令人足不出户、废寝忘食。生活方式的极大改变,也导致了思维行为方式随之改变。虚拟与真实的界限愈发模糊的同时,也意味着虚拟身份不再“虚拟”,甚至可以成为真实身份之一。
以信息技术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日本为例,近年来产生的“御宅男”“草食男”等族群,宁愿用虚拟的方式去感受异性,而不是去尝试现实中复杂的男女关系。在越来越多的采访调查和媒体报道中,日本年轻人否认“性优先主义”,表示在两性关系和其他事物之间,他们更关心其他事物。[3]
除此以外,上个世纪看似无解的雌雄大战,因LGBT运动、酷儿理论的发展,带来心理学、医学层面的性别研究,也指向与网络女性主义趋于一致的未来方向。科学已经证明,性别不是二元对立的状态,理论上,每一个人都存在两种性别区间内的某一个中间值。这些理论与观点,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所接受。
综上,性别对立的议题,在科技极度发达的未来,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温和派的新人类,无论男女纷纷以中性风为潮流指向,伪娘、御姐则是这类的产物。而激进派的新人类,则趋向于无性主义的性别改造。哈拉维在上个世纪所寓言的赛博格社会,正在到来。
三、陆扬作品中的“赛博格/控制论”
最近崭露头角的新媒体艺术家陆扬[4],在早期创作中就显露出“控制(Cyber)”的隐喻。知名艺术家、策展人姚大钧曾如此评价陆扬的作品:“陆扬玩的就是控制。机兽控制、机尸控制、人机控制、机人控制、人人控制。而在这些表象的控制阶层结构之核心,还是一种意志控制(mind control)。”[5]
在《震颤麻痹计划》(2011)中,陆扬针对帕金森病患者的肢体抖动频率,进行不同角度的采样,制作并合成一段电子乐的视频。作品表现了控制与被控制、失控与治疗之间悖论的关系,思考在科技社会中“人与身体”的关系。
在另一个视频作品《复活!僵尸青蛙水下芭蕾》(2011)中,也表现出类似“控制”的隐喻,只不过“人与身体”在这里变成“动物与身体”。作品中,她用通电的线路接上了青蛙实体,并使其随着电子乐而起舞。[6]
在这两件作品中,机器或电子处于控制的地位,身体、生物在控制下产生各类行动或表演,呈现出一种人机交互的模糊状态,试图消解人与身体、生物之间的界限,挑战传统思维中人们对于病痛、死亡的躯体焦虑与恐惧。
“我有一股强烈的控制欲,控制人或者动物,我通过使用科技和各种媒介去进行创作。这种控制完全依靠人类的大脑本能,以及他们无法逃离他们的生理实相这一事实;尽管受到肉身或疾病的控制,他们还是用身体去创造外部器械来打破这些限制。”陆扬在创作陈述中如此表示。[7]
四、从身体到精神的“赛博格/控制论”
作为陆扬的研究生导师,张培力认为其作品充满了矛盾:“貌似科学却又非理性;貌似优雅却具暴力,貌似现实却又非现实。这种由个人身份、心理、身体、媒介、材质出发的探索使她成功地创造了奇特,多义,性感的视觉形象。”[8]
一直以来,陆扬就对生物学、神经学、医学、宗教抱有浓厚的研究态度,并将其研究带入艺术领域中,创作出具有科学与宗教双重隐喻的《忿怒金刚核》。在这件作品中,陆扬将人类大脑中负责调节情绪、也是愤怒反射机制的“杏仁核”,嫁接到了宗教中面色忿怒的大威德本尊,以此探讨两种不同的“愤怒”,表达神和人的心性和复杂性,反思生物脑部与精神宗教之间的关系。
2013年,陆扬创作的《子宫战士》被认为带有网络女性主义的特质。该作品创造了一位动漫风格的无性战士,其造型来源于子宫的形状。这位战士的设定是个男性,却拥有女性独有的子宫,以及各种“超必杀”技能——把经血当成能量,把卫生巾当滑板,把盆骨当战车,把婴儿当流星锤等。作品在游戏式、戏谑式的诠释中,颠覆并解构了传统性别的特质。此外,陆扬还与日本第一个成功切除性器官(包括睾丸、阴茎和乳头)的“无性人”杉山真王合作,cosplay并绘制一部无性战士的同名漫画。
作品借助虚拟的幻想世界,折射出科技进步后所面临的问题:如人口危机、性别认同、基因工程等。陆扬认为:“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女权主义作品,其他人则认为这是一个超级英雄故事。我自己的观点是,你出生时无法选择性别,性别只有在社会背景下才会成为一个问题。当你在思考一件事时,不会下意识地想,‘作为一个男人,我这样想’,或者‘作为一个女人,我这样想’。所以,我觉得社会性别的划分很荒谬。”[9]
2015年,陆扬创作“妄想”系列,在《陆扬妄想罪与罚》《陆扬妄想曼陀罗》《灵车妄想曼陀罗》中,以自己的形象为原型,用数字模拟在二次元世界中,塑造出一个她向往却无法在现实中拥有的无性别身体。作品中,陆扬综合了生物脑科学、宗教学经文等“控制”元素,将不同信息的碰撞输入了自己无性人的身体之中;但由于各种信息过载,身体呈现出一种失控、癫狂的妄想状态。陆扬认为,作品应该让观众想到其他问题,从而让他们思考人生的“虚妄”。[10]
五、“无性别主义”之后
在陆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试图在科学、技术、宗教与人类的关系上,创造出一系列庞大而复杂的视觉系统,以探讨人类意识的来源、生物肉体构造下的欲望与罪恶,人类宗教中的地狱惩罚,身体死亡的状态等“后人类”议题。
在科学技术、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后现代社会中,女性主义似乎被巨大的信息洪流席卷着、消解着,并演变与转化成“无性别主义”。诚然,无性别主义消解了性别讨论的必要性,打破了固化思维与身体界限,使得女性在网络空间里能够重新塑造角色和彰显话语权。
但是,“无性主义”也将带来另外的议题,即性别区隔、身体意义的消解之后,生物控制是否就是人类的未来?机器控制是否就是人类的未来?陆扬在作品中的探讨,并没有给出一个定论,甚至是带有思考与怀疑的态度。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陆扬的说明可以证实这一点:“一个人行为的优劣,用不同程度的标准去判断是不同的。我并非认为一切都靠生理动作,只是太多科技实验让我越来越迷惑,去相信自己的生理感知体验信息,还是感受灵魂?我到现在还是坚信人是有灵魂的。”[11]
文中引用与注释
- Haraway J Donna:《A Cyborg Manifesto:Science,Tech-nology,and Socialist-Feminism in the Late TwentiethCentury》 ↑
- Plant Sadie:《Zeroes and Ones》1997 ↑
- 七猫编译:《日本,无力做爱》,《南都周刊》2013年第42期。 ↑
- 陆扬,1984年出生于上海,获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学士、硕士学位,曾被提名“皮埃尔·于贝尔奖”(2014)及“艺术新闻亚洲艺术贡献奖-年度艺术家”(2015)。 ↑
- 姚大钧:《陆扬推介词》,《美术文献》2011年第4期,第51-53页。 ↑
- 由日本福冈亚洲美术馆协助实现,作品使用的青蛙尸体是医学解剖试验后的回收再用。 ↑
- 录像局:已建档艺术家,陆扬VB-0059-005作品陈述,http://videobureau.org/artist/lu-yang/video/3680. ↑
- 出自策展人前言,张培力策划《陆扬:忿怒金刚核》,2011年9月,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
- 录像局:已建档艺术家,陆扬VB-0059-007作品陈述,http://videobureau.org/artist/lu-yang/video/3693. ↑
- DJ Pangburn:《陆扬在<妄想曼陀罗>中化身无性人探索脑科学与宗教》,2015年10月27日,http://thecreatorsproject.vice.cn/read/nonsexual-humanity-takes-form-as-an-artists-3d-avatar. ↑
- 米诺MINO:《陆扬:艺术“科学家”》,《周末画报》,2012年5月。 ↑
参考文献:
[1]黄鸣奋:《赛伯女性主义:数字化语境中的社会生态》,《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第91-97页。
[2]都岚岚:《赛博女性主义述评》,《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第5期,第63-68页。
[3]高艳丽:《网络女性主义源流》,《理论界》,2011年第4期,第141-142页。
[4]艾莉莉:《后女性主义在网络空间中的彰显》,《科技信息》,2010年28期,第570页。[5]姜奇平:《互联网的女性主义特质》,《互联网周刊》,2012年第7期,第20-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