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罗皮乌斯:德国人与美国人
二十世纪上半叶,不计其数的德国人变成了美国人,格罗皮乌斯也是其中的一位。一个人可以轻易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一个国家也可以给一个人涂上自己的调子。从两张时间跨度整整二十年的相片来看,德国人格罗皮乌斯和美国人格罗皮乌斯的气质是大不一样的。
第一张照片是一张半身像,摄影师埃米尔·比伯(Emil Bieber 1878-1962)将格罗皮乌斯的手与额头之外微微虚化,虚实之间,叙事的层次便跃然纸上。格罗皮乌斯左手支撑下巴,两指轻搭在眉骨下,直指开阔的额头。额头是思考的象征,智慧的所在。对于一位建筑师,一双将奇思妙想幻化于图纸的巧手是创造力的最佳见证。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格罗皮乌斯清澈的双眸,凝视远方,目光温柔。思想的深刻与视界的无限完美统一。国家之风貌,时代之精神必定会在人的神态举止之中留下痕迹。理性与哲思的传统,深沉与忧郁的性格是德国人引以为豪的文化根基。于是能够反映这样的传统与性格的“思想者“姿态成了上世纪初德国流行的摄影姿势。格罗皮乌斯拍了很多”思想者“姿势的相片,我猜他是在意思考这件事情的。对历史的反思,现代的定义以及未来的构想都将从深入的思考开始。在这样的思考中,诞生了包豪斯,开启了现代的艺术教育,融汇了工业与艺术。

二十年后的格罗皮乌斯已经久居美利坚。旧大陆的味道渐渐淡去。着装与神态来看,格罗皮乌斯已经俨然一副美国商人的模样。斑点小领结衬托着细长的头部,乌黑的皮鞋闪烁着画面里唯一的光泽。这里的格罗皮乌斯更加坚定自信,然而重点已经不是二十年前象征智慧的头颅。这是美国著名摄影师欧文·潘恩拍摄的一组名人特写中的一张,被拍摄的名流还有杜尚,奥基弗,达利和辛普森夫人及其他。这样的拼凑组合是夺人眼球的,就像全明星的队伍。至于凑齐阵容的意义,是要彰显美国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性,还是庇护者的优越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