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自己,要怎么做到?
真正的接纳,伴随着理解和哀伤。

小A是一个大三学生,她说:
我的同学之中不乏白富美,有的特别会打扮,有的性格开朗,很多男生追;
而我家境不太好,长的也不好看,还胖,所以特别自卑。
我看书上说,要接纳自己——我觉得这句话特别有道理,可是我做不到怎么办?
一、接纳,心理还是鸡汤
接纳,既是一个心理状态,也是一种心理过程。
它可以指我们对于某种现实接受的状态,也可以指由不接受到接受的过程。
如果是已经成为的状态,这很好,很轻松,没压力;
如果我们想要达到那种状态,就需要一个过程。
鸡汤会告诉你“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你接纳了,你就没有烦恼了、没有不满了、没有矛盾了。
但它的问题在于,只是不断地渲染你拥有这样的“状态”是多么的好,却不提“过程”该怎么进行——这是因为:过程并不容易。
所以很多人在鸡汤“避重就轻”的引导下,开始期待自己的接纳,却总也到不了彼岸。
甚至他们还多了一个烦恼:我怎么不能接纳自己,我太差劲了!
所以,我们需要正确认识一下“接纳”,并且去探索“不接纳”的根源,以此来发现接纳的途径。
二、有接纳,必有不接纳
鸡汤文告诉我们要接纳,是想给我们带上“圣人”、“圣心”的光环,让我们在一个虚拟的幻想中自我感觉良好。
但我们都是凡人,凡人的基本自觉是:任何事物都有对立面。
有接纳,必有不接纳。
作为人,我们不可能只有接纳的感觉,没有不接纳的感觉,
接纳让我们连接,而不接纳让我们进步。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接纳,TA有可能会奋发努力,提高成绩;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形象不接纳,TA有可能会通过健身、化妆、穿搭,变得更好看。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进取的本能,有变得更好的自发性,我们当然不会一味地接纳。
但真正有“接纳自己”困扰的人,其实是感受到了不能自我接纳的压力,因为自己的某些部分,让自己感到痛苦、焦虑、无力、挫败,
这时,我们就有必要一探接纳的根源了。
三、无法接纳自己的人,都是西西弗斯
假如一个孩子吃饭时不小心打碎一只碗,
妈妈立刻责骂他:“你看你干的糟心事!不许吃饭了!给我去面壁思过!”
孩子会如何评价自己打碎碗这件事?
他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件坏事、错事。
他的人生可能从此难以接受打碎碗这样的事情,因为这样的事情令他回忆起当时被惩罚的耻辱。
如果一个孩子长相普通,但他的父母总是说:“你长得真丑,你都不会遗传点好的”,他可能会为自己的长相而感到羞耻。
如果一个孩子只是做错了一件事情,而他的父母却总是骂他说:“你简直是个垃圾,养你还不如养只狗。”他可能会为整个自己而感到羞耻。
我们没有办法接纳自己,常常是因为我们认同了曾经那个不接纳自己的父母:
你要考100分才可以,99分以下不会被接纳,只会被贬低;
你要时刻保持“落落大方”才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只会被抛弃;
你要时刻听话才可以,有点自己的思想就会被责罚。
他们让我们学会了“只有XXX”才可以被接纳,其它都是错的、坏的、不被喜欢的、会被惩罚的、会被抛弃的,
而过多的严苛和责罚,会导致缺乏信任、低价值感、不良情绪积累、自卑。
长大后,这些感受本身,以及它们所导致的生活中的不成功,也会进一步成为自己无法接纳的部分。
我们不但会认同父母眼中那个“差的自己”,我们也会像父母一样期待“优秀的自己”,
我优秀了,就会被认可、被欢迎、被喜欢了啊!
可是那个苛刻的优秀的标准,多么难以达到,也许永远没有终点。
所以我们会陷入这样一个循环:期待优秀——不接受缺点——拼命努力——永远有差距——自卑——更加期待优秀。
这就是一个无法接纳自己的人的死循环。
就像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永远努力着,但永远也无法完成。
在某一个模式的家庭中,同样的事情会千百遍地发生,
直到有一天,这些模式像烙印一样刻在你的大脑中,
你不再需要父母,自己也可以嫌弃自己了,
顺便,你也开始嫌弃有同样特质的别人。
这就是你不接纳的根源,它形成于你的早年,岁月的洗礼只会让它更深刻。
回到之前那个打碎碗的场景,
如果一个孩子不小心打碎了碗,妈妈觉得“这只是生活中难免的小插曲罢了”,她安慰孩子,并且收拾干净,继续吃饭,孩子不会成长为一个苛刻的人。
如果一个孩子长相普通,但他的父母说“是的,大部分人的长相都很平凡,可我喜欢你的丹凤眼”, 孩子将来不会嫌弃自己的长相。
被接纳的孩子,将来会更好地接纳自己,也会更好地接纳别人。
四、真正的接纳,伴随着理解和哀伤
也许你会说,我知道了,我对自己的不接纳,是父母的不接纳造成的,可是知道了我也没有变好啊!
是的,因为意识层面的“知道”,是不解决问题的,因为我们的心理状态,并不仅仅由意识来决定的。
我们去追溯历史,并不是为了讨伐,而是为了理解:
去理解这一切都不是你的错;
去理解在成长的过程中,那么多的不被接纳,可能在你心中积累了很多的情绪和感受,比如愤怒、不甘、伤心、无力,包括羞耻;
去理解你只是不知不觉地重复同样的模式,而忽略了其他的模式;
去理解或许你暗暗期待,希望父母有一天能够认识到他们的错误,跟你说声“抱歉”;
去理解或许你攒着一股劲,就是要优秀,希望到时候所有人都会拜服在你脚下,这样你就可以“一雪前耻”。
你能一瞬间放下这些吗?
或许太难了。
或许无数个漫漫长夜,这些念头曾是你唯一的心理支柱。
可能需要很长的一段经年累月的心路历程,需要你一点点鼓起勇气,去面对内在的伤痛,去放下无望的幻想,去正视残酷的现实。
去接受父母永远不会改变,永远觉得你是错的,永远不会跟你说“对不起”;
去接受你就是不好看、就是不聪明、就是有很多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还比你有资源,你可能永远也追不上;
去接受你就是摊上了这样的父母,导致你形成了一个如此自卑的内在……
这必然是一个哀伤的过程,哀伤极了。
但哀伤过后,当你沉淀下来,你会觉得轻松。
因为你无需把宝贵的能量用在焦虑地去构筑那个“优秀”的外壳,
你的注意力会从“我应该怎么样”,转向“我可以做什么”。
那个时候,你的人生才真正展开。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需要一个心理咨询师,她知道这个过程有多么的难。
她会给你支持,在你面对之前帮你积蓄力量,在你面对之时给你有力的陪伴,最终和你一起迎接新生活的阳光。
• end •

戎蓉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希望能够稳定地陪伴你,
一起走进内心深处,
看到未知的阻碍,
找到成长的力量。
欢迎添加我的微信预约咨询:
rr407314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