怠之殇—论宋朝施政之弊(四十四)

国家打击
一个人临近生命终点的时候,往往会对自己一生有所总结,对自己一生做的不好的地方,有所觉悟。
但这个定律不适合所有人。
比如宋太宗。
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会永远不低头的认为自己绝对正确,一种是不世出的天才,一种是不世出的蠢材。
赵光义是哪种,相信他医生的所作为为,已经给了诸位答案。
但无论他是天才还是蠢材,无可指责的是,他大概还是一个好父亲。
即使生命之火即将熄灭,他也希望留给儿子一片相对安静祥和的江山。
于是,他临死还不想收手,还想继续冒险下去。
相当不刻薄的说,宋朝没有在他手上完蛋,他没有像他偶像唐太宗口中那个独夫民贼的表哥隋炀帝一样成为宋炀宗,相当了不起了。
太宗朝最后也是醉无厘头的一次军事行为出炉,目标是西北的党项大佬李继迁。
原因是宋太宗调戏李继迁的智商失败了,上次宋太宗对李继迁说,只要你服从我,我就把你调到内地富足的地方享福,不用在西北天天打游击,有上顿没下顿。
很明显,宋太宗是真的做功课了,把彪悍强大的节度使哄到首都或者国家心脏地带,良田美宅,漂亮妹子养着让他们彻底没了野性,这是从中唐到五代十国,皇帝减除地方藩镇的一个老办法。
而李继迁从小没读过书,没文化,更不懂历史。
一个人从十几岁到小四十天天朝不保夕,过着打游击的日子,没准睡醒刀就架脖子上了,丢了老妈又丢了老婆,现在告诉你你可以过舒服日子了。
只要不是傻子,都会同意。
只要你同意,等你到了我眼皮底下,是油炸还是生切,就由不得你了。
但必须说明的是,一个人的战略眼光,或者说谋略才智,往往和文化水平无关。
比如说当年美国的第一富豪洛克菲勒起家也是一个单亲妈妈带着一堆孩子有上顿没下顿。
再比如眼前的李继迁。
从宋夏决裂的那天起,李继迁就从没想过妥协。
更何况,他现在在宋、辽两个大国之间钢丝走的六的飞起,还新兼并了哥哥李继捧的势力。
凭什么要听你摆布?
最可怕的是,现在的李继迁,已经有了非常清晰的对未来的战略规划。
这个规划如果实现了,无论是他李继迁还是党项族,都会成为夜空中耀眼的星。
于是,李继迁首鼠两端,也不说同意,也不说不同意。
胡萝卜继续送,比如朝贡,派人到开封吃喝玩乐。
刀子继续擦,抢劫继续,打劫继续。
而赵光义也最终看懂了李继迁的为人,和他的目标。
于是,一场宋帝国针对西夏,哦对不起,现在还不能叫西夏,只能叫李继迁个人,的国家级打击就在酝酿之中了。
李继迁的动作永远更快一步,这次,他在边境玩了一把大的。
他打劫了宋朝从腹地运往灵州的军粮,数量,嘘,别惊着您。40万石。
地点是浦洛河(今吴忠东南苦水河)。
一个事实是,宋太宗看懂了李继迁的目标,但没看懂李继迁的策略。
李继迁的目标就是灵州,以及灵州以西的河套平原、宁夏平原还有河西走廊。
所以宋太宗开始不断的往灵州运送粮草,支援打仗。
而李继迁不断的围城打缘,越吃越大。
越吃越大的结果是宋太宗大怒。
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当年只有10来岁,只能靠佯装给乳母送葬才能逃出银州,后来被自己几次打的全军覆没,老婆老妈都丢了的小毛贼李继迁,能有今日的气候。
以宋帝国的实力,去打李继迁这种土匪,不是用原子弹轰蚊子吗?
也正因为他的怒火以及想不明白,才有了后来发生的事情。
宋朝和李继迁的恩怨,基本是这样一个流程:
一开始,是不把李继迁放在眼里,不认真对待,让他跑了,然后组建游击队。
后来,因为丢了面子,开始稍微认真,就把李继迁打的一毛不剩,回沙漠啃仙人掌。
再后来,和辽国交战,双线甚至三线作战,力不从心,被李继迁咸鱼翻身。
等和辽国搞差不多了,四川平定了,依然抱着原子弹轰蚊子的心态逗李继迁玩。
如果李继迁是蚊子的话,那他现在应该已经是蚊子精了。
因为,当年他逃出银州的时候,只有十几个人,现在他有辽国的支持,然后手上大概有几万人。
然而可悲的事情是,即使他有几万人了,宋太宗仍然觉得他很容易对付。
于是,宋太宗出动十州之兵,总兵力十几万人,进攻李继迁。
大炮打蚊子?
别急,在怎么打仗这件事上,赵二永远有新花样。
这次进攻西夏,分兵五路。
分兵的结果是什么,后来的战争过程会告诉我们,我们只说,在西北这种鸟不生蛋,荒无人烟的客场,你总共就十几万人,还分成五路,这不是白给了熟悉当地地理环境的地主李继迁各个击破的机会?
而且,对于怎么用兵,赵二还有创意。
先说他分兵五路是怎么分的吧。
十州都部署李继隆出环州,容州观察使丁罕出庆州,殿前都虞候范廷召出延州,殿前都指挥使王超出夏州,西京作坊使张守恩出麟州(今陕西榆林神木县)
其中,他的大舅子李继隆是主力,他的兵力最多。
换言之,如果李继迁学后来努尔哈赤在萨尔浒的玩法,另外四路人马完全不够李继迁吃的。
而且,赵二严令手下,要服从命令听指挥,不准瞎搞。
首当其中就是他的大舅子李继隆。
什么叫服从命令呢,就是路线,出兵时间都要听军事鬼才赵光义的。
我量了一下,从开封到灵州的距离,不寒而栗。
瞎捣鼓的结果就是,五路伐夏从一开始就成了一个巨大的笑话。
先说李继隆吧,李继隆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后赵光义时代的名将了。
这个人亲眼目睹了杨业、郭进等人的悲剧之后,变得滑头了,或者说,懂政治了。
当然,他是一个没有最终失去尊严,忘记自己该做什么的将军。
只是,他知道在什么时候应该出多少力气,而且,秉信一句话:只有活着,才能为国家做贡献。
于是,大丈夫能屈能伸。
他是主力,而且带着丁罕一起,走最安全的路线。
但这个时候,出岔子了。
《宋史》上说,这个锅是李继隆的,他听手下的建议,有一条更近的路线可以进军,可以节省大军的体力、粮草辎重消耗,事半功倍。
于是李继隆听了,然后写信给了开封的皇帝。
赵光义大怒,责备李继隆的弟弟问你哥哥为什么不听我的,不听我的肯定输。
结果,李继隆迷路在大漠里,没遇到敌人,缩回来了。
这是《宋史》里常用的政治正确的腔调,我已经不想再说什么了。真实的历史如何,看曹彬的遭遇就可以了。
如果李继隆真的那么犟,那么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话,那他就不是李继隆,而是杨继业了。
总而言之,主力大军无功而返,其他军队的结局,怎么看都不会妙。
西京作坊使张守恩是一个妙人,妙就妙在他胆子很小,根本不想也不敢和李继迁打。
但是他更不敢和皇帝扛。
于是他行军超级慢,明明他这一路的路线也比较安全,但他就是慢的要命。
最后,粮草辎重吃差不多了,他遇到了李继迁。
但是不敢打啊,他带兵抱头鼠窜,很好,他跑的很快,而且他也不是李继迁的菜,
最后,他全手全脚
也等来了皇帝撤兵的命令。
这就是宋太宗最喜欢的将军:听话,懂政治,乖宝宝。
而最惨的一路是王超,他和范延召合兵,走的是无定河谷这条危险的路。
可怜无定河边骨,尤是春闺梦里人。
这条路,是最接近李继迁的老巢青白盐池的路,以李继迁的智商,他会不重点防御吗?
于是,在大西北阴冷、凄凉萧瑟的夜色里,这两只加起来不到一万五千的人马,在无定河谷里前进,随时准备迎战可能出现的李继迁。
就这样,他们行军到了铁门关的时候,终于遇到了李继迁。
李继迁的老巢在乌白盐池,这个是宋太宗的战前情报。
情报很准确,但李继迁的家当全在。
很明显,李继迁知道谁是宋军里的未来精英,谁是超级软弹。
他一开始的目标就是王超和范延召。
他的目的是围城打援,吃掉宋军的野战主力。
但没想到,这一战打出了宋太宗朝少有的力量。
王超十七岁的儿子王德用,成了这一战最耀眼的明星。
他带着5000人,就把李继迁打跑了,而且追着李继迁到了老巢。
李继迁带领主力撤退,史料记载,王德用获胜,俘获一万多头马羊。
但,也就到此为止了,李继迁退却的时候,实行了坚壁清野。
本来就劳师远征,辎重转运困难,且已到强弩之末的王、范二人,撑了三天,等来了宋太宗撤军的命令。
谁都知道,这是党项人的主场,李继迁就在附近,随时准备搂草打兔子。
这种事,李继迁一直在做。
这个时候,站出来的又是王德用。
王德用请求率军殿后。到了一个关隘,王德用认为:“回师到关隘,士兵如果争先恐后,势必造成混乱;出现混乱而李继迁攻打我军,我军必败。”于是领军前往距夏州五十里处的隘口,并摆好阵势。王德用下令道:“到了我的阵前胡乱行动的人,斩!”到了阵前,士兵们安定顺从,按照要求井然有序地前进,连王超也扣紧马缰缓慢前行。李继迁军紧随其后,因宋军撤退井然有序,都不敢靠近。
撤军,是一门学问,尤其当你的对手是李继迁、耶律休哥之流的人物的时候。
而王超、王德用就成功的从李继迁手底下溜走了。
后来,西北军又主动出击,取得了一些小的胜利。
但,这些都和宋太宗没有关系了。
举国出击,用原子弹轰苍蝇,轰出了这样的效果。
宋太宗内心最后的一点火焰,和他的生命一起,熄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