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想与哪位已逝的作家聊聊天,聊什么?
查看话题 >假装癫狂或许要好过于假装理智。 假装癫狂好过于假装理智
父亲死因不明,母亲乱伦易弦,然而这一切都是叔叔的阴谋。得知真相的王子怎能不愤慨悲恸,在忍受命运的戏弄和起身反抗之间苦苦挣扎。粉饰的太平,虚伪的奉承,会是孕育复仇种子的温床么?春风吹不进丹麦皇宫,只有肃杀的寒风伴随亡魂作着苦难的呓语。
生存还是毁灭,去做还是不去做,妥协还是革命,心中郁结愈积愈大。遭受友情的背弃,唯一可以称之为希望的爱情都被自己搞砸。窃玉者诛窃国者诸侯,王子即使有哲人的智慧和军人的利刃,同叔叔的较量也只能是以卵击石。只好佯疯,在宫中絮絮自语是他最消极的抵抗。也许这并没有什么用,但至少能让他保存实力不至于真的精神失常。假装癫狂或许要好过于假装理智。
川端康成在描写围棋对弈的小说《名人》里提到一个围棋四段选手在棋局上耍诈的事。四段下棋时手边摊开一本杂志,在对方思考如何下棋时假装不知道,低头看书,然后自己快快的下一招。不久之后这位四段就真的疯了,对手在思考的时候他脆弱的神经无法承受。
据说理想的对弈态度是:在对手思考时专心致志或者养精蓄锐——而不是假装对于对手正在思考这件事毫不在乎。持着“违心”的态度,心理会承受重压,可能连带产生更多问题。与之相反的态度,则是“无违”。王子面对自己复杂的内心, 犹豫不决也好、消极抵抗也好,都是坦荡赤诚的反应,比《名人》中的四段勇敢许多,呼应了王子正直、没有心机的人设。这才是真正的人,健全的、有思想的人。矛盾终于爆发,复仇终于成功,王子却中了毒剑的袭击毒发身亡。完美的人的形象毁灭了,这样的结局使《哈姆雷特》更加具有悲剧感和美学价值。
如果能够与莎士比亚聊天,我想他会告诉我,哈姆雷特就是他心目中的完美形象。他会告诉我,王子在犹豫不决、迟迟未发的时候,已然是to be or not to be的另一种选择。而假装癫狂或许要好过于假装理智。
© 本文版权归 Lililililim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