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读书爱好者和书店
从小就喜欢看书。妈妈说我认字非常早,一发现我会认字,就马上教我开始看书。刚开始看大开本的儿童图画书,图画多过字,很适合小朋友。没过一两年就开始看字书、读报纸。妈妈的同事抱着我去火车站的时候我指着车站大厅上两个巨大的繁体字站名念“长——沙——”,那时还没满三岁。
所以对读书的爱是由来已久的。
爱读书自然也爱买书,爱买书也就爱逛书店。所以基本上去了一个新的城市,除了吃当地特色食物以外就是要逛当地的书店。在深圳读小学中学的时候去的多的书店有南山书城(看着它建起来)、中心书城(也是看着它建起来)、蔡屋围的深圳书城(这个不用说啦,资历太老了,深圳的小朋友们应该都去过)、还有在科学馆附近的深圳购书中心(高三的时候经常从学校走路过去看书)。这几家书店都非常喜欢,如果非要选择一个最喜欢的,可能还是购书中心,毕竟是陪伴我度过高三一年的书店。后来去了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啦西单王府井图书大厦都会去。有时候在王府井逛得比较深入了,也会去新东安市场对面的外文书店,在当时买英文原版真是不错的选择(毕竟那时北京还没有page one)。从王府井再慢慢往北走,会路过涵芬楼。继续再往北走一点,看到美术馆的时候就到东四的三联书店啦。我的大学在昌平区五环外,可我愿意坐一个小时的公共汽车长途跋涉进城就为了这家三联。为什么不在当当上买书呢?也买,可是早都养成了去书店逛书、拿起来翻两页随便读读再决定买不买的习惯,就好像衣服和鞋一定要进店试一下才知道码数一样。对于书本,也必须看看文字才知道合不合口味。
北京的书店和深圳的非常不同,沿袭了这两个城市的风格。深圳的书城们建筑风格和内部装饰更为现代夸张,而北京的却好像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内部风格非常朴素,一排排的书架,或坐或立的看书人。但我更喜欢北京的书店。因为在北京书店里看书的人更加像真正会看书、爱书的人,而不仅仅是为了假装自己爱学习或者就为了拍一张网红照片(e.g., 三里屯的三联书店很多这样的人)。
还没出国的时候也去过好多次香港。最开始去香港是为了买陈绮贞的原版CD(高中的时候),再后来去就只是为了去书店,不过也就是你知道的那些大型连锁书店,比如时代广场9楼的page one或者Sogo的诚品。那些盛传卖各种旧书的尖沙咀二楼/地下书店我是一家都没去过。可见我确实算不上专业的读书人,只能厚着脸皮说自己还算一个“业余读书爱好者”,就喜欢到处看看书店。
去了国外也看书店,但印象深刻的比较少。美国大农村,能去的书店不多,看到最频繁就是Barnes and Noble。去B&N真的是买不了书,只能逛逛。因为书太少了,纯粹是为了享受一下书店的气氛才去的,虽然这个气氛也很一般,且到头还得回了家在amazon上面买。那美国就没有好一点的书店吗?有的,在大城市,比如旧金山纽约等等。不过一般去了那些地方我会首选逛博物馆而不是书店。而且毕竟我讨厌美国,所以对这些城市的了解也十分有限…… (但你们都知道的旧金山的那家著名左派书店我也是去过的,嘻嘻。)
不过有一个例外,是Portland的Powell’s。Powell’s在Portland的市中心,占据了非常大的一块地方。书店内部分好几层,密集地摆满了书架和书。书店内也被分割成许多区域,每一个区域是几种相似类型的书,一个区域用一种颜色代替。书店货品琳琅满目,古老的书、当代的书、同一本书的好几个不同版本…… 完全走不动道儿!去的时候并没有把时间安排够,只能稍微逛一下就走,否则感觉Powell's应该可以花上一整天时间来看。
最好的最爱的“书店”在哪呢?在自己家。小时候买书还不太讲究,但是长大了再买就非常挑剔了,若不是非常喜欢有冲动去看的书是绝对不会往家里买的(地方有限,经济也不宽裕)。所以现在越来越少去书店了,绝大多数时间都宅在家里看现成的。因为技术的发展给纸质书造成的影响也很明显,书店里卖的书越来越单一,非常难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了,只能要么在网店上买,要么去找电子版。但这不妨碍我去旅行的时候仍保留着逛书店的习惯(比如在英国和爱尔兰时)。万一能碰上好东西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