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
今天去杭师大参加校招。参观了这个校区的一个小角落,忍不住感慨下现在国内南北方就业,尤其是创业环境,差异这么大是有实实在在的原因的(撇开北京不说,在我印象里,北漂都是有梦想的人,但是那些梦想似乎和上海杭州深圳的梦想差异也挺大,没有优劣,只有差异)。都不用跟深圳广州比较。杭师大其中一个校区就设立了专门的创客空间。一个校友创立的咖啡店(其实是一个很大的办公区域)里还放了很多校友创业的事迹介绍。有些可能已经是独角兽企业或上市了,有些还在孵化器,有些也可能已经倒闭了。但这些校友和故事都整齐地被展示着休息区域。还有许多创业信息。包括作为企业到杭师大参加双选会的体验,也远好于其他的学校。光打电话跟我确认到场时间人数,提醒注意事项就打了两次电话。现场超过500家单位呢,学生更是几千人,都井然有序,学生和参展单位都在一种很舒服的环境下沟通,这种组织真的很到位了。当然,杭师大有马爸爸的优势,设立阿里巴巴商学院,挨着阿里总部,不论软硬件都有有利于其学生就业或创业。。但话也说回来,其他哪个院校没几位杰出校友呢,就看怎么去用了。前两天去浙江农林大学(农林大学是真的超美,可惜时间太紧,匆匆一瞥)人家招就处的橱窗也放了很多学生自主创业的展示。农林大学,所以有很多校友创业相关跟科技农业相关,也有一些美术园林设计等相关的创立工作室等。
这个感慨也不是今天突然来的,其实是比较出来的。前段时间去太原招聘,跟几个学校招就处的负责老师聊过,也看到他们在处理学生就业创业的一些做法。积极一点的学校和老师,是开始建立校友联络制度,开始研讨课程改革,适当放宽学生就业实习的政策,“不积极”(其实很想差评)一点的院校招就处老师,完成每年一次的双选会就好了,多少企业参加,质量怎么样,都让学院自己去管吧。学院呢,每年学生能及时把三方协议回执交过来,就业率指标完成就行了(至今不能释怀自己毕业那会儿学院干的破事)。后面发展怎么样看学生造化,自然更不用提在大一大二进行真正的就业指导介绍了。(每家也会有所谓的“职业生涯导航”,然而这些老师从毕业就在学校呆着,也不太关注校门以外的事情,PPT模板放一放,权当完成任务了)让我更加惊讶又无奈的是,学院的领导们,完全处于一种“闭关锁国”的蜜汁自信里。我们学院的院长,甚至跟我说“咱们学院的学生,去了你们酒店,那就是鸡头嘛,也是可以考虑的嘛!”我晕死,人家宾大的,悉尼大学的,瑞士酒店管理学院都没说自己是鸡头,林则徐百年前就教育大家要睁眼看世界了。你哪里来的自信。派系斗争可以继续搞,学生事业也不能这么糟蹋吧。
和学生处的老师聊下来,她也很想在学生就业择业方便做出一些改变,,但这种改革要从上而下推行。自下而上也不是不行,但需要的时间太久进度太慢了。也正是因为整个校园环境的闭塞,导致基本没接触过社会的童鞋们,只知道英语专业只能当老师,而且不能离开山西,甚至只能回临汾。之前有一些学生有意到南方实习,这几天都在给我发信息说家里人不同意。可能家人只是借口,他们有别的担忧或其他选择。但大部分,还是全家人都不想真的跨出去看看(包括学生本人)。并不是要给他们的选择评判对错优劣,只是为他们明明已经激发的好奇心又被掩藏起来,感到有些遗憾。仔细分析后,其实也是自己内心的投射。为当年全靠自己找工作,不但不能指望学校还要被拖后腿感到不甘。对学校这么多年过去,依然没什么改观感到失望。说来也很奇怪,我就是对山西和内蒙这俩地方有莫名的好感,总觉得他们deserve better...
各人有各人的活法,最终还是取决于个人的选择,只是为能在像杭师大这样的学校毕业的学生感到高兴,羡慕他们。这些学校能为学生尽可能创造良好的,适应时代和市场的创业和就业帮助。这些真的都是实实在在能看得见的。
毕业生的就业是一方面,最近了解下来整个浙江对于就业创业各种政策支持不能说完善,但确实能感受到有很大的心力花在上面。小到小县城都在建设有特色得孵化器,专注于集群、针对性地产业发展。比如以前听衢州总感觉比较偏远,现在很多地方都有衢时代的大楼,联想到之前看的关于衢州发展的片子,还是很佩服这种长远眼光和实施魄力的。虽然好像跟我没什么关系,还是觉得挺欣慰的。
学校能帮就帮,不能帮的就全靠自己了。昨天去参加区域的HR会议,第一次参加这个级别的会议,只有一句感慨“大家演技都时刻在线啊!”不知道给我三年,我能不能学会。有可能三十年也学不会呢。这个level 的大佬果然是日常商业互捧和话里藏刀剑的功力都很好。这种功力大概是哪个学校都不会教的了。现在回看自己两年前的日记,确实挺见识太短浅,当时对老板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甚至是鄙视厌恶的点,警告自己别成为自己讨厌的人。两年过去,虽然连皮毛都还没学会,但也开始理解她那时候的很多想法和做法了。就是有这么多人要一起演戏,你一条NG,可能就把你换下去了。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一直觉得像我这样对棋牌算计游戏一窍不通的人(不是没学过,是学不会,兴趣也完全不在上面),让我去玩人心是真的太难为我了,最安全的做法大概只能是安静做好自己的事情,能不说就不说,必须说就少说了。
昨天过19年manning budget的时候,聊到其中一个岗位,老板毫不犹豫地说“她不愿意做这个,就换人。”眼神里那种理所当然和坚定,让我一下子鸡皮疙瘩起来了。我一直觉得这位同事和他关系“非常好”。他的这句话,可能有三种理解。1.他们的关系并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好,大家也都是在演戏。这体现演技。2.私人关系归私人关系,公司利益归公司利益。这体现专业。3.他也并没有真的想换人,只是为了在口头上表示对用人部门和HR 工作的支持,至于最后怎么换人。并不是他需要跟进的事情,这更既体现演技又体现专业。这样想来,除了觉得压力有点大,还被激起了前所未有的好奇心。与人斗真是其乐无穷,现阶段我就静静地站旁边看看他们的战役。
逃过一战 肯定还有下一战,总有一天,我们都会被推进战壕里去。无一幸免。
谁说的来着,没事早点睡吧,你想睡的人已经跟别人睡着了。哈哈哈哈哈。优秀。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