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文艺复兴2
1.早期文艺复兴中,哥特人虽然仍偏爱强烈的音响,但开始显示出同质音响的苗头,这一半得归功于英国。当时的英国音乐有不列颠人典型的民族特性:强烈的但事出有因的保守主义,既能进又能退;谨慎掂量新事物,以便作出可能的适应。他们的乐曲显示出一种立足于自然朴素的合唱的音乐观,同大路偏重器乐的倾向相反。
2.勃艮第乐派:15世纪为勃艮第的公爵们进行音乐创作的一批宫廷作曲家。在善良的菲利普的统治时期(1419~1467),艺术事业欣欣向荣,出现了两位杰出的作曲家纪尧姆·迪费和吉勒·班舒瓦(1400~1460)。他们的作品有法语歌谣、弥撒曲、赞歌等。勃艮第乐派音乐创作受到了约翰·邓斯特布尔等英国作曲家的影响,勃艮第乐派的作曲家吸收了英国,意大利音乐的因素与法国复调音乐传统结合,创造出一种自然、柔和、明亮的音乐,他们按照严格的解构线条组织音乐,减少了14世纪的音乐作曲的即兴性。
3.弗兰德斯乐派:指1450-1600年在法国北部、比利时及荷兰南部地区形成的一个音乐流派。 20世纪初,史学家们为了使历史上政治、文化、地理的名称更加吻合,常把尼德兰第一乐派称为勃艮第乐派,把尼德兰第二乐派、第三乐派称为佛兰德斯乐派,即狭义上的尼德兰乐派NelherLandsSchool。佛兰德斯乐派使复调对位音乐发展到盛期,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他们把世俗曲调作为弥撒曲和经文歌的定旋律,而且常采用尚松、牧歌、维勒莱等世俗声乐体裁进行写作。 15世纪中期以后, 进一步发展了复调音乐,表现在:
(1)强调复调中各声部地位平等,都具有呈现主题的功能。
(2)喜好较为丰满的音响,出现简单的和声结构(三和弦形式完整出现),假低音技巧和兰迪尼终止式被正格终止和变格终止取代。
(3)弥撒曲以四个声部为主,有时甚至采用五、六个声部,作曲家也常把四声部拆为二重声部,形成一种对比强烈的二重风格。
pastry [ˈpeɪstri]n. 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