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充满神性隐喻的电影,平庸的恶得不到拯救

整部电影以一种天马行空的故事和引人入胜的叙事推进,以寓言为载体同时糅杂了现实主义和魔幻主义,即便对于剧情本身无法产生共鸣,相信也会被这油画般的神秘感震摄得意犹未尽。

电影很完整的讲述了整个故事,从深山中农民们被压迫的生活讲起,到农民们被解救,故事没有戛然而止,导演让拉扎罗这个脱离众人的角色复活,带领我们去了解电影的后半段故事,了解几十年后农民和贵族的生活。如果按照正常的顺序讲述,整个故事反而平淡无奇,而从几十年后复活的拉扎罗的视角去讲述,就充满了魔幻主义的色彩。

故事发生在意大利一个偏僻的小村庄,Inviolata。与世隔绝的全部54个村民并不知道佃农制度已被废除,他们无怨无悔地受女商人侯爵夫人所奴役,为她日以继夜地种植烟草、心甘情愿地无偿劳作、毕恭毕敬地上交供奉…入不敷出的巨大债务和税务,将小村庄的农民牢牢禁锢在这场封建阶级统治中。荒诞的是,对他们每个人来说,自己就是属于侯爵夫人的财产,候爵夫人就是自己的敬畏和信仰。

更荒诞的是,沉浸在痛苦中的不知真相村民,在被侯爵夫人剥削的同时,也在剥削着比自己更弱小的人。
这个人,就是拉扎罗。
拉扎罗淳朴得愚笨,言听计从,又想一面行走的镜子,在无意中照出来了世间的冷暖和善恶。

开头被剥削的生活和人们的精神状态与后面自由的生活和人们的精神状态形成对比,那些自私贪婪的人与拉形成对比。整部电影都充满了讽刺,讽刺那些被迫为奴,却把奴性深扎骨髓的人类。

影片在许多方面与导演洛瓦尔彻的前两部作品《圣体》、《奇迹》一脉相承:自然光的纯熟运用,点睛的超现实结尾,不过最出挑的当属她以意大利民间传说和童谣为配方,从中萃取出的绝妙灵感。在主题的揭示上,影片被有意拆分为两段,前半程以恬然如诗的画面,勾勒出桃花源般隐逸的乡野美景,与佃农制度还魂的暗线相映衬,多少给人以压抑的危机感。而在讲述圣人与饿狼故事的画外音落定后,叙述者意欲书写的内核才越发清晰:作为“好人”象征的拉扎罗跌落悬崖后在谷底苏醒,他是圣经中死而复生的拉撒路,是见证了时空错位、沧海桑田的旅人,亦是被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文明形态双双驱逐的美德之子,一个落魄而幸福的殉道者。

本片荣获第71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以及金棕榈奖(提名)。电影定位奇幻,却没有奇幻的镜头,剧情平铺直叙,打动人的都是细节。从贵族的家里出来,从听不着音乐的教堂里出来,街灯下他们几个人推着车子走的时候,阿扎罗落泪了。他们曾经生活在骗局里,被现代拯救,但是到头来还是想着回到那个骗局里去,那个我们现代称之为“剥削”的地方去。

《幸福的拉扎罗》结合了古老传说和宗教元素的意大利魔幻现实主义,令人耳目一新,前半部分是美如油画的意大利乡村生活,后半部分则是导演对人类高速驶入不久的(后)现代世界的探寻。

两个看似分裂的部分通过颇具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拉扎罗的命运巧妙地串联起来,在工整精巧的结构中更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而这部电影本身也是一个关于前现代和现代的高明寓言。

电影中几次出现狼这个意象,并穿插着一个“狼和圣人”的寓言。寓言中说,狼偷吃人类的家禽,人类不堪其扰,请求圣人去谈判。圣人一路跋涉,却始终找不到狼的踪迹,筋疲力尽倒下了。狼也终于出现。狼慢慢靠近圣人,正准备要吃掉圣人的时候,狼突然间闻到了一股气味,这一股它从未闻过的味道阻止了它,它又嗅了嗅,这是什么味道?——“一个好人的气味”。

时间在变,制度在变,社会在变,阶层却无力改变,从农村到城镇,这群曾经被侯爵夫人剥削的佃农,依旧是无助的社会边缘人群,依旧面临被剥削而无能为力又心甘情愿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