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六小龄童没演过《西游记》……
猴戏才是《西游记》的绝配,六小龄童不是。
最近出了这么一件逗比的事。六小龄童说,“我已经忍受了这么多年了”“凭什么受到这么多诋毁”,并提出要对“键盘侠”拿出法律武器。
在网上搜“六小龄童”,会发现联想关键词总是有“六小龄童黑料”“六小龄童人品”等等,还能找到“为什么六小龄童的微博让人不舒服”“六小龄童为什么让人口诛笔伐”之类的话题,关于他的一些公开行为和言论。
比如央视版《西游记》导演杨洁去世,他却在灵堂宣传自己的电影;


比如以“西游文化丛书”的名义,删减改动《西游记》,把自己的照片印在封面上;

比如频频公开指摘其它孙悟空影视形象,不厌其烦地重复同样的老梗;

比如说一套做一套,到处宣扬“孙悟空不能谈恋爱”,自己又代言偏离《西游记》原著设定的游戏,游戏里的孙悟空会有很多个“女朋友”。
……
这些言行招来很多吐槽,要说算不算“诋毁”,看过的都会自己判断。
至于“凭什么”,也涉及到六小龄童为什么会做出那些事,说出那些话。他的底气始终都来自央视版《西游记》,1986年的一个电视剧。
换言之,他要是没演过这部电视剧,自然不会有今天的言行,也不会招致“诋毁”。
……
这真是个有趣的假设。
如果六小龄童当年没有主演《西游记》,究竟会发生什么?
我们来想象一下。
有非常大的概率,这部电视剧还是会火遍华人世界。
《西游记》是最有名的国产奇幻经典。在央视版同名电视剧之前,它早就是热门的娱乐题材,不仅有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样的戏曲电影,还有《大闹天宫》《哪吒闹海》这样的动画佳作。
戏曲更是形成了一个单独的门类,叫“猴戏”。
六小龄童自己说过,“我只是把猴戏搬上电视荧屏的那个人,我所做的一招一式,每个动作都是猴戏。”
这话简直太靠谱了,谁都赞同:传统猴戏帮助电视剧《西游记》取得了巨大成功,作用很关键。
猴戏是我国一种古老的艺术,早在唐代就有《白猿献寿》(又名《白猿救母》),到了民国时期更是趋于成熟,涌现出《安天会》、《花果山》、《水帘洞》等精彩作品。
由于表演难度高,观众又特别喜欢,猴戏往往作为重头戏出现。以京剧为例,所谓生旦净末丑,主演猴戏的演员一般都是武生台柱,像武生大师杨小楼,以及后来的著名武生李少春、李万春,都以擅演猴闻名。
猴戏里演得最好的,被称为“猴王”。
根据地域及演绎风格的不同,猴王也有南北之分,最早的北猴王当属杨月楼,代表作是《安天会》,动作灵活如猴,有“杨猴子”之称;接下来便是堪称武生泰斗的杨小楼,曾和梅兰芳、余叔岩并称为“三贤”。

△杨小楼的父亲杨月楼,也因为擅演猴戏,绰号杨猴子,杨小楼年轻时候也有小杨猴子的艺名享誉一时。
最后是李万春,其演绎的美猴王灵捷机智,不俗不野,更总结出“要猴学人,不可人学猴”的艺术经验。在六小龄童拍摄《西游记》的时候,还曾专门向李万春讨教猴戏。
至于南猴王,盖叫天和郑法祥都曾得到这个名号。然后是跟北猴王李万春齐名的张翼鹏,有着“看不杀的张翼鹏,唱不坍的西游记”口碑。

△30年代末,张翼鹏与李万春在上海分别演出《孙悟空棒打万年春》和《十八罗汉收大鹏》,两人展开激烈艺术竞争,两出戏上座率空前而且不相上下,最后双方握手言和,传为佳话。
张翼鹏、李万春之后,戏剧界比较出名的猴王是“南猴王”章宗义。这跟六小龄童关系就更紧密了,后面我们还得提到。
在猴戏领域物色孙悟空扮演者,对筹拍电视剧《西游记》的杨洁而言,是聪明的捷径,特别是在她发现武打演员演技不足的时候。
后来剧中的孙悟空之所以成功,最大原因也正是这种选角思路。借助、结合传统猴戏的艺术积累,在电视荧幕上塑造美猴王,这一模式赢得了观众认可。至于具体人选带来的效果会有何不同,最重要的因素还是艺术天赋和实力。
《杨洁自述:我的九九八十一难》提到,六小龄童之外,还有三个很适合扮演孙悟空的猴戏演员,他们分别是李小春、董志华、刘建杨。
李小春是“北猴王”李万春之子。
13岁登台,始演开蒙武戏,行家无不赞赏,戏迷奔走相告。
19岁替国家赴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主演《哪叱闹海》荣获金奖。
22岁赴沪《天蟾舞台》公演,声誉鹊起。
24岁再次赴沪《中国大戏院》公演,“李小春”三字在大江南北红得发紫!
最终合作没谈成,因为李万春要求剧中的孙悟空也按传统戏曲勾脸。请注意,这只是创作理念不合,并非实力上有欠缺。
董志华,10岁开始学习京剧,1979年毕业于中央艺术团,原系中国京剧院资深武生,主演的《三岔口》、《大闹天宫》曾在法国巡演。
他错过《西游记》,同样并非因为实力问题。他当时是剧院台柱,又有出国任务。

董志华后来最终还是投身影视,主演的《大上海1937》、《过江龙》、《西安杀戮》曾经红极一时。


△在周星驰电影《功夫》中,董志华一手五郎八卦棍使得虎虎生风。
更重要的一个候选人是刘建杨。他1972年1月进入绍兴地区绍剧艺训班,1994年至1998年任浙江绍剧团团长,曾赴香港、台湾、丹麦、新加坡、日本、韩国、美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表演绍剧猴戏,现为浙江绍剧团国家一级演员。

△刘建杨11岁学艺,16岁拜绍剧猴戏表演艺术大师六龄童为师,是浙江绍剧团的猴戏代表人物,被誉为“江南美猴王”。
刘建杨没演央视版《西游记》,更不是因为实力问题。据杨洁自述,当初她去找六龄童章宗义,就是为了刘建杨。但对方只介绍了自己的儿子六小龄童。
此时的六小龄童,已经是昆剧武生,也没有专精猴戏。其试戏效果,杨洁并不满意。但六龄童拍着胸脯作保,之后又对六小龄童进行突击训练,才说服了导演。
可见,六小龄童并不是唯一人选,也不是当时杨洁心目中的最佳人选。
而且由于做了这个选择,《西游记》剧组还付出了额外代价。
《杨洁自述:我的九九八十一难》中提到六小龄童的几个细节:
1、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人照顾。 2、早期表演还需要父亲常驻现场指导。 3、高度近视,又不喜欢戴隐形眼镜,打戏经常会打到对手。 ……
这些当然会影响整体拍摄进度。加上其他一些因素,第一次拍摄未能完成全本《西游记》。到了1998年再拍续集,效果远逊于前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六小龄童已经40岁,高难度打戏难得一见。

△续集中大量出现孙悟空撸胳膊挽袖子的情况。
如果当初由别人来主演,很可能就会省去这些麻烦,全本《西游记》也许就能一次性拍完,质量也许还会更高。
△这是刘建杨在第21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上的表演。此时他已经52岁,但仍然做出许多高难度动作。
如果六小龄童没有主演《西游记》,他本人又会如何?
没有了这部电视剧带来的光辉,他是否会在原本的传统戏剧领域取得高水平的成就?
大概……不那么乐观。
六小龄童来自猴戏世家,这个话题就要先从“章家猴戏“说起。
100多年前,浙江省上虞市西北部一个叫道墟的小镇里,有个叫章廷椿的年轻人,他每到节日便会戴着木头雕刻的猴面具,光着脚,手舞锄棒耍起猴戏。因为演得好,他被人们称为 “活猴章”。

△道墟临近绍兴,这里有一种叫绍剧的本地戏剧,其中猴戏戏份很重。
章廷椿有个儿子叫做章益生,他也和父亲一样,农闲时参与演出,演得最多的也是猴戏,有“赛活猴”的名号。

△章家祖籍是蒙古人,明朝灭元以后被贬为堕民。章益生又娶了堕民之女,受到族人歧视,按规矩不能列名入谱,也不准进祠堂祭祖。
后来章益生离开家乡去绍兴卖艺,又做起了戏业生意,把大城市的服装道具贩卖到小城镇,用赚来的钱到上海开了一家老闸大戏院,还带去了一个戏班子。
章益生不仅猴戏出彩,生意头脑更让人赞叹,让名不见经传的绍剧在上海生根开花,也让老闸大戏院成了当时上海最大的戏院之一。至此,章家开始有了世家的底蕴。而章家猴戏经过两代人的演绎,也变得更加具有生命力。
章益生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章宗信,艺名七龄童,自幼随父入沪,七岁挂牌老闸大戏院,以饰包拯演《寿堂》、饰刘成美演《后朱砂》而成名,有“神童老生”之称。

△章宗信戏演得好,还很有编剧才华,他对绍兴戏剧进行了改编,创作了一系列作品,比如说他自编自导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当时火遍大江南北, 1960年还被拍摄成彩色戏曲电影,发行到72个国家和地区,产生了较大影响。
至于次子章宗义,章益生夫妇本来的安排是让他好好读书,可是拗不过他对戏曲的入迷,加上章宗信的游说,章益生还是答应了儿子的请求。
章宗义在戏剧上获得的成就更大。
看看之前被称为猴王的那些人,基本都是京剧出身。而章宗义却以地方戏“绍剧”出身,夺得“南猴王”美誉。1961年毛泽东看完章宗义演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之后,写下名句: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章宗义在一次演出中发生了意外,造成了粉碎性骨折,伤好之后又遇到了“倒嗓”,声音坏了,于是就想到“文不行就武,唱不行就打”。他经常观摩武生大师盖叫天父子的表演,最终决定开绍剧猴戏,出演孙悟空。这成就了日后鼎鼎大名的“南猴王”。
也正因为如此,次子章宗义取代长子章宗信,成为章家猴戏的正统接班人。
章宗义的传人原本是儿子小六龄童。
小六龄童自幼天赋异禀,6岁就为外宾演出,坐过周总理的肩膀,可以说是众望所归的继承人。可惜的是,他得了白血病,16岁就去世了。

△1957年12月15日,周恩来陪同缅甸总理观看绍剧演出《大闹天宫》,其中六龄童扮演孙悟空,小六龄童扮演罗猴。
因为这个变故,六小龄童成为章宗义的希望。
当年六小龄童进入全国视野,光是这个艺名就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许大家曾经有这样的联想:他来自传统戏剧世家,即便没有遇到《西游记》电视剧这样的契机,留在原本的领域内发展,也会取很不错的成就。
但事实上,在传统戏剧界,永远是靠天赋和实力说话的。
跟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六小龄童在猴戏方面的天赋远不如他的父亲,也很难达到他父亲的高度。而刘建杨作为六龄童的弟子,早已取得了公认的杰出艺术成就。
高中毕业后,六小龄童更是告别章家猴戏,进入浙江昆剧团艺校担任昆剧武生。甚至因为没有成绩,他不止一次表示过想要放弃戏曲行业。
可见在原来的领域,他本身面临着重重困难,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由于当代流行文化的冲击,传统戏剧终究在淡出大众视野。如果六小龄童没演西游记,其实仍然有一定的可能,会借自己原本积累的表演和武打功底,改行成为影视演员。
如果足够努力,没准能成为荧屏和银幕上的“熟脸”。
但他毕竟演了央视版《西游记》,彻底告别了给“猴戏”接班的可能性,靠着一个成功的电视剧角色在影视界立足,多年来就以此作为资本发展事业,并且有了后来的言行。
至于章家猴戏,现在的传承者是刘建杨。
最后再换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如果六小龄童没有演《西游记》”,答案也可以非常简单——六小龄童就不存在了。
因为“六小龄童”是个艺名,是为参演《西游记》才取的。
在这之前,他一直都叫章金莱。
人们以为品格善恶的表露,是出于明显的行动,
却不知在自己不知不觉中已泄露了自己的品格。
——爱默生
*选题 / ABC
*本文参考自知乎用户「徐涛」的文章,内容已取得授权
· —— End —— ·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 架空(ID:jiakong2017),这里是科幻、奇幻、惊悚的世界,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