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木久行《唐诗岁时记》试译
《唐诗岁时记》出版于1995年,属于“讲谈社学术文库”系列。作者植木久行(うえき ひさゆき),1949年出生于日本新泻县,早稻田大学文学研究科博士,主攻中国文学领域。为弘前大学教授(已退休)。出版作品有《唐诗风土》(唐詩の風土),《长安、洛阳物语》(長安洛陽物語),《世说新语(中、下)》,《中国文学史(上)》等。
特别说明:
《唐诗岁时记》以四时为序,以诗歌为引,介绍唐代的种种风俗。结构为:汉诗原文(漢詩 かんし:此处指中国古代诗歌),汉诗训读(古代日本特有的中国诗歌训读法),现代日语译文,正文。正文部分为侧重唐代风俗的散文。文章衔接自然流畅,引用诗歌文献更是手到擒来。此试译文纯属兴趣使然,仅供交流而已。若有不足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絶句 ぜつ く
杜甫 とほ
遅日江山麗しく
ちじつこうざんうるわしく
春風花草香し
しゅんぷうかそうかんばし
泥融けて燕子飛び
どろとけてえんしとび
砂暖かにして鴛鴦睡る
すなあたたかにしてえんおうとび
阳光和熙的春日里,看山山水水泛着春日的光辉。花草的芳香乘着春风四处飘荡。此时,南归的燕子衔着春雨湿润的泥土筑巢。温暖的水边沙地上,一对鸳鸯正交颈而卧。
春天的到来
旧历的春天,指的是农历一至三月。换算成公历的话,大约是一月月底到三四月之间。“春”字,有“蠢”和“出”的意思,万物蠢蠢欲动,草木破土而出的季节。如果依照历法来迎接春天的话,能明显感觉到白天开始变长,但阳光和熙、春意渐浓的日子却怎么也不肯快点到来。立春之后,寒气还没有完全消失,轻盈的春雪还四处飞舞着。
大唐都城长安南面,秀丽的终南山绵延不绝。从都城中眺望,能看到(终南)北岭仿佛漂浮在云层之上,山上的积雪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早春的温暖不会持续太久,伴随着黄昏的到来,春寒已悄悄降临长安城内。
东边的洛阳城外也有一座高大的山,那就是著名的嵩山。春雪落下的嵩山,又是何种风情。
《春雪》
刘方平
飞雪带春风,裴回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阳东。
春の雪 はるのゆき
劉方平 りゅうほうへい
飛雪 春風を帯び
ひせつ しゅんぷうをおび
裴回 乱れて空を繞る
はいかいみだれてそらをめぐる
君見よ 花に似たる所
きみみよ はなににたるところ
偏に洛陽の東に在り
ひとえにらくようのひがしにあり
裴回:即徘徊。(小注:日语中,裴回和徘徊发音完全相同。日语汉字词多数模仿唐音,因而推断在唐代二词发音相同。)
白雪在春风的吹拂之下,在空中四处飞舞。你看,那好似缤纷花落的地方,只有洛阳城东边。
淡雪
人们常常把春雪比喻成梅、梨之类的雪白花朵。虽说飞雪总让人联想到花落,但飞雪的绝美纯粹由自然创造。同时,将飞雪比喻成落花,也表达了人们盼望春天到来的心情。张籍的《逢贾岛》诗中,有“十二街中春雪遍”,这句诗也特别美。
唐代时期,洛阳为东都,与西都长安相对应。洛阳这个名字,是因为古代洛邑位于洛水阳面(山南水北为阳,也就是在洛水北面)而得名。唐代的洛阳是伫立在洛水两岸的繁华大都市。其中洛阳城东——洛东地区,后汉宋子侯有《董娇饶》一诗,曰: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旁。
短短几个字,歌颂了桃李纷飞,红白相映的洛东美景。类似的还有初唐诗人刘希夷的诗歌《代悲白头翁》: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这首诗以晚春的洛东为舞台,以年轻女子的口吻感叹春光易逝,青春不再。诗中所流露的伤感,与中晚唐时期流行的惜春诗是相通的。它们都以落花为象征。
回到最初刘方平的诗,说不定也采用了刘希夷诗中的意境。由“偏”这个字,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偏”字第一重意思自然是表达特定场所(偏在洛阳东),在唐诗中“偏”字也有“完全不了解我的心意”,“偏偏”等含义,用来隐晦地表达诗人的情绪。早春时节,虽然还没到桃李盛开的季节,白色的雪花仿佛漫天的花瓣一般飞舞着,年轻的女子见到此情此景,便生出了几分伤感。因为,早早进入春天的洛阳城东,同时也是与青春诀别的伤感之地。
少女的悲伤
在古代中国,早期关于春天的印象主要在悲伤、愉快、爱惜,三个方面不断变化。渐渐地,“爱惜=惜春”,这一语境逐渐固定下来。(摘自松浦友九《中国诗歌原论》,第一章)在此背景之下,春天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少女思春的季节。此观点长期流行于中国社会。中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召南·野有死麕》中,亦有这样的句子: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遇到少女春心动,走上前来把话挑(王秀梅 译注《诗经》,中华书局)
女(じょ)有り春を懐(おも)う、吉(よ)き士(おのこ)之(これ)を誘(いざな)う。
所谓“怀春”,即在春季怀抱春心的意思。另外,在《诗经·豳风·七月》中,亦有: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春日的白天真是长,采来的蒿叶一筐筐。采蒿的姑娘心悲伤,怕那公子把我抢。(王秀梅 译注《诗经》,中华书局)
春日(しゅんじつ)遅々(ちち)たり、蘩(しらよもぎ)をとること祁祁(きき)たり、女心(じょしん)傷(いた)み悲(かな)しむ、殆(ねが)わくは公子(こうし)と同(とも)に帰(かえ)らん
“祁祁”是表示人数很多的叠词。在白昼延长、天朗气清的春季,少女忽然萌动了春心。春天是年轻男女恋爱、结婚的季节,也是产生各式各样恋情的季节。正值青春期的少女之心,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忽然为他人所不知的情思烦恼起来。唐代女性的结婚年龄,大概在15岁上下。
为君憔悴尽,百花时。(温庭筠《南歌子》)
君(きみ)の為(ため)に憔悴(しょうすい)し尽(つ)くす、百花(ひゃっか)のとき。
这首词描写了少女沉浸在甜蜜的忧愁中的样子。
中华大地不仅四季分明,舒服的春秋两季还极其短暂。春天与秋天不如说是夹在长长的夏冬两季之间的过渡期,稍纵即逝。因此,中国人对于时间的推移非常敏感,春天(代表青春)来到便珍惜,秋天(代表老衰)到来便叹息悲歌,这类例子数不胜数。转眼间就结束的春天,与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年华何其相似!少女们只能任由时光推着向前,沉浸在无限的哀伤中无法自拔。
花信风
春天也是百花缭绕的季节。根据白居易《春风》一诗的描写,在温暖和熙的春风吹拂之下,先是梅花开放,接着是樱桃、杏花、桃花、李花逐渐开放。宣告江南花讯的春风,也就是所谓的“二十四番花信风”。根据这句诗的描述,立春的时候,迎春花、樱桃花、望春花(玉兰花、辛夷)会次第开放,其中迎春花就如同其名字那样,作为迎接春天的信号而广为人知。
立春
七十二候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季节感。根据七十二候记载:立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古今和歌集》的作者纪贯之也有一首有名的立春歌:
袖ひぢてむすびし水のこほれるを春立つけふの風やとくらむ。
浸袖水成冰,今日立春迎东风,风吹冰可融。(纪贯之《古今和歌集》王向远、郭尔雅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这首和歌正是基于立春的传统定义而作。歌颂“东风解冻”这一主题。姚合的《游春十二首》中也有“冰败满池声”。它们都是描写立春时节的风景。中唐诗人皇甫冉《送普门上人》中也有:
日光依嫩草,泉响滴春冰。
日(ひ)の光(ひかり)わかき草(くさ)に依(よ)り、泉(いずみ)の響(ひびき)春(はる)の氷(こおり)に滴(したた)る。
柔软的嫩草被温暖的阳光包裹着,从冰上融化的水滴发出滴滴答答的响声。真是吟咏初春自然美景的佳句啊。
唐代的历法中,月亮的盈亏周期有十二次,也就是所谓的“十二朔望月”。在十二朔望月周期过后,再加上十一天或者十二天才是完整的一年。这是依照太阴太阳思想所做的历法(太阴即月亮)。换言之,比起代表一年的太阳年的长度,十二朔望月的周期长度要短十一天左右。因此需要用置润的方法,在农历中多加一个月,以防止历法与实际季节不匹配。在农历中,正月是一年的岁首,也就有了“立春正月思想”。虽然立春这一节气并不一定非要在正月,但从平均各节气的理想状态出发,春天的感觉是从正月开始的。当然也有例外的,在女皇武则天在位的十余年间,是以冬至所在的十一月为岁首。
请欣赏歌颂立春的名句。罗隐的《京中正月七日立春》:
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
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芽を生ずるは是れ今日。
いち に さん し ご ろく、ばんぼく め を しょうずる は これ きょう。
前句只是简单地罗列数字而已,描绘出掰着手指头数日子等待立春到来的心情。另外,杜甫的《立春》中也有“春日春盘细生菜”。在立春这一天,富贵人家之间会在白玉盘中盛上生菜互相赠送的习俗。唐代《四时宝镜》的佚文中记载:立春日,食芦菔、春饼、生菜,号春盘。另外,为纪念四季中第一个节气立春,还要在门上贴上“宜春”两字(源自《千金令月》佚文);唐中宗时期,会给大臣赏赐“綵花”、“綵花树”等字(《唐诗纪事》卷九,李适部分、《酉阳杂俎》卷一)。“綵花”,即是用五彩的丝线或者彩绢制作的花朵。在唐代,内外官吏逢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节气,均放假一天(《大唐六典》卷二)。另外,宋代的庞元英在其《文昌杂录》卷三中记载唐代的四季风俗:立春、则有采胜鸡燕、生菜。采胜鸡燕,指的是用彩帛做成鸡或者燕子形状的发饰。那原本是用来辟邪的护身符。选取燕子象征春天的含义制作綵燕,这一习俗是从六朝时期开始的。
火城
<待续>
拔河 清明节的时候,宫中会举行拔河仪式。巨大的麻绳两端结成十来根小绳子,参加拔河的人一人一根来使劲拉。参与者一般分为两组,一组叫东朋,一组叫西朋(引自《白孔六帖·寒食》)。拔河古称施鉤,是用来占卜吉凶的活动。换言之,也就是一种根据胜出方来判断丰年凶年的占卜活动。这种祈祷丰收的活动什么时候演变成游戏的呢?《封氏闻见记·卷六》记载:中宗时,曾以清明日御梨园球场,命侍臣为拔河之戏。也就是说,最早的拔河游戏是在梨园宽阔的球场举行的。
蔷修:《封氏闻见记》记载拔河古名称为“牵钩”,如果在雅虎上查施鉤,可以查出是古代游戏,指秋千或者拔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