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纠正一个讨好型人格?
认清自我在一段关系中的价值是摆脱讨好型人格的关键。
最近我发现,和我妹、和小波在一起的我,完全不同于平时的老好人人设,要冷漠很多。
听到他们的求助:“你帮我弄弄这个”“干干那个”“你是不是会这个快帮我弄一下”“你帮我买一下叉叉”之类的请求,甚至只要听到一个“帮”,我都特别烦、炸毛,十有八九拒绝:“自己弄”“自己搞”“那我死了咋办”。
但是,和朋友在一起的我完全不是这样,是一个有求必应,从不拒绝别人的人。说说那些帮别人做过的事,自己都会被感动。
案例一。室友说她支付宝坏了,淘宝选好了东西都用我的买,然后把钱给我。我答应了,这样一帮就是整个大学四年,选型号、下单、取件、查快递异常、有时还要和卖家交流。
一次两次还好,时间长了,我特别烦,尤其到了双十一或暑假,很多物流信息,取件通知都要一次次转给她,甚至是很多大件的东西,因为她一时不方便,也帮她扛回来。
但是整个四年,我一次都没有拒绝过她,说个不字都没有。
后来大学毕业了,没了我的“代购”,不出一个星期,她就把自己的支付宝弄好了。
案例二。朋友在暑假结束时返校,叫我去接站。最关键的是,她还有男朋友!我当时是大姨妈第一天,实在不想去,耐不住她好说歹说,怕自己男友拎不动,还是心软去了,最后就是我和她还有她男友,三人各拎一个小包,十分尴尬地走了一路。
案例三。在朋友的反复邀请下参加一个谁也不认识的聚会,为此拒绝了异地赶来的男友约会,去了才知道我不过是她避免尴尬的陪衬。
类似的蠢事,比比皆是。
在帮助别人时,很多时候我也不是那么方便,不是顺手顺便,但是我在心里说服自己,哎呀人家找你是对你的信任,人家可能真的很不方便,你就帮助一下怎么了?就那么娇气吗?谁没有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以后说不定你也要麻烦她。
在这样的自我鞭策下,我一次次忽略自己的不方便,绕远、费时费力地帮助别人,做了很多其实不想做的事。
而想象中的“说不定以后我还要麻烦她”一次都没发生。
但是和我妹或小波在一起时,我却像变了个人,非常刻薄冷酷。特别反感他们找我帮助:自己不会弄吗?缺胳膊还是少腿?没有不会买吗?不会不能学吗?我要是不帮活不下去吗?
我也反思过自己的冷漠:这是你最亲近的人啊,怎么能这样呢?对待外人都比这好一万倍吧,是那种舍弃自己意愿,只为别人着想的好。
紧接着我想到,其实自己在帮助别人时,并不是真的那么为别人考虑,为别人着想,而是生怕拒绝了别人,别人讨厌我,不理我,不和我玩了,下次再也不找我了……因为同样的原因,我甚至和别人聊天时都小心翼翼地在意着别人的情绪,生怕被人讨厌。
哎,所以虽然很不情愿,因为怕被别人冷淡,所以就说服自己去做不喜欢的事儿,一而再再而三,就这样被自己的意念绑架。
而和亲人在一起时,不怕表露自己真实的一面:怕麻烦和被麻烦。不怕自己拒绝了对方而破坏这段关系,因为我认为我们的关系并不是建立在“你帮我一下,我帮你一下”的基础上的,你爱我也不是因为我如何帮助过你。
这样换位思考就会发现,“有求必应”的想法十分可笑,难道我和朋友们在一起,自己唯一的价值就是从来不拒绝别人的老好人吗?如果是那样的话,还算什么朋友呢?完全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把自己看得太低,在关系中缺乏安全感,觉得必须讨好别人,认同别人才能维持关系,看不见自己在一段关系中真正的、作为一个朋友的价值。
而实际上,就我这么多年的经验,我和别人的关系,从来没有因为我多帮助了别人几次而改变,没缘分的说到底就是没缘分。而从来没有找我帮过忙的好朋友,也没有因为我没有这样的利用价值而疏远我。
认清自我在一段关系中的价值是摆脱讨好型人格的关键。
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在一段关系中就是负责帮助别人,类似快递员,闪送,外卖等等(还是免费的),那他很可能就去扮演这类角色,违背自己初心。而在另一些确定的关系中,他知道自己的价值远不止于此,而是有更重要的、不可取代的价值,比如母子、伴侣、战友、兄弟姐妹等,他就会更聚焦关系中自己应该发挥的那部分,而在这些鸡毛蒜皮的事儿上更自由自主。
综上,讨好型人格往往觉得自己在关系中是缺乏价值的所在,只好将自己的价值建立在讨好别人的基础上,接收到“麻烦帮我……”时,大脑中就像条件反射一样弹出:好了,这段关系中终于有我的用武之地了,您就瞧好吧。
在这样的自我催眠中,他就成了一个老好人。
在不好意思拒绝别人时,不妨站在对方角度想,当我们在开口麻烦别人时,通常有两个前提:
1. 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问问张三,不行就问问李四,实在不行就再想办法。
2. 要麻烦的事情往往可替代性很高,张三李四王五做都行,不是非自己或眼前这个人不可。
在工作和与人交往中,我们都会在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核心价值,怎么人家张口求你的时候,不仔细考虑一下这一点呢?
所以,不要在不值得不开心不重要的事儿上白白浪费功夫,拒绝时不要有包袱,要相信别人,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抗拒绝力”。
不如,就从明天做起。
2018.11.21 杭州滨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