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钟情的浪漫(演奏/撰文:邓言午)

一见钟情的浪漫
(演奏/撰文:邓言午)
这首古典吉他独奏曲改编自意大利早期浪漫派音乐家、小提琴大师尼科罗·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的《A大调吉他和小提琴大奏鸣曲》(Grande Sonata in A Major for Guitar & Violin)第二乐章Romanza。
此曲的速度要求是“Più Tasto Largo, Amorosamente”,意思是“更缓慢而温柔的广板”,每个音符都要飘逸着浪漫的气息,因此人们都喜欢直接称呼其乐章的名字“浪漫曲”,是历来古典吉他演奏的经典曲目之一。
帕格尼尼为后人留下了两百多首吉他曲,这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其指法技巧的难度并不算太高,但难点在于对演奏节奏的控制和把握。要解决节奏的问题,关键在于对曲子的理解和表达上。凭空而直白的去表达浪漫的感受或男女间浪漫的爱情,或许太显空洞和苍白,必需有情节,才能使曲子更富内容和张力。
如果要赋予这首曲子一个剧情的话,两个恋人一见钟情的主题应该是最为恰当不过的。从结构上看,可以把这首乐曲分解为四段来进行演绎,因此我们可以为这首曲子设计四个场景,每一个场景的剧情正好和每一段乐曲所表现的情绪相吻合。
第一场景:
在巴黎阔太太阶层中颇具知名度的一间客厅里,正在举行一场社会名流参加的小型聚会。一位仪表不凡、英俊倜傥的青年绅士是这场聚会中最吸引女士的宾客。清瘦挺拔的他穿着一身做工无可挑剔的黑色礼服,慵懒的斜靠在钢琴边,漫不经心的翻阅着一本纪念册,也偶尔礼节性的和别人点点头以示致意。身边一众浓妆艳抹、珠光宝气的名媛佳丽、豪门闺秀丝毫引不起这位年轻绅士的恭维之色和热情之举,周围的鸟语花香、莺歌燕舞好像与他无干。
乐曲的第一段是全曲主题的呈现,与其说是表现浪漫的格调,不如说是更多一点的独孤和凝重,这正好对应了男主角清高冷傲的个性和孤芳自赏的行为特征。四平八稳而略带一点诙谐的曲调鲜活的塑造出了一位才华出众、仪容得体的年轻绅士形象,但每一个乐句结尾处的休止符,却又总让人感觉到一种卓尔不群的距离感。

第二场景:
百无聊赖之际,男主角离开客厅,走到露台上。一位身材姣好的年轻少女正倚靠在栏杆上,若有所思的看着远处朦胧的湖畔夜色,烛光勾勒出她一张清纯透彻而不掺杂一丝世俗杂念的靓丽面容。男子的脚步声惊动了女子,回眸一瞥间,两人仿佛都看见了自己的另一半,那一瞬间参悟了生命的全部价值和意义。不知是前世的因缘,还是今世的机缘,冥冥中注定他两要在此时此地相见,所有的过往都是为了今天的相遇。放下了自己孤高的身段和少言寡语的姿态,男主角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紧张,热切而激昂的向少女表达自己的钦慕之情。少女微笑着用柔情似水的眼神注视着眼前这位滔滔不绝但又真诚无邪的梦中情人。
乐曲的第二段是华彩激昂的片段,与第一段的过渡略显突兀,但也正因如此,才成为很多演奏家最喜欢自我发挥和改编的片段。连续四组以三十二分音符为主的乐句生动的表现出了男主角内心的激动和热烈的语言表白。每组结尾的五个十六分音符好像是急速的语句之间的吸气,然后接着说。最后以一串华丽的圆滑音收尾,定格于一个很硬的C大三和弦上,后面又紧跟一个休止,让人有结束了的感觉。这是一连串急速话语之后的突然停顿,然后就应该是含情脉脉的眼神对视和莞尔的会心一笑。

第三场景:
经过初见时的紧张和混乱之后,两人逐渐放松了下来。他们离开露台,在庄园的湖边散步。湖面平滑如镜,笼罩着一层轻纱般的薄雾。空气虽然很冷,但两人感受到的却是一片暖意。他们轻松欢快的聊着天,谈谈艺术,谈谈人生,说到开心处,姑娘还轻快的来一个圆舞曲式的转身。
乐曲第三段的情绪轻快而大方,华丽的音符交相叠映,就像两个人之间愉悦的对话。前三个小节小步舞曲似的节奏加上穿插其间的圆滑音仿佛两人轻松的脚步。第四小节的一段炫技式的华彩乐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后面的情绪如同波浪一样层次叠加。最后一小节整个都由华彩乐句组成,动用了多达四十三个音,一组三十二分音符的大跨度上行音阶使之达到高潮,随即转入一组八分音符的舒缓和柔情。

第四场景:
聚会已结束,男主角送女主角回家。午夜的巴黎街头,路人寥落,灯火阑珊。两人漫步在蔷薇街铺满石板的小路上,天空中飘落点点的雪花。分首的时刻即将来临,两人的话语逐渐变少,身体却依偎的更紧密。两颗心的距离越来越近,心灵之间的交流胜似千言万语的倾诉。
主题再次在第四段中响起,但比第一段更具魅力和柔情,终于和盘托出整首乐曲中真正的浪漫主题。乐句之间几乎没有休止,更显得流畅和柔美。几乎每一个乐句的结尾都加入了圆滑音或华丽的装饰音,千回百转、婉约缠绵,在含蓄之下蕴含着炽热的高潮。
乐曲的最后,四组共八个八度和弦的上滑音,每组之间由同一个低音A过渡,将男主角送别女主角后一步一回头、一回再三顾的神态表现的淋漓尽致。最后一个无限延长的八度A和弦结束全曲,仿佛意味着年轻绅士终于恋恋不舍的消失在街尾的拐角处。

在意大利的音乐史上出现过无数的“鬼才”,而帕格尼尼就是小提琴界的“鬼才”。帕格尼尼的演奏技巧无与伦比,作曲的难度匪夷所思,而且他在演奏时情绪激越,如痴如醉,如魔鬼附身。有人说,帕格尼尼的双手和灵魂被撒旦掌握了,听他的演奏“犹如见到恶魔的幻影”,人们惊呼“才华横溢的大师你拉错几个音符吧,那样我们觉得你还像人类。”

帕格尼尼曾经一度挥金如土,浪迹青楼,赌博成性,嗜酒如命。在帕格尼尼最穷困潦倒的时候,一个名叫荻达的善良贵妇,像天使一般降临到他的身边,拯救了他的灵魂,他的艺术生命才得以复活。
他俩隐居在托斯卡纳乡村的三年间,荻达手把手的教会了帕格尼尼演奏吉他。这使得帕格尼尼将小提琴与吉他的作曲以及演奏技巧得以充分借鉴、移植、融合及发挥,也使他成为了一位优秀的吉他艺术家。
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曲几乎都以技巧艰深而著称,但他的吉它曲却大多平易而优美,这或许是他把荻达的温柔、美丽、善良和睿智同心目的吉他融为了一体吧,也或许他自己就是那把如魅如幻的小提琴,荻达则是那个温暖明媚的吉他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