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情感平衡之文字的温度
真正跳出黑白对立思维。
今天三篇短日记,把要紧的、明天起来可能会遗忘的记下来,写完赶紧睡觉。
2018年,我在工作上的情绪大起大落,某种程度上,今年是我人生迄今为止最黑暗的一年。在写2018年回望时,会更细致地描述。
前期对于工作我记录了很多感想,除了少数的乐观,大多都是中偏负。最近的一篇里提到,现在我的想法又变了,很多东西,犹如突破了量变到质变的那个关口,一些曾经将我压得喘不过气来的,豁然间似乎找到了出口。而这其中,我自身最重要的改变,则是思考方式。
我隐隐约约意识到这一点变化,大约也就在两三天前,而真正有迹可循,就在今天。
今天下班前,我完成了周一讨论的旺季宣传方案梳理,写完发稿时,通读一遍,蓦然发现自己的文字有了一直向往的大主任和小主任的风范——温暖却不失有序。我欣然不已,这背后不仅是文字运用能力的区别,更体现了工作情感的平衡。
长期以来,我内心颇为自豪的一点,就是自己并不是一个黑白分明的人。尤其当我看到一些社会热点新闻,底下分成对和错两大阵营时,内心还会油然而生一种优越感——看,我晓得黑白之间的灰色地段,不会简单地去说某件事对或者错,因为同一件事情总有利弊。
虽然在评判第三方事件时我的确摆脱了非对即错的线性思维,但是落到工作上,却简单幼稚得像个孩子,黑白分明,没有中间地带。例如,对待写作,要么就是言语活泼、逻辑欠缺的通讯体,要么就是用词严谨、死板沉闷的公文体;对待领导,要么就是一片忠心、至死不悔的敬仰和追随,要么就是心冷至死、心如止水的停滞和抽离。更多时候,则是因为把握不好其中的平衡,在两个极端之间来回摇摆,平白让自己消耗了大量的心力,于现实无益、于自身损耗,中间一度消沉到想要辞职来逃避。
尽管如此,但天性使然,我从来没有放弃去寻找其中的平衡点。当情感少一些,逻辑就更强一些,可以更好、更快地处理工作,写出流畅的各类公文,缺点是对待家人和自己都略显冰冷;当情感多一些,可以更好地感知生活、拥有活力,但逻辑分析能力会有所下降,写出的东西会较为杂乱。我不断调试,期待能够实现在持有理性的前提下,活出感性的自我。
本周以来,我尝试放下所有情感牵绊,工作效能大幅提升,但因为旺季宣传方案的构思,意外引发了我的感性思维,两者结合产生了奇妙的反应。今天的旺季方案,不到三千字,大约花了2.5个小时,完成之后自我审视,觉得真是既鼓舞了人心,又交代清楚了基本事实,实现了理性和感性的平衡。
尽管客观来说,这种平衡是动态的、暂时的,目前我还并未熟练掌握背后的规律,但依然值得庆贺从无到有的突破。我想,在不久的将来,我会逐渐娴熟,用理性冷静的思维,来保护好敏感多思的初心,做一个有条理、更有温度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