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文化(作者:邓言午)

以文化之心照物,则物皆有文化!
——再论文化
(作者:邓言午)
文化就是魂魄!
魂,是使你成为你的那个精神特质、思想个性,失去了它,你就不是你了;
魄,是使你能够影响别人的那种力量,就是所谓的“炁场”,失去了它,你将难以被别人感知。
魂是因、魄是果,两者同生同长。文化就是这种精神特质,是一个人或一群人鲜明的思想烙印。
有的人被形容为“出卖了灵魂”,那意味着这个人只剩下一个没有精神的空壳躯体,没有精神,没有思想,除肉体之外不具备能够区别于别人的特质;有的人被形容为“很有魄力”,那意味着这个人对别人的影响力、号召力、领导力很强,让人感觉炁场很强大。一个人是如此,一个群体也是如此,一个民族更是如此!魂魄虽不易被量化,但有强弱和善恶之分。有的人魂魄甚至强大到其肉身灭亡后还在发挥着余力,如诸葛亮、如松下幸之助、如屈原笔下“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那样的人。
对于一个身处于特定社会群体之中的自然人来说,文化就是多样化的生活,就是活生生的存在!心斋坐忘以朝彻,对境无心、一念不生的生活,那是圣人的生活,会过的人不多;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人生的唯一目的只是等待死亡,行尸走肉般的生活,过的人也不多;大多数人的生活是绚丽多彩的,有滋有味的,各具特色的。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吃、穿、住、行、玩乐等生活琐事串在一起的活出花样的,就是文化。
文化在生活中最直接的体现形式就是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工作习惯等等贯穿一个人一生的所有习惯。习惯的最大特点就是差异性。有人爱吃甜、有人爱吃辣,有人爱穿金、有人爱戴银,有人爱住楼房、有人爱住平房,有人爱骑车、有人爱走路,有人爱麻将、有人爱桥牌,没有绝对的对错、好坏之分,有的只是差异,有的只是特性,这就是人们的习惯、人们认为值得去做的事、人们认为有意义的事、他们的文化。
文化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无人不有。世人皆有文化,都是“文化人”。但每个人的文化又或多或少是有差异性的,一个人工制造的器物,无论其材质、做工或造型如何,有的人奉为至宝,有的人却视之如敝履。正所谓相由心生、心外无物,观的不是物,而是心,以心观物,则是照,以心照物。文化是人心中的文化,以文化之心照物,则物皆有文化。文化在人,不在物,物本空相。
学历不能等同于文化。学历高的人不一定文化水平有多高,很有文化底蕴的人不一定学历很高。高的学历可能会促进文化的形成,但绝不是必要前提。知识,特别是科学知识,是对世界的解释和认知,是客观的存在,不以主观感受而改变。而文化则是心灵对世界的受想行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文化的沉淀靠的是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容受和感悟,靠的是守着一颗禅心,光风霁月,和光同尘,过好每一天、做好每一事、处好每一人,用心去感悟世间的大理、大义、大美和大爱。
对于一个群体、一个组织、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群众来说,文化所体现的就是共同的价值观,是该群体或社会的意识形态的主流。正是这种共同的价值观才能将一个个分散独立的,具有相似文化内涵的人聚集在一起,相互影响,集体行动,共同发展。正所谓人以群分,分的原则是文化,是共同的价值观。
价值观最通俗的理解就是“值不值得”或是“舍不舍得”,值不值得花钱去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值不值得用人生中的一段光阴换取去做某件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值不值得将自己的爱赋予给自己认为值得去爱的人,值不值得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仰。
有些人仅仅为了欣赏和把玩石头而聚到了一起;有些人希望通过艺术创作把美好的东西带给别人而心心相印;有些人因为一辈子追求那在路上的感觉而共同上路;有些人开宗立派,立言立德,教化大众,开启民智,“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礼记·学记);有些人毕其一生的精力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追求经世致用的伟大真理,建党立国,统领众生;有些人远离江湖、终隐南山,坚信只有绝圣弃智才能做到民利百倍,虽遗而世独立但心灵却遥相感应。
在当今社会,最有意思的是存在于公司这种特殊组织中的一种特殊文化,企业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为了谋生,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得不身处公司这种机构中。对于一个人来说,企业文化是仅次于生活文化的一个重要意识形态。
之所以说企业文化有意思,那是因为它具备三个特点:速成性、强制性和口号性。很多公司刚成立没几天,就请专业人士“创作”出长篇累牍、成套成章的企业文化“条款”,此乃其速成性。一个刚成立的企业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还没有经过人生和社会的浸润、磨练和沉淀,哪里来的文化!文化成型后,即被编制成公司制度,列入绩效考核,让来那些自于五湖四海、文化背景迥异的员工接受培训,天天背、日日说,言必谈企业文化,管他员工是否真的理解、真的从心底里认同,此乃其强制性。强制的结果必然流于形式,必然成为空洞的口号、说教或供奉于神龛上的牌位。
尼尔·波兹曼的作品《娱乐至死》中提到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就是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其实,还有很多种情况可以让文化至死,文化成为口号,文化成为说教,文化成为必需被强制性的接纳并执行的制度,等等。
就其本质来说,公司是一种盈利的工具,公司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挣钱,而且,初期进入一家公司的员工其动机也很简单,就是对一份对出卖自己劳动而获得可观报酬的期望,其本质也是挣钱。所以,企业是不需要人为的去另行创造所谓的文化的,因为所有的企业与生俱来就拥有一个共同的文化特征——趋利性。在不违反法律、不违背道德标准的前提下,公司及其所有员工的一切行为和思想都应围绕着盈利这唯一的目标而展开,这是公司所有员工不言而喻的共同的价值观,也是所有公司都应该旗帜鲜明的所提倡的文化。
只有能够盈利的公司才能生存下去,才能创造价值并分配利益,才能孕育出相对独特的企业文化,才有条件和资格谈文化,才能让员工心悦诚服的接受这份文化的教化,否则,其企业文化只能是个笑话。而且,即使一个公司有了文化,这个文化的核心目的还是如何挣钱,或是为挣钱粉饰一些风雅气息。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道无道最终还是要取财。所谓企业的愿景、使命等等,只是鼓舞员工士气的一种手段,或是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一种诱惑,而非真正的文化,一旦公司不能盈利,所有的忽悠都将烟消云散。
在当今电子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所有企业都在主动或被动的进行变革和创新,而且频率不断加快,否则企业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就被“新新人类”、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市场思维或新的社会消费变革所颠覆和淘汰。而文化在公司这个特殊的组织机构中恰恰是不合时宜的,甚至是一把双刃剑。文化最根本的特性是长期的积累和沉淀,被人们自然的接纳、承袭并因之而改变,文化所特有的这种传承性和继承性同持续的创新和变革精神是格格不入的。
企业文化有可能会激励公司员工的士气,也有可能会提升企业文化内涵和知名度,但同时也可能会束缚了员工的思想、抹杀了员工的创造力、遏制了员工的变革精神。或许有人会说,那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就是“持续的创新与变革!”那也对,但是大家都这么说,还有特质吗!还是文化吗!那只是“化入杯水中的冰块”(龙应台)而已!
在法制不够健全,道德意识淡漠,文明程度低下的社会环境中,所有企业理想中的共同文化应该是:共同工作、共同挣钱、共同分配!这倒有点类似于梁山好汉的风格,不过“商人和强盗这两个阶级,在我们近代,即使有时仍是二合一的东西,但名称总已是有分别的了”(亚历山大·仲马)
塑造一个人、或一群人、或一个民族魂魄的最重要的素材就是文化。文化塑造的对象一定是人,人是文化的唯一载体。“物相杂,故曰文”(易·系辞下),人相杂,即曰人文,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一个人从生到死无时无刻不被文化所塑造,随着时间的前进一点点的沉淀和积累起来,直到他成为他,直到他承袭且又孕育出新的文化去影响和教化别人,如此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
文化具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功能——教化,即“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贲卦·彖传)。这种教化是潜移默化的,是滴水穿石的。教化的直接后果是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凝聚力,最终形成一个拥有共同价值观、共同意识形态的群体或民族。
文化决定了一个人认识世界的立足点和改造世界的方向,同时,也为一个国家或民族建造了一个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思想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社会意识形态才能以哲学、宗教、道德、教育、艺术、政治和法律等等具体的、多元的形式所孕育、萌发、滋长和发展。特别是艺术同文化的水乳交融,以至于产生了一个独立的名词“文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各种社会意识形式无不反映出其鲜明而独特的文化特征并为之服务,反过来,社会意识形式又积极的影响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两者互为因果、相依相存。人类的文明从而得以前进和升华。
文化通过具体的社会意识形式而得以体现,进一步又通过这些意识形式对人们进行影响、教化和塑造。我们每一个人都身处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之中,都处于这个群体所特有的文化的笼罩、熏陶和控制之下,加之群体之间在政治、种族、历史、经济等多方面存在的分歧和矛盾,很难突破这张无形的网。一个民族的文化虽然在纵向上有着不断的进步和升华,但在横向上的借鉴、容纳、吸收和改变却非常困难和稀少,所以最终很难形成具有质变的文化内涵。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通讯、计算机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范围内各种不同社会群体中人们之间的沟通会越来越便利、越来越实时,这将有利于突破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所制造的种种藩篱和羁绊。通过持续的相互沟通、交流、影响、接纳和认可,人类的文化将越来越趋于融合乃至大同。
其实,在艺术、哲学和宗教等领域中的人类文化融合早在百年前即已开始尝试和实践,而佛教更是早在两千多年前即已传入中国并在中国生根、生长和发扬。这些领域的融合将对文化变革起到量变的作用,但将来是否能够发生质变、究竟是谁能改变谁、是温和融入还是激烈冲突,现在还是未知数,结果取决于人类整体文明的发展进程。
文化不能完全等同于文明。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或孕育的温床,是文明的必要前提,是文明的素材供应者。文明是文化发展的目标,为文化的发展指明方向并提出要求。文明是对文化的去伪存真、去恶从善、去粗存精。文明是文化的高级存在形式。
既然能够“以文化成天下”,进一步推理未尝不可“以文化明天下”,是为文明!文明是人类以摆脱野蛮和愚昧为主要目的的所有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创造的成果的总和,即人类所有的物质行为和精神行为、全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文明的导向和目标很明确,即向善背恶、趋利避害,而文化呢?天使有魂魄,恶魔也有魂魄,同魂魄一样,文化也是有善恶之分的。“天下之物,未尝无对”(朱熹)。只要这个世界上还存在战争、屠杀、掠夺、奴役、剥削、压迫、独裁、腐败......就必然存在恶的文化。此外,也还存在很多糟粕的、另类的、中性的、低俗的、恶俗的文化,例如暴力文化、黑暗文化、色情文化、赌博文化、同性恋文化、烟草文化、厕所文化、腐败文化、厚黑文化等等。
文化是人类自然而感性的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之后所收获的思想果实,文明则是人类理性而智慧的去认识和改造文化之后所收获的物质果实。文化推动人类文明前进的过程一定是一个筛选、扬弃、优化和“明明德”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以和谐、和平、自由、平等、唯美和博爱为衡量标准,应该符合天地万物平衡发展的自然规律,万物同体,众生无异。这个过程应该由全体人类来共同完成,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关乎我们每一个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和选择,“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陆九渊),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公元1526年,中国明朝有个名叫王守仁的大思想家留下了“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的言辞,时至公元1998年,英国有个名叫J·K·罗琳的女作家在其小说中写道“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人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在文明之光的照耀下,心灵是相通的,文化是相融的,文化之心永驻、文明之心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