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又有了新想法
认知上的问题解决的差不多了,最近感觉可以hold住生活了,因此这几个月“观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思考并找方法改变”这种事做的很少了(相比以前有很多心理问题的时候)。不过由于某些机缘,最近又有了一些突破,是关于多年没有一丝进展的拖延。
这学期参加了两个活动,一个是团体心理活动,由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带,有点类似于团体咨询。另一个是给有烦恼的同学写回信的活动,不过这学期只是培训,真正收信回信是在下学期。
在培训中听到了一个概念叫做:抱持。比如小孩不想上学,家长比较好的做法是接受小孩的情绪并反馈消化后的情绪:“嗯你很害怕去学校”“没事的学校是安全的,我晚上一定会准时接你”然后还是要让他上学。我小时候没有学到这种机制,而是感受经常被不理解,(不过我还和常规情况不同,父母的做法还是不错的,只不过我身体上的难受和恐惧太强烈无法被安抚。)又因为我家里很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我想着我将来一定要照顾别人的感受,别人要是不想干什么就一定不让他做了。后来对自己也实施了这种策略。于是父母不管我了以后,我的行为完全就变成了顺着感受来。我的拖延症大概就这么形成了。依据上面的分析,解决的思路可以是:建立一种对自己的感受采取抱持态度的机制。
然后受团体活动启发,关于依恋关系也有了两点新的想法。1.小时候的恐惧成因是害怕被抛弃。为了应对它产生了反向机制:试图和他人保持完全的独立,完全不需要任何人。2.小时候各种吵架,求人帮助时会脑补对方回应“你自己都能做干嘛还要别人做”
又翻了一下精神分析引论,感觉弗洛伊德在那个年代把诸如乱伦,同性恋,肛交写在书里简直太厉害了。这其实也是精神分析的方法:把以前禁止去想或表达的东西说出来。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