怠之殇—论宋朝施政之弊(四十三)

托孤宰相
吕端这个人,在我看来,非常非常重要。
比包括《宋史》在内,所有写宋朝的史料里讲述的,都重要。
这个人不但是宋太宗一朝皇帝选择官吏的缩影,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宋朝未来几十年上百年,能够在政治金字塔上爬到顶尖的人物的影子。
宋朝会在这种人身上实现我们概念里的“最富有、最安定、最不乱。”
宋朝会在这种人身上死的惨不可言,连带着华夏民族至今都没有挺直腰杆,真正崛起。
当然,我这里绝不是在批评吕端,或者说,否定吕端这个人。
让我们看看吕端这个人到底是因为什么,让一向眼睛狠毒,对万人都不信任,权力欲望顶天的大独裁者宋太宗喜欢,甚至,把太子和宋朝的未来都交给这个人吧。
首先,吕端是幽州安次人。
籍贯很重要吗?
答案是非常重要。
在宋朝,至少在北宋时期,籍贯,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官员最基本的护官府。
如果你是北方人,尤其是河北、陕西、山西人,那么恭喜你了,你会在官场上找到朋友,而且只要你不是蠢到家或者聪明到家,你都不会过得太差。
反之如果你是南方人,那么只好给你唱首凉凉了,除了在未来的某二十年好戏连台的岁月里,你基本不可能混的多好。
以北宋早期北方人里混的没那么好的那个人嘲讽南方人里混的比较好的人的那句话就说—北宋的两府里不能有南方人。
而且据说这句话还是宋太祖说的。
怎么样,吕端是河北人,籍贯满分了。
其次,吕端家族世代为官,是典型的官宦之家。
后晋兵部侍郎吕琦之子、尚书左丞吕馀庆之弟。
而且吕家做官可以往上追溯到不少代。
官宦世家,又是宋朝能混得好的官员的一张重要的名片。
如果你家世代为官,那至少你家的人脉就足够支撑你在波谲云诡,犹如战场的官场上生存,而且祖上的得失,都会成为你的人生财富,帮助在官场上如鱼得水。
而且宋朝的官家们对官宦世家的子弟是另眼相看的。
对于宋朝顶级高官的后裔而言,就算你不学无术,也可以靠祖宗的官位吃饭,甚至吃的还不错。
吕蒙正就是这样,虽然看起来这个人几起几落,混的不怎么样,但是,他赢得了足够多的声望,去为他的侄子保驾护航,吕蒙正铺路,让他的侄子成了北宋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妖孽人物。
再次,吕家人很会站对,比如吕蒙正的哥哥吕余庆。
这个人的眼睛堪比毒蛇,总能在正确的人身上施以政治付出,然后得到很多回报。
一开始,此人跟着后汉混,后来后汉垮了。跟着后周混。
后周太祖、后周世宗都是人中龙凤,但吕余庆并不热情。
直到他眼光如据的找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然后一脑门子就热情扑了上去。
后周显德三年(956)十月,赵匡胤领匡国军节度使,吕胤任掌书记,遂成为赵匡胤霸府幕僚。
在此后的政治斗争中,吕余庆为赵匡胤贡献巨大,宋朝建立以后,此人在霸府幕僚中名列第三,升给事中、端明殿学士,后任首都开封府知府。
这是什么,这就是嗅觉。
最后,吕家的人非常忠心,注意,这个忠心是对皇帝忠心,而不是对真理忠心,更不是对良知忠心。
我们去看《宋史》,你会发现,吕余庆这个人做了很大的官,最后做到了宰相,但是他到底有什么能力呢?
抱歉,你根本看不到。
不消说和姚崇、宋璟、李德裕、李泌比,吕余庆的传里能体现他光彩的事情,比公认的奸相杨国忠李林甫还少。
这个人的传,完全是一个记事本,当然,也不能说毫无亮点。
此人这辈子最大的功绩是什么呢?
那是北宋灭后蜀之后。
吕馀庆以副相参知政事权知成都府。当时后蜀刚亡,以宋军统帅王全斌为首的大部分将领日夜宴饮,“豪夺子女玉帛,及擅发府库,隐没货财”,军士们也进行抢掠,“大将王全斌等不能戢下”,“吕馀庆立捕斩之以徇,军中畏伏,民用按堵”,秩序逐渐恢复。
请问,这种事情对于能够胜任宋朝这样一个帝国宰相的人而言,足够精彩吗?
不说你能提出青苗法、免役法、保甲法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主意,至少,你可以和赵普一样,干点实际工作吧。
一点也没有,他所做的就是,皇帝让他干啥他干啥,听话。
当然,此人也不能说一点贡献都没有,后来,他兼任剑南、荆南等道都提举三司水陆发运等使,实际是负责督运后蜀国库财物至京。
李顺、王小波起义,有一大部分锅都应该分给他。
这就是吕余庆。
而他弟弟吕端,就是一个加强版的吕余庆。
道德隆重、对主人赤胆忠心,传记里有很多的从德行角度看堪称君子的故事,但是政绩一丁点都没有。
吕端的官从何而来呢?不是考出来的,而是封荫来得。
就像我之前说的那样,对于宋朝顶级高官的后裔而言,就算你不学无术,也可以靠祖宗的官位吃饭,甚至吃的还不错。
吕端以其父的官位荫补千牛备身。后周时为著作佐郎、直史馆。北宋建立后,历知成都府。
而这段时间,对吕端的贡献,在历史上只有一句话:为政清简,远人便之。
后来,吕端进入了中央,很快就展现出自己的政治素质:忠心,绝对的忠心,让每个人都看到我是你们忠诚的吕端。
他第一个忠诚的对象是秦王赵廷美。
赵廷美任开封尹时,吕端被征召为考功员外郎,充任开封府判官。
跟着赵廷美混,吕端是很认真的。
比如说他很早就看出宋太宗迟早要收拾赵廷美,于是经常劝他别太放纵自己,收敛言行。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亲征北汉,赵廷美将受命留守开封,吕端对赵廷美说:“主上栉风沐雨,以征伐不义来表明天意,大王您处于近亲且有贤名之位,应当首先跟随护卫。现在由您主持留务事务,这不是您应该做的。”赵廷美于是向赵光义恳请随行。
赵二对赵廷美的做法很是疑惑,于是他找人打听了一下,知道赵廷美背后有吕端在出谋划策。
哦,你可真是诸葛亮,那就让你走人吧。
不久之后,吕端因受王府亲近官属向管理人员说情违法买卖竹木的案子中牵连,被贬出开封。
奇怪的是,吕端一点也不在乎,笑呵呵的就上路了。
这就是吕端,忠诚是他的属性,是他的本分,就像每天要吃饭喝水一样,如果因为忠诚犯罪,哪怕是死罪,我都很开心。
这个优点后来成了宋朝创立影响或者说毁了华夏民族千余年的学问的核心。
不久之后,赵廷美被办了,赵二不知道怎么的,想起了吕端。
于是,吕端又回到开封府,继续做他的开封府官员。
他第二个忠诚的对象,是接了赵廷美班的许王赵元禧。
结果,这次的忠诚,换来了更毁灭性的打击。
我们知道,赵廷美被自己小老婆乌龙毒死了以后,宋太宗龙颜大怒,要把开封府掀了。
负责掀场子工作的,是太宗的源代码外挂,十全大补丸王继恩还有御史武元颖。
两位大人物到开封府来,面露杀像,明显是要杀人的。
但吕端稳坐钓鱼台,他问心无愧,我是因为忠诚获罪的,我不怕。
面对两位杀神,侃侃而谈。
自觉的带好帽子,就准备跟着他们走。不给王继恩等人耍诈的机会。
“天子有制问,即罪人矣,安可在堂上对制使?”
既然是天子觉得我有罪,那么我就去和天子对峙好了,让天子审我,你们俩算什么东西?
吕端这种气场直接连之前在宫廷搞政变,后来在四川杀人头的王太监都吓住了。
吓住的结果是,后来王太监在吕端身上吃了这辈子最大一次亏。
场子砸完以后,按照太宗的诏书,跟着赵元禧混的这帮人个个都倒了血霉,整个开封府大部分人被流放,刹那间一片哭声震天。
谁都不想无缘无故获罪,更不想丢了饭碗啊,于是这帮人哭天抢地的请求宽恕。
只有吕端笑呵呵的站出来,主动认罪,而且要求外放。
会置考课院,群官有负谴置散秩者,引对,皆泣涕,以饥寒为请。至端,即奏曰:“臣前佐秦邸,以不检府吏,谪掾商州,陛下复擢官籍辱用。今许王暴薨,臣辅佐无状,陛下又不重谴,俾亚少列,臣罪大而幸深矣!今有司进退善否,苟得颍州副使,臣之愿也。”
这是为什么呢?
前面说了,因为忠诚获罪,吕端问心无愧。
还有就是,吕端让宋太宗看到自己的忠诚,这个独裁者喜欢的就是这种听话,忠诚,任劳任怨,甚至主动愿意给主子背锅的官员。
而且吕端在这里还表现出吕家人的卓越素质:看准了风向。
宋太宗本来就是来砸场子的,你们有罪没罪不重要,你越求饶,反而会越看不上你,不如主动认罪,我知道你的心思,我配合你工作。
于是,宋太宗很高兴,太宗曰:“朕自知卿。”
让太宗看到自己足够忠诚,足够任劳任怨,足够聪明的能揣摩他的意思,吕端离升天就不远了。
不久之后,当吕蒙正开始经常给太宗挑刺的时候,太宗马上想到了吕端。
他想提拔此人为宰相。
结果这个想法刚出来,就有人反对,说吕端糊涂。
两次站错了队,跟陛下对着干,认真辅佐你的敌人,这不是糊涂吗?
结果太宗得意的说,这个人小事儿糊涂,大事儿不糊涂。
后来,太宗陛下还专门为吕端写了一首诗。
要知道,太宗陛下这辈子宰相换的比翻书还快,没有任何人能够得到他足够的信任,更别说写诗夸赞了,薛居正没有、沈伦没有、卢多逊没有、赵普没有,甚至寇准都没有。
这首诗里有两句是:欲饵金钩深未达,石番溪须问钓鱼人。
这两句写的是周代的姜子牙,一把年纪了还能出山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平定天下。
吕端何许人也,可以和姜太公比。
他唯一可以比姜太公的地方就是他的年纪。
这时候吕端已经60了,真的是个老头子了。
但宋太宗就是对他有信心,宰相这个职位非吕端莫属。
到底是什么东西,迷住了赵二,让他对吕端如此的喜欢呢?
传闻,吕端这个人气度不凡。
由此,吕端渡海出使高丽时,风暴折断了船的桅杆,船上的人都非常害怕,只有吕端仍旧在读书,像在斋阁时一样。
嗯,气度,在宋朝,是官员士大夫阶层非常看重的东西。
道德隆重,气质不凡,走路、说话得体,这是宰相,特别是优秀宰相的必备素质。
但是,鬼知道这种东西对于国家,对于老百姓有什么意义。
史料里真的有很多吕端做事公允,不贪污,不受贿,道德隆重,气度不凡的例子。
但是,真的基本看不到,他对国家重大事件,有什么决策。
唯一的一次,就是他劝宋太宗不要杀掉被俘虏的李继迁的母亲。
真的是很体量领导了,但真正有本事的人想的难道不应该是怎么彻底灭了李继迁吗?
不杀李继迁的母亲,好好养着老太太,李继迁就会不吃肉改吃素了?
真的是奇哉怪也。
就这样一个人,宋太宗却把他当成姜子牙甚至诸葛亮。
当然,吕端如果作为一个绝对太平时期的宰相,还是合格的。
问题是,宋朝现在三线作战,都还打不出成绩来,吕端这样一个人能干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