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一场人生肆意快活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
读完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让人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苏轼他那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格魅力让人钦佩不已。若要用一句话来评价苏东坡,我想应该是是“学人之楷模,精神之榜样”。在书中感受到的这位千年前文坛盟主的所思所感和所历,难禁不禁让人生起向往崇拜之感,那么是什么让他不仅能在中国历史上吸引众多文人骚客,还能在千年之后的今日为越来越多人所喜爱呢?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苏东坡身上的三个特质来或许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其一,内儒外释之人格。“以儒做人,以佛养心”这一中国传统士大夫孜孜以求的精神境界在苏东坡身上体现明显。但是在苏轼的个人经历和人格中,儒家思想是真正起着主导作用,是其“本”,佛道思想不过是苏轼缓释个人抑郁和个人心理压力的手段。 儒家入世思想对苏轼的影响最大的是其政治人格。他时刻把儒家积极入世思想作为自己立世的标准,“不独独善其身,又兼兼济天下”成为他一生行为的信条。考科举时,他曾对北宋王朝的腐败现状,写了诸多文章,提出一系列富国强兵、改革弊政的主张和“天下归仁”的德治仁政的政治思想,这也成了苏轼后来一生从政贯彻始终的基本指导思想。而这种理想体现在处事行为上就是忠君爱民。苏轼的忠君不是愚忠,而是直言敢谏,公心为国。他既不取悦于变法新党,也不见容于力废新法的旧党,最后,自求改派外任,一生辗转周折,然而即使被贬他也恋恋不忘君主朝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渴望报效国家的雄心就是最好的体现。独善其身,兼济天下,实现太平治世,尽管这确实是苏轼一生的追求,但是现实的磨难却也让他痛苦不已。在这一过程中,佛老思想不时地冲击着他的信念,涤荡着他的灵魂,他会写出“宠辱能几何,悲欢浩无垠。回视人世间,了无一事真”这样流露出感慨成败、向往归隐生活的诗文,但是他并没有消极处事,他吸收了佛老思想中他认为与儒家思想相通的部分,接受佛老清静无为,超然物外的思想,还学会了佛家的禅坐功夫,以此来磨练自己的心性,在其中寻找精神的寄托。这是一种超世俗、超功利的人生品味。 其二,达观潇洒之态度。苏东坡一生官无定职,居无定所。在朝则遭朋党攻讦,在野则遭奸佞陷害。中年丧妻子,盛时遭诗案。但是,不论境遇如何,他乐天知命之格调不曾改变。苏轼在黄州可以说是他的一个人生节点,在这里他写出了前后《赤壁赋》等千古名篇,诗词中的境界既是道家的超脱世俗思想的流露,更是儒家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突出体现。也许苏轼自己的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更能代表他的心境,他对待政治风雨和自然风雨一样,忘怀个人得失,于闲庭信步中尽显潇洒自信。这才是真正的苏轼,有个人矛盾得失,但能从冲突中顿悟、超越自我。其中原因是苏轼能够始终以儒家思想作为自己的立世准则,总不忘记自己肩负的使命,不断地自我反省,坦然面对挫折与坎坷。他最后还笑把一生总结为“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得是多么高深的人生境界啊。 其三,旷世难得之才学。这一点少有人不承认,下达牙牙学语的孩童,上到耄耋之年的老人,就算背不出苏轼的诗词,也知道苏轼其人,苏轼已然成为了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几乎唯一的在诗、文、词、画、书等各领域集大成的全才。诗数宋代第一流,文列唐宋八大家,词开豪放派,书位宋四家。此等文化全才又怎能让人不钦佩和喜爱。 其实读完了整本书,我们不难发现苏轼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有他那熠熠生辉的诗词文赋,还有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然而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一生风雨,过眼云烟,我行我素,泰然处之,他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人生。
汉语172 14 徐铭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