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花三分半——苏州调研
在上海规划院实习,到江南水乡调研。这就是我推荐给学弟学妹的广告了。的确当时选择离开北京的主要原因就是不想在冬季的雾霾里走遍京津冀。在上海都市圈的范围里闭着眼睛抓一个做目的地,大概都可以当做一次公费旅游来享受。
老师选了苏州,本来我以为会是嘉兴,在前期的分析中,嘉兴与上海的联动有很大的潜力,现在并未被发掘。但是想想也觉得合理,苏州毕竟和上海一衣带水,在同一个交通圈层内的城市没有比苏州与上海的关系更紧密了,要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或是都市圈同城化发展,苏沪必定是核心区。
上一次来苏州是大二,刚刚学完中国古代建筑史,一心扑在苏州园林这块金子招牌上面,对现代城市建设深感失望。那是2015年,从数据上看,2015年的苏州已经巩固了自己都市圈第二极的地位,工业基础雄厚,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均GDP超过上海。在我所认知的温婉水乡、吴侬软语之下,是一颗金刚芭比的强大内心。
我们直接开到了老城中心的规划局,苏州城还是那个苏州城,千年来不卑不亢,上善若水的苏州城。在老城里不会察觉到这个城市的野心,看不出紧追一线的经济实力。我其实觉得这样很好。苏州城是江南文化的中心,或者说是太湖周边城市的文化中心,有苏州老城的存在,上海的文化底蕴就有了灵魂,苏州的扩张与建设也有了支撑。老城是新区仍然能冠以“苏州”的底气。任你摩天大厦、鳞次栉比,当走出经济机器人们仍然能找到千年的积淀。这就是历史保护的意义。
规划局交流上对方最主要的观点与课题判断一致,上海全球城市的功能需要区域共同承担。不过站在苏州的立场上他们认为,苏沪文化同源、历史同脉、地缘相近,这一区域合作毫无疑问以苏州为首。课题组当然要进一步评估嘉兴几个市、湖州、南通等地的关系。但是苏州的作用无疑是举足轻重的。会上有市政部门的负责人、规划局的总工以及中规院为苏州做总规的技术人员。师兄在这里提出了一个观点,苏州当地的规划局领导对历史、文化、经济、市政情况的了解远胜于中规院的专业技术人员,规划师能为当局提供的额外信息是相当有限的。即规划师根本上讲只是绘图员和技术实现者,对于城市发展规划所能提供的顶层设计不过是自我想象而已。也觉得有点道理。
苏州与上海是互利共赢的关系,而非疏解承接的关系。这一点与京保是完全不同的。这让我对长三角和京津冀的对比有了新的视角。在空间规划课上我们一直把长三角当作对标地区来对比人口、经济、城市联系的异同。这种表面上的对比实在没有什么价值。京津保和长三角形成的历史路径是完全不一样的,城市间的联系因此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我们只看环北京贫困带和江南水乡带的现状无法得出任何结论,对两个地区的发展也不会有任何帮助。有一篇爆款微信文章说北京周边是他的仆人,上海周边是他的兄弟,其实有点到关键的逻辑上,只是说法属于标题党,有地图炮的嫌疑。北京的发展自古就依赖于政治强权的资源调配,而上海的发展一方面依赖开埔的历史机遇,也依托于江南的历史积淀,尤其是苏州的孕育。北京周边本来就是京畿,而上海周边本来就是亲人。
自汉末以来,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唐、宋、明以来,江南的文化地位不断巩固,不然也不会有乾隆下江南的大梦。

更不用说经济,正是因为鱼米之乡物产丰饶,明清时期才会有江南赋重的说法。明代政治中心虽然转移到北方,但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却承载了最密集的人口,最活跃的文化和最高质的财富。

“天子守国门”,如果不是燕王一意孤行驻守北疆,明代政权可能不会维持对北方的长久控制。也不会有北京至今的至高地位。北京所处的是“九州之咽喉”,军事价值和政治价值大于经济价值,因此因军事和政治的需要为这一地区强行注入了经济的活力。倾全国之力造一座京城,这种行为听起来就像是中央集权、幅员辽阔的天朝才可能做出来的。在江南水乡旖旎的画卷中,也有为北方风沙而付出的各种代价。再看北京周边城市,基本上只有军事上的拱卫作用了。“保定”就是要“保京城安定”呀。京城周边都是胡人和戍守边关的将士们,哪比得上江南的市井繁华。
假如没有北京,河北仍是贫瘠的;假如没有上海,江南也是富庶的。
因此这两个地区所需要的区域协同战略应该符合区域发展的逻辑,从历史脉络中寻找关键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做表面上的对比和策略的借鉴。
emmm....夜宿东山村,漫步黎里镇,都是后话,暂且不提。江南水乡确实是好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