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锤形的艺术审美
随着艺术品所表达的内涵与意蕴的增加,所接受的审美人群也是变化的。大体来说,呈站立的纺锤形,其实也就是正态分布。
首先,一件初级艺术品,也就是绘画技巧和表达的内涵也极少的作品,比如说初学者的素描画。很少有人会去欣赏这样的艺术品,也就是这样的艺术品,审美人群不多,像是纺锤的下面的尖。
然后,就是一些了不起的艺术品了,比如惟妙惟肖的油画,它表达的内涵虽然不太多,但是它符合机械审美,也就是黄金比例,构图,色彩搭配等等那一系列匠法。能够审美这一类艺术品的人有很多,社会普通人士,艺术学科学生、老师,一部分艺术家都会很喜欢。这一类艺术品受众很多,主要是因为它会给欣赏者视觉美的冲击或者它表现的很像,不禁让人赞叹其技术高超。这就是纺锤的中间了,审美人群最多。
最后是另一类艺术品,我不敢说它是最高的,可是我想着曲高和寡,也就敢说了。这一类艺术,表达的往往不是艺术品,或者说,需要感受欣赏的往往不是结果,更多的是整个过程。它的结果可能不符合大众审美,或者是说机械审美——它的画可能和实物并不像,甚至你根本找不出来实物,它也不是一个符号也不是logo,更不是语言,它是语言根本无法描述的状态。这一类艺术品,接受的人很少,甚至背负着许多谩骂。比如那些注射器书法家,哪一个不是正儿八经的教授,在尝试这些新的艺术形式之前,他们有更多的符合大众审美的作品,那些大部分人所谓的一手好字。他们大可以凭着这一手好字,接受大众审美的夸赞,可是纺锤的中间毕竟不是纺锤的上端。所谓的上端,就是脱离了机械审美,你可以用初级艺术品的技法,不用那些精巧的匠气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思想是没有颜色没有形状的,你不能用机械审美去审美思想。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