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 | 不是剩女就是情妇,你跟女人有多大仇?

这年头是不是不调侃剩女就不会拍片儿了?在女性角色身上,除了婚恋还能不能谈点别的?
--遇言姐
近期风靡的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自从播出以来话题不断。
与剧中以达康书记为首的众男性角色实力圈粉相对应的是,全体女性角色被诟病不断。
关于编剧到底是如实反映现实还是不自知的直男癌,吃瓜网民争论不休。

前日,妇联宣传部官微发表声明称:
《人民的名义》性别意识匮乏、对女干部成长负面标签化、对女性不尊重、对妇联组织形象调侃,介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全国妇联已经代表大家向有关部门做出反映。
到底《人民的名义》有没有歧视,贬低女性呢?
遇言姐觉得,很多时候歧视不是一种主观恶意,而是一种无意识的,对另一群体的轻视和呆板印象。
或许编剧并不存在刻意边缘化女性的动机,但不可否认该剧中对女性的描写确实令人不安。
性别观念陈旧、对女性的认知低下、两性意识格局狭小,这一切导致在塑造角色时有心无力,自以为是,在讨好年轻观众,效果却适得其反。
有网友申辩,不能将文艺作品中人物的三观和作者的取向混为一谈,《人民的名义》中的女性群像只不过是如实反映中国现阶段的现实情况。
遇言姐不同意这种说法。

以中世纪为背景的美剧《权利的游戏》不现实吗?
为何在一个长夜漫漫,民智未醒的大时代中,马丁大爷仍然可以塑造出萨沙,艾丽娅,一系列闪闪发光又毫无违和的女性角色?
即便是色后这样的反派仍然是饱满而完整的。
以满清为背景的《红楼梦》不现实吗?
为何在一个男权社会的巅峰时代,曹雪芹却能细致入微地表达出对女性的欣赏、同情、包容,展现出朴素的两性平等观?
简白地说,文艺作品中的人设一定是经过挑选的,这种过滤反映出的是作者的价值取向。
只有真正深刻理解异性、细致体察社会、真正感同身受的作者才能写出引发读者共鸣的角色。

《人民的名义》编剧的固步自封,陈旧观念反映在作品中的是剧情中女性角色集体崩塌。
即便是努力加码的反贪处长陆亦可这样的时代新女性,仍然让观众觉得单薄、拧巴、说不出的举止怪异。
说说剧中的几个主要女性。
反贪处长陆亦可。
这个角色的设定是一名38岁的未婚检察官,一个身居高位的职业女性,每天都在跟贪腐斗智斗勇,必须具有坚毅、智慧、从容不迫的特质。
可她的出场是什么样的呢?
跟下属无节操地斗嘴、翻白眼、扭脖子、甩手,人设之浮夸让弹幕直呼太尴尬。
这冗长的一大段戏除了反复强化陆亦可是一个宁可抹完桌子抹椅子也要留在办公室充加班的老姑娘,没有展现丝毫的职业感和领导力。
这年头是不是不调侃剩女就不会拍片儿了?
在女性角色身上,除了婚恋还能不能谈点别的?


陆亦可在跟领导陆毅的相处中更是毫无专业感可言。
心怀偏见时说话像吃了枪药,在下属面前给人家闹难堪,颐指气使,夸张地冷笑;混熟了又全然不顾两性距离,吃个方便面还要扭来扭去,摇头晃脑。
要命的是,在编剧的眼中,这种女性人设是“现代的”、“独立的”、“黑白分明”的。
你们难道是活在80年代的春天里吗?
再说说陆亦可的奇葩下属林华华。傻白不甜+八婆,这姑娘绝对是弹幕吐槽担当。自视奇高,讽刺上司嫁不出去,跟刚见面的新领导说同事是变态女人、见到帅哥就发花痴、谈办公室恋爱还拉拉扯扯、男友出国拘捕逃犯期间还要缠着人家买口红。
这智商,这情商,这态度,你跟我说她是反贪局的科长?


更令人费解的是,陆亦可和林华华这对主仆都被设计成出身体制家庭的关系户。
回看反映70年代香港廉政公署建立的影视剧,为了打破多年来形成的贪腐网络,公署全部聘用身家清白、满怀理想的大学毕业生。
为什么同样是反贪题材,别人拍出来是朝气、励志、职业精神,咱们上来就先套在剩女、催婚、出身的条条框框里?
以上两个正面形象已经让人无法直视,再说说几个配角。
平庸、消极、面目模糊,是我对几个太太角色的印象。
先说陆亦可的妈,这老太太的出现除了全方位催婚没有别的事儿。
身为刚退休的厅长,完全看不出知识女性的素养,跟个胡同大妈没两样。
跑到闺女领导面前去诉苦,影响人家正常工作;四处求人张罗相亲, 是个男人就往女儿跟前拽;不顾大局,连当时立场可疑的警察局长也紧着划拉。


你能想象如此不尊重女儿独立人格的妈会出现在美剧里吗?
说实话,如今在大城市中这样不与时俱进的母亲也是不多见了。
其次说说几个中年高官夫人。
祁同伟太太梁璐、李达康太太欧阳菁、高育平太太吴惠芬,全部是作为男性附属品而存在,她们或是学者,或是高管,或出身显贵,可人生意义全部寄托在配偶身上。
梁璐希望通过生个孩子来挽救从来没有幸福过的家庭,欧阳菁坐拥宝山而不自知却沉迷于韩剧中的桥段,貌似通透的吴惠芬规劝梁璐为了丈夫的官途要继续忍耐,因为:“他好,你不也就好了吗?”



这样的女性群体存不存在呢?当然有,但如果一部戏中全是类似的角色就是作者的取向问题了。
即便在《权力的游戏》这种女性备受压抑和侮辱的时代设置下,仍然会有莱安娜女爵,布蕾妮,这种出身优越、光明、清凛,敢于直言“英雄只做正确的事”、“不成功便成仁”的女性,为何一部时代剧中的女性却让观众看完后除了暗淡、药丸,看不到别的出路?

最后说下反派高小琴。
得益于胡静的表演,这个角色倒是比陆亦可这个正面形象的完成度要高得多。
像高小琴姐妹这样出身贫苦、聪明美丽,作为受害者翻过身来反而成为贪腐以及男权社会的帮凶的女性当然也是有的。


但在《人民的名义》中,除了点出高小琴的可怜与可恶外,我们看不到作者为出身底层的女性树立出一个榜样,开拓一条正当而有效的上升通道。
剧中手握权与钱的女人无一例外有着裙带关系,甚至连陆毅的太太钟小艾,新生代陆亦可也都不是布衣家庭出身。
草根女孩不是像高氏姐妹这样枉会感叹“倾盖如故,白发如新”,点评《万历十五年》,却沦为情妇;就是像无脑非主流张宝宝一样,天天不靠谱地混日子。
说到张宝宝这个角色,编剧你还能再敷衍点吗?


很多人说《人民的名义》是部反腐剧,女性不过是陪衬。
但是遇言姐觉得,此剧的问题在于两性观念的疏离,和剧中丰满的男性角色比起来,女性人物大都被标签化处理了。
在她们身上,我们看不到真实的爱,真实的痛,真实的成长。
扁平的视角体现了剧作者对女性的认知严重滞后于时代。
《人民的名义》中对女性的认识和处理,无疑是失败的。
它固化了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反映出一种极其过时的女性观。
然而近来网络上对剧本角色的批判又让遇言姐深觉欣慰。
昨天,在跟我的朋友,自媒体人三表的聊天中,这个男生使用了“物化女性”这个词汇,我很意外,问他:“你也知道这个热词?”
他说:“当然,因为我在学习。”

我真心地感受到我国民众的观念和学习能力提高之迅速。
在遇言不止这个提倡女性独立、性别平权的公众号成立一年半以来,我惊讶地发现社会认知已经有了很大不同。
一年半以前,大家还以为女权就是跋扈,是碾压男性,是咪蒙口中的“包养男人的时代到来了”。
一年半以后大家已经在讨论金斯伯格大法官,批判伊万卡的商业女权主义。
这些变化令我十分意外,要知道,就连川普的白宫女顾问康韦都还搞不清女权的定义,因出言“女权就是支持堕胎和反对男人”而被媒体嘲讽。
最后,我希望妇联不要仅仅因为一句“打发有作风问题的干部去妇联看大门,发挥余热”而觉得有损脸面,被得罪了(事实上我倒觉得这句台词是写实的,没有问题),而是能够针对社会不公挺身而出,真正为维护女性权益、推广平权观念做出行之有效的行动。
正直、平等的两性价值观靠我们所有人的推动而进步。
文中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