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摘录
◆ 历史的惯性:朱元璋
>> 传统农民的三个特点:静态取向、短视的实惠观、 强烈的亲族观念
◆ 初生鳞甲
>> 而历朝不断进化的愚民统治,使农民目光短浅、头脑封闭、因循守旧。他们怕皇帝,怕官吏,怕暴力,怕鬼神,他们什么都怕。他们没有进取精神,总是被动承受命运。鸦片战争后,来到中国的西方观察家们对那时中国人最深刻的印象是,中国人在任何不合理的现象面前都选择了忍耐。
>> 指望这些被摘取了麟甲和爪牙的驯服动物在历史上留下痕迹是不可能的。要让他们重新长出牙齿和利爪,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剪断他们身上的条条绳索,把他们放逐到正常社会之外,放逐到皇权、族权、三纲五常的教化之外,让他们在风雨冰霜中重新披上鳞甲,恢复原始野性。历朝无能的统治者正是在不断地做这样的事。他们的低能统治把大批农民逐出土地,只能靠流浪为生,就像朱重八一样
◆ 炼就帝王心
>> 朱元璋是一个流氓化了的农民。“农民”为体,“流氓”为用。骨子里,他永远是一个克勤克俭、谨小慎微的农民。江湖经历又给他的血液里注入了流氓的泼辣。
>> 他最突出的军事个性是“持重”。朱元璋一生做事,信奉稳扎稳打,积小胜为大胜。
◆ 龙椅上的农民
>> 作为自然经济时代的小农,他们既渴望平等,又迷信权威。
◆ 结网的蜘蛛
>> 在计划经济时代,控制社会的主要手段就是把人嵌入一个一个单位,变成“单位人”、“固定人”,每个人只有依靠单位才能领到工资、口粮。这样,就可以确保每个人的生活都最大限度地为帝国机器所控制。
>> 中国的官僚阶层有着矛盾的个性。一方面,他们惰性强烈,缺乏责任心、事业心,上面推一推,下面动一动,敷衍塞责,整个群体中盛行着形式主义、文牍主义。另一方面,他们又极富进取心和创造力,为了升官发财,削尖脑袋、绞尽脑汁、无所不用其极。一旦皇帝的监视稍有放松,他们就会创造出无数贪污枉法的新招来。
>> 黑格尔认为,朱元璋式专制的缺点在于,只有皇帝一个人对整个帝国的前途命运负责,其他人都缺乏责任心。皇帝必须担任这个庞大帝国的那个不断行动、永远警醒和自然活泼的“灵魂”。
>> 这就是专制政体的弱点,所谓“人存政举,人亡政息”。
>> 他绝不会认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全社会自由发展的前提”。相反,他认为“每个人的不自由是全社会安定团结的前提”。
◆ 思维格式化:禁止奇装异服
>> 在朱元璋手里,皇权突破了层层限制,变得无所不能、无所不管。
>> “礼仪明确了,上下之分才定。这样天下才能安定。”管你的发型怎样,管你的袖子多长,管你冷天能不能戴暖耳,是为了让你从小事做起,习惯于屈从不合理的现实。
◆ 化民成俗
>> “一刀切”的结局必然是“一风吹”。这是历朝行政制度的弱点造成的。
◆ 学《大诰》运动
>> 面对腐败,毛泽东把它解读为资产阶级思想污染的结果。朱元璋的思路与此异曲同工。他把原因归结于旧朝代不良思想的污染。
>> 激进主义在中国这个“中庸”大国里有着十分深厚的土壤。“激进主义”是一种“幼稚病”。
>> 皇帝坐在九重之上,伸出手来在最底的草根阶层里放了一把火,异想天开地希望用局部的“无政府主义”这把烈火来彻底烧毁官僚主义的土壤。在高处不胜寒的权力之巅,曾经最精明的智者变成了最缺乏现实感的狂人。
◆ 权力的奥秘:朱棣
>> :一定要用最美的品德来装饰自己,用最恶的恶意来揣测别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 中国人是最有命运感的民族。他们万事听从权威,而权威的产生,则采取听天由命的方式。
>> 专制社会之中,保持社会稳定的关键在于抑制人民的主动性和活力,嫡长子制即为抑制皇族内部的活力而设。
>> 中国政治史的背景颜色是相互猜忌。诸王和皇帝之间彼此心怀疑虑,只能用最大的恶意去估量对方。这是由中国式的政治规律所决定的,是一种必然。皇帝怀疑诸王垂涎帝位,而诸王则担心皇帝消灭自己。麻秆打狼,两头害怕。本来都是出于自我保护的意图,却形成持刀相向的形势
>> 真正的英雄人物,做大事并不需要认真的借口,有借口要做,没有借口制造借口也要做。做成之后,自有人来擦屁股。马基雅维里曾说:“一位机敏的君主从来不乏正当理由使他的背信弃义显得冠冕堂皇。”
>> 人情大于法,这是万古不易的真理。他多年豢养建立起来的人脉关系,要比朝廷的一纸诏书有力得多。
>> 多端寡要,多谋寡断
>> 人民宁肯辜负一个自己爱戴的人,也不会违背一个自己畏惧的人。这是人的本性。
>> 伟大的君主“总是这样,干完一件大事便又筹划另一件大事,让臣民应接不暇,不知所终,每当看到结果则又目瞪口呆。这些行动一个接着一个,此一行动和下一行动之间不留一点空隙,人民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用来反对他”。
◆ 偏执症患者:海瑞
>> 其实痴迷不醒的,是几千年来的中国政治。几千年来,从来没有人尝试过用其他办法来治理腐败,没有人考虑过制度的合理性。
◆ 在劫难逃:张献忠
>> 农民起义与专制统治是维持“中国独特性”的互补两翼,是同一文化源头结出的孪生兄弟,它们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同葆中国文化数千年一系,继继绳绳。
>> 农民起义的目的,不在于摧垮不合理的制度,而是进行调整和维护那样的制度。它是一次大修,是一次保养,是一次升级,而不是一次革命和创新。农民起义只是专制主义的释放矛盾的一种调节机制。
>> 这就是东方集权体制的威力。这个体制的特点就是没有对最高权力的制约机制,因而会把一个人的英明放大为全体的胜利,把一个人的疯狂放大为全体的罪恶。
◆ 无处收留:吴三桂
>>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生命是祖先的恩赐,它附属于父母和家族。所以,一个人生存的目的,乃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光大家族的基业,延续家族的血统,使之不致断绝。这种责任重于个人的生命利益。
>> 事实上,儒教的伦理规范有着天生的缺陷。它基于人性本善的虚妄假设,要求每个人都压抑心中活泼的自然欲望,通过极大的自我克制,服从于僵硬的道德教条。它没有为人的自然本性中软弱的丑恶的一面留下弹性空间,不承认人的平庸和趋利避害的本能,缺乏对人的基本物质需要的尊重与关怀。它只有最高标准而没有最低标准。它也许能激起社会动荡时期的某种道德狂热,却不适宜作为普遍意义上的人性调节器。
◆ 血液里的海水:郑成功
>> 中国人则对少年人的活力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恐惧。
>> 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取消一个孩子的冒险冲动和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如此,一个人当然就不会有自己的见解、思想和个性,当然就更不会有任何逆反心理。这样才能把每一代新成长起来的人的热情、火气、棱角磨去,把他们纳入一成不变的生活轨迹,以维持千年不变的超稳定生活结构。
>> 中国思想家说,孝的最根本的意义在于“无违”,就是无条件地服从父亲
>> 从来父教子以忠,未闻教子以贰。今吾父不听儿言,后倘有不测,儿只有缟素而已。”这是中国文化史上难得一见的父子决裂书。郑成功跳出数千年间笼罩在中国人头上的“孝”的禁锢,成就了自己的特异人格。这封决裂书,鲜明地昭显了郑成功激烈慷慨的少年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