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失望!求求神导别再来内地趟浑水了
昨天,杀姐经历了出生以来最艰难的114分钟。
不是因为看的电影有多烂,而是我对一部新片的期待完全落空,对一位神导的评价全面扭转。
这感觉就像是,省吃俭用、提额分期的订了一桌豪华大餐。
结果一个英伦范的服务员,托着镶钻的餐盘,却站在厨房门口高喊:
“32号顾客的麻辣烫好了,请您取餐!”
不矫情了,这部杀姐的年度失望之作就是——
《你好,之华》

半年前,影片的预告海报,就已吊足了影迷的胃口。
主演周迅,监制陈可辛,导演岩井俊二!

故事的主题是错过,情节的线索是书信。
“中国版<情书>”的关键词,充斥着四处屠屏的通告宣传。
有些人可能还不知道,《情书》在影史中的地位。
杀姐随便挑几个给你们看看:
影片在日本斩获30多个电影奖项,并且是当年的票房冠军。
被许多人评价为:日本新电影运动最重要的作品。
豆瓣59万人标记“看过”,影响波及到整个东南亚甚至欧美。

总结起来,一句话:
《情书》,强!无敌!
那么,国内顶尖的演员+原作的编剧兼导演+本土一流的监制,想要翻拍一部经典。
听起来,比发哥端枪还简单。
不久后,影片还一连拿下了金马奖的三项提名。(最佳女主、最佳女配和最佳原创剧本)
这么看,杀姐还真怕中国版的翻拍,一不小心超越了原版。

但事实证明,是我多虑了。
因为期望太高,这部片给杀姐的感觉。
比给麻辣烫加料时,突然发现没有芝麻酱,还绝望。
《你好,之华》和《情书》之间,至少隔着20部《后来的我们》!
和原版一样,《你好,之华》同样从葬礼开始。
接下来,顶替去世的姐姐之南参加初中同学会的之华(周迅 饰),遇见了故人尹川(秦昊 饰)。

回家后,尹川发给之华的暧昧讯息,被丈夫周文涛(杜江 饰)发现。

丈夫一怒之下摔坏了之华的手机,于是两人开始了马拉松式的书信沟通。
一段尘封的往事,就这样渐渐拉开......
从演员的角度来看。
老实说,除了秦昊一直逼人想给他剃头之外,其他人的表现都不错。

周迅在灵动和事故间,拿捏的非常精准。

胡歌的惊鸿一现,让人惊艳。

张子枫表现出众,今年的金马最佳女配十拿九稳。

那问题出在哪?
当然是我们曾经封过神的“二哥”,文艺青年的教父——
岩井俊二。
影片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
首先,风格混搭不中不日。
这一点,最直观的体现在台词。
片中的对白如同机翻,就算你把片中的字幕直接拉到欧美电影里,都毫不违和。

明明几个字就能说明白的话,非得颠三倒四,换着法儿的跟你唠。
像是在故意等着你挑毛病,然后让粉丝朝你翻个白眼:
丫懂什么?这叫文艺!
为了强调故事发生在中国,布景还拼了命添物件。
老式罐头、大挂历、金字春联、旧菜篮......
但除了课堂和小菜馆,其他场景几乎只有主演。
市井巷间的烟火气,在这里全数熄灭。

主创还很鸡贼的,将拍摄地选在大连。(据说也是因为二哥的妈妈出生在大连)
友好广场的旧楼,鲁迅路的图书馆,周水子的老机场,老城区的日式小院......
可这仍旧没能消除,中日混搭的违和感。
其次,拍摄手法敷衍简单。
《情书》的拍法,非常清新克制。
人物的近景特写不多,长镜头的调度也非常巧妙。

可能是因为制作周期太短,《你好,之华》很多时候,却拍的像电视剧。
主角对话,直接大规模的上正反打。

春心荡漾了,摄像机就疯狂的围着人物打转。
那速度,比飞行员的抗眩晕训练都快,看得杀姐直想捂嘴。
最后,偷换概念生硬奇怪。
前半段的剧情,就算生硬违和,简单敷衍,嵌套了《情书》的N个设定。
但最起码有优秀的演员撑着,人物的张力和故事的清新劲儿还在。
直到之华的侄女,说尹川是她的“假想爹”时。

整个故事,瞬间崩塌。
原来,之南和她的孩子,生前一直遭受丈夫张超(胡歌 饰)的家暴。

而侄女却靠着尹川的书,将妈妈的前男友当成爸爸,期盼能早日得救。
能够摆脱家暴的阴影是好事,但是这么随便认爹,还表白似的告解,就能洗白畸形恋?
其实《你好,之华》中的人物,只是对《情书》的角色进行了拆解重组。
比如尹川和藤井树(女),博子和之华等等。

有错过的主题,有青涩的青春,有对死亡的讨论。
但原版的呈现,比这部高明太多。
就算演员主创有神仙般的阵容,就算网络上的口碑有情怀支撑。
但正如片中说的——
“人生很复杂,不是你随便扒拉扒拉就能写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