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11.09阿婆讲座——你熟悉又陌生的阿加莎
这次讲座因为距离很近所以果断去了,还顺便在西安逛了两天,看了看钟鼓楼,游了一圈大明宫遗址公园,说实话西安给我一种这样的印象——像皇宫一样沉静、肃穆,到处都是城墙,方方正正的,特别是夜晚,不像其他一线城市那样喧嚣。这次讲座结束当晚没有来得及整理成文,不过通过笔记,还是能回忆起大部分的内容。
讲座的嘉宾只请到了怪异君老师一人,同时阿加莎的海外版权方xx女士也到了现场,虽然是报名参加,但是空降的同学不少,现场还是爆满了。怪异君一身“蝙蝠侠”装扮来到现场,起初我还以为是个杂技演员,后来才知道他是从喜欢推理,之后改行其他职业,然后又回到了推理上,这有点像纪录片《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谜样人生》里一位阿加莎忠实读者说的那样——当你经历越来越多,阅读的侦探小说越来越丰富,但最后总会回到阿加莎的作品上。
好了进入正题,讲座主题是“你熟悉又陌生的阿加莎”,这个讲座的意义在于分(cu)享(xiao)——你也许通过改编的影视或者朋友推荐了解到阿加莎,但你可能只阅读了冰山一角,或者只了解到阿加莎作品的普遍风格却不了解这个作者的另一面。
一、 你如何了解到阿加莎?
除了硬核推理粉,能把阿加莎90余部作品看完几乎没有人,能把波洛和马普尔系列看完的也寥寥无几。比如很多人看过《东方快车谋杀案》《无人生还》《尼罗河上的惨案》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但当提到《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帷幕》《空幻之屋》等偏冷门的作品时,就没有听说过。因为很多人是通过东野圭吾,明星大侦探或阿婆改编的影视了解到阿加莎。阿加莎名字如雷贯耳,但大部分人只了解到她畅销的那几本书。因此,安利朋友买本霜月苍的《阿加莎·克里斯蒂阅读攻略》,让他全面了解这个人就显得很有必要了(新星好套路)。
二、 阿加莎的生平和失踪之谜
简单介绍了一下读者所没注意到的,比如阿加莎的本名,阿加莎的两次婚姻。还有1926年12月阿加莎生命中最神秘的一次失踪。当时柯南·道尔也参与了警方的搜寻工作,最后发现她的汽车丢在沼泽地,过了11日,人们发现她以她前夫情妇名字登记下榻在一家疗养宾馆。阿加莎本人在传记里将这件事一笔带过。
(笔者关于失踪之谜的猜测:这次失踪早已露出苗头。她和前夫的热情渐渐消散,早已没了起初那种激情,两人的规划不同,意见很难达成一致。阿加莎失踪前的1926年3月,在英国Royal Magazine杂志上发表了短篇《木兰花》 (Magnolia Blossom),作品讲述了一位在情人和丈夫之间做出抉择的女子,丈夫为了自己的前途,让她勾引情人以销毁对他不利的商业文件,那位情人为了得到她,背叛了自己的职业道德把文件烧毁。最终她既离开了无情的丈夫,也离开了真爱,“为了自由。这里没有什么可以令我留恋的了。”说完便像一朵神秘而奇异的木兰花一样,消失在夜色中。在这个故事里,她将自己化身为现实中的丈夫,和情人一见钟情,可以看出阿加莎本人或多或少理解丈夫的出轨行为。她既无法抛弃家庭(从《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里她用大量篇幅表达了在维多利亚时期以家庭为重的主导观念)又无法抗拒真爱,《木兰花》的结局表明了她矛盾的内心,她在思考要不要离开丈夫,要不要孑然一身。后来我们知道她用情妇的名字下榻酒店,表明她已经想结束这段婚姻,这也是为什么阿加莎1926年之后的两三年里作品质量有些下滑,甚至有很多冒险政治元素的作品,如《暗藏杀机》《四魔头》《蓝色列车之谜》。后来阿加莎逐渐走出感情的阴影,变得更热衷旅游冒险,随着《人性记录》的诞生,代表了阿加莎作品的成熟,之后她又写出了很多不朽的佳作。)
三、 “最后一案”与不一样的阿加莎
《帷幕》和《沉睡谋杀案》分别标志着波洛和马普尔的谢幕,特别是《帷幕》,这部作品的舞台又回到了波洛第一次登场的斯泰尔斯庄园,就像生命轮回一样,并且和之前的作品相比,风格不再那么欢快,也不再那么有枯燥的对话,而是基调变得阴沉缓慢。据说阿加莎在遗嘱中嘱咐过,要在她死后才能发表。怪异君老师对这本的评价很高,认为它是一部可以让读者重新审视阿加莎的作品,类似的笔者也推荐《长夜》,虽然这部作品依然少不了阿婆的碎碎念,然而却弥漫着一种看破红尘的宿命感。
四、 阿加莎在侦探小说“黄金时代三巨头”里的地位
怪异君简单介绍了黄金时代,如果说奎因是“黄金”,那么阿加莎就是那个“巨头”,而卡尔是那个“老三”,为什么是老三,因为说卡尔只为写诡计而写侦探小说,文笔太差了(wtf!我卡尔粉表示不服,虽然卡尔自己也说过“我不是要历史巨著什么的旷世神作,我就是要写侦探小说!”,可是他文笔代入感很好,只是有些别扭但并非那么难读)。而阿加莎呢,根据她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秘密笔记》,在创作的时候先列人物关系,而不是先定案件的地点或者谋杀的手法。在思考中把关键词提炼出来,比如《阳光下的罪恶》里,阿加莎笔记上写道“女人 沙滩 黑皮肤”,产生阅读效果则是诡计紧紧围绕着故事,故事叙述得很自然很有节奏感。因此才很轻松地改编成了诸多影视剧。
五、 你所熟悉的阿加莎
《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以一种少女的文笔记述阿加莎在童年、婚姻、战争、垂暮时的悲欢离合,能看得出心态非常乐观,这便是阿加莎大多数轻松愉快的作品能给很多读者产生亲近感的原因,她擅长在日常活动中探索出人性,因此她的作品更容易被后人所深度地挖掘,因此就变得更大众化。
下面进入提问环节,一开始只有两三个人提问,有些冷场了,后来拿来10份阿加莎大礼包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果然人还是很功利的嘛,瞬间就有十几个人举了手,不过有些人的提问是为了向怪异君催更或者与主题无关,所以挑选着列出来。
1. 阿加莎的剧本如何?
答:《捕鼠器》故事很一般,但这种剧本创作模式可以给很多人带来启发。《无人生还》的舞台剧不错,结尾比小说版更阳光一点,《控方证人》的剧本改编后比原著短篇反转更好。
2. 奎因和阿加莎相比差多少,为何奎因不是“巨头”而是“黄金”?
答:奎因前期解密性和逻辑性强,但故事和人性的渲染和深度上不及阿加莎。比如同样巅峰作品,对于一个没看过推理的人来说,《罗杰疑案》比《希腊棺材之谜》更能吸引人看下去。怪异君强调侦探小说最重要的还是小说,像鸡丁的《凛冬之棺》诡计和密室很赞,但是故事性(大雾)。
3. 请问怪异君,你总说阿加莎小说的故事性,在国内诸多国产推理中,有谁的故事性比较好?
答:(1)陆秋槎,他是一个很有觉悟且有些偏执的作家,但的的确确能够讲好故事,虽然《元年春之祭》有点掉书袋,但在日本卖的很好,加印了好几次。
(2)陆烨华,日常风格的《今夜宜有彩虹》幽默性和故事性都比以前进步很多。
(3)紫金陈、周浩晖、雷米,虽然他们有一些作品不属于纯粹的硬核推理,但故事的确讲的很好。
4. 在阿加莎的作品中,最让你觉得失望的是哪几部?
答:《四魔头》《波洛圣诞探案记》《赫尔克里·波洛的丰功伟绩》,并表示《四魔头》是个冒险故事,帮派斗争,不太像是阿加莎写的(笔者猜测,其实前面已经提到过,阿加莎正在走出感情阴影,正如她希望换一种生活态度一样,她希望抛弃原先的风格,尝试换一种风格,同类的还有评价并不低的《褐衣男子》)。
5. 阿加莎的《无人生还》《罗杰疑案》很畅销,但很多在豆瓣只是四星而不是五星,为什么会这样?
答:有些畅销经典的书安利给别人,别人看了反而会反感,觉得不过如此,这是因为这些经典的书随着岁月流逝,看得人多了就不会产生新鲜感。但《阿加莎·克里斯蒂阅读攻略》这本书可以让你抛弃刻板印象,并非以通俗的眼光来向你推荐阿加莎的哪部作品很神,而是以新的现代的视角来重新教你怎么阅读,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6. 我是先读的阿加莎,再读的爱伦坡,然后又回过头读阿加莎,为什么在读爱伦坡的时候总能看到阿加莎的影子,但读阿加莎的时候反而觉得不像爱伦坡?
答:并不觉得阿加莎的风格像爱伦坡,你肯定没看过卡尔,他里面的哥特、恐怖氛围才像爱伦坡。可能你这么觉得是因为爱伦坡是推理小说的鼻祖,用5篇小说奠定了侦探小说的模式,在他之后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系列是对搭档侦探模式的升华,而阿加莎则是爱伦坡和柯南·道尔的粉丝。
7. 我看马普尔系列时居然睡着了,请问波洛系列和马普尔系列,你最喜欢哪一个?
答: 我看《藏书室女尸之谜》也睡着过,我以前喜欢波洛,现在喜欢马普尔,因为更加直击人性,如果你能耐心看到结尾,会发现因为马普尔系列的结尾都很有意外性,比如《谋杀启事》。
8. 除了波洛和马普尔系列,阿加莎还写过一部分非系列和短篇作品,里面的风格和长篇的有所不同,有些并没有推理元素,你觉得她是怎么形成这种风格的?
答: 答案很简单,她就是想尝试一下,她不在乎自己要写成多么棒的作品(这让笔者想起纪录片《英伦谋杀案》“A Very British Murder”中有一段阿加莎的录音,阿加莎这么说道“灵感这种东西说不清,有时你走在大街上,凝视橱窗里的帽子的时候,顿时就思如泉涌,这样看来要想写一本难倒众人的侦探小说似乎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但毕竟精彩关键部分还是要慢慢琢磨,一笔一划地勾勒出人物性格,随时随地的你都要把灵感记下来,然而我经常把记录灵感的本子弄丢,通常我会准备好几本,时不时在上面记点东西,一些灵感,或者特别的毒药或药品,或者从报纸上看到的诈骗伎俩”。这就说明她很多短篇是一有灵感就会动笔尝试,并非功利性的创作)
9. 你觉得阿加莎的作品中,人性和利益哪个作为动机的最多?
答:一半一半吧,我觉得很多动机都包括人性。
10. 你觉得国内的推理作家中,谁的风格最接近阿加莎?
答:真想不到有谁。
然后进入深入互(cu)动(xiao)环节——签书,伪粉的我也拿出包里没拆塑封的《阿加莎·克里斯蒂阅读攻略》让怪异君签了字。怪异君人还不错,能搞笑,肚里也有干货,期待狄仁杰和他的自制推理节目。另外了解到,新星《犹大之窗》活动不久就会举行。《尸人庄》也即将出版。
附上签名和阿加莎礼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