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造梦师
读初中时,武侠和言情小说犹如今天的手机游戏,管控特别严,老师振振有词说只有考不上大学的差生才看那些东西。受大环境影响,家里同样非常严格,与学习无关的课外书是不能堂而皇之出现的。直到初二,我才接触到人生的第一本武侠小说,名为《大宝传奇》,署名金庸。说武侠小说那是抬举,现在回想起来它就是一本猎奇色情的低俗小说,故事是围绕《鹿鼎记》而写的续,极其荒诞无聊,很多年以后当我真正读到《鹿鼎记》,才发现那本书简直是对金庸的莫大侮辱。
第一次听说金庸这个名字是小学,那会儿由亚视拍摄的《霍元甲》热潮尚未完全褪去,无线的《射雕英雄传》又登陆贵阳,瞬间掀起万人空巷的场面。八十年代没有双周末,父母只在周六晚上给我少量看电视的时间,可两集之间的广告竟有93个!我眼巴巴数着广告,看时钟悄然转到11点就必须上床睡觉了,每周一集我能看出什么鬼?打狗棒是什么?黄药师是谁?居然还有比江南七怪武功更高的人?无数个问号让回到学校的我完全不能跟上别人的流行话题,于是只能自我安慰说这个电视剧肯定没有《霍元甲》好看。

很难想象作为一个70后,直到工作才通过VCD完整看完83版射雕三部曲,终于明白九阴白骨爪的威力如何,华山论剑是怎么呈现的……虽然之前已经读过原著,但电视剧是童年留下的一个心结,不实现总放不下,这个电视剧结局我等了十几年。至今,每当听到《铁血丹心》、《一生有意义》、《世间始终你好》时,仍会心潮澎拜,仿佛时光流转,它承载了太多专属的成长记忆。
至于武侠书,自那本艳俗的《大宝传奇》后,从同学那里陆续又借到一些类似的书,大都署名金庸,那时资讯不发达,没有手段查阅金庸到底写过哪些书,稀里糊涂读了一堆,居然没有一本是真的,我印象里第一次读货真价实的武侠还是梁羽生的《广陵剑》,却始终与金庸无缘。
直到初三,终于从姐姐那里得到《天龙八部》,激动得不得了,但第一次阅读的体验并不好。也许是因为恶俗类山寨书读得过多,以为武侠小说就是那样的,难怪会被老师列为禁书。《天龙八部》第一章开始就感觉正儿八经,跟上语文课似的,这实在不是个美好的开端。磕磕巴巴读完全书,没留下什么特别好感,于是转而继续读古龙。现在想想,隐含在作品里那些道理和启示,真的需要有一点生活经历才能体会。

真正让我转变观点的是高中某年暑假,在即将跨入大学前,借到一套《鹿鼎记》,这是金庸最后一部作品,而且也是最不像武侠的一部。按理说习惯读古龙的我是不太适应的,但《鹿鼎记》描写之有趣的确太引人入胜,令人手不释卷,我从没想到武侠小说可以这样写。这部作品彻底改变了我的阅读喜好和对金庸的看法,此后我用各种方法借阅、购买,用一年多时间,全部读完他剩余十四部作品。记得那个暑假读完《鹿鼎记》后心潮澎拜,竟萌发出要写武侠小说的念头,至今仍记得开头是这么写的:“正是红轮西坠,玉兔东升之时……”然后就没有然后了。2006年春晚小品《说事儿》里,赵本山数落宋丹丹时有句台词:“咱写啥书啊?小学还没毕业呢就写书啊!你看这家七天憋出六个字儿!”令我百感交集。

金庸的书我是收齐了的,一开始是买未经授权的盗版,其实印刷质量不算差,里面都配有王司马和姜云行的插图,我个人更喜欢姜云行的作品,射雕三部曲、连城诀、碧血剑和鹿鼎记都出自他笔下。他的画风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色彩,虽然在有些人物外形的塑造上并不特别符合个人想象,但那种古典的风格是我特别喜欢的,非常近似中国流行一时的小人书风格。


1994年,金庸授权的三联版横空出世,全套36册,就当时水平来说,价格是真不便宜。虽然我已差不多集齐了盗版全集,但这套书装帧和印刷之精美,令我大为倾倒。大学每月生活费有限,省吃俭用节约出来的钱先用于买《连城诀》、《雪山飞狐》之类的作品,因为册数少,我负担得起,那会儿没有网络,买书除了在书店原价购买没有其他渠道。每当我凑够钱买回一部金庸作品,就距离大满贯近了一步,那两年三联书店跑了很多趟,经常去看一下还没拿下的其他作品是否还有货。


尽管拼命攒钱,但随着时间推移,还没等我凑齐,三联版就慢慢开始缺货了,我连《射雕英雄传》也没有买到。紧接着没多久,三联书店也关门了,仿佛一个时代就那样远去。后来参加工作,在起先还叫“卓越”的亚马逊看到金庸把作品版权给了广州出版社,于是在网站上购入缺失的几部作品凑成一套,总算圆了过去的梦想。那时,金庸作品大都是重复阅读的,三十岁以后很少再翻,有时整理书柜,发现这套书的封套已经褪色,书页泛黄且有斑点,今后我肯定会重新洗版,但现存的三联和花城版却仍是要保留的,一来它们的绝版已成江湖传说,二来它们蕴含着我太多青春回忆。


除了大陆版,还藏有两本香港明河社的。2003年第一次去香港,偶然在书店看见港版金庸全集,封面是李志清画的,买来也纯为收藏,但一看价格……思想斗争很久,最终买了《雪山飞狐》当作那次香港行的纪念。港版比较独特的是除了小说插图以外,还增添了相关彩图介绍,或帮助读者理解小说时代背景,或介绍故事创作缘起,特别有意义,遗憾的是大陆的各个版本都没有收录过。
延伸阅读:金庸的武侠小说有哪些版本?

除了金庸作品,另外还买了陈墨点评金庸的书,在没有网络的时代,要想更深一步了解作品只能阅读相关书籍。陈墨是我读过关于解析金庸作品最出色的,许多被忽略的铺垫和细节,经他一点拨才茅塞顿开,了解到作品本身想要传递的意思。金庸写了十五部武侠小说,而风格并不完全统一,每一部的主题和描述方式都有差异,完全不同于古龙。刚开始读,有些东西无法领悟,在读了陈墨的解析后,转换视角再看,感受大不相同。

高中到刚参加工作这一阶段,是我比较迷恋动漫的时期,当时自然是日本作品的天下,但也同时关注华人漫画,就是在那个时候知道了香港漫画家李志清。1998年,报刊亭开始卖深圳金虹发行的《射雕英雄传》,当时每一册都入手,李志清是首位在日本发表漫画作品的香港漫画家,创作了不少武侠类型作品,同时他还是金庸武侠小说日文版的插图作者。二十年前,华人届的漫画均以模仿日本为主流,而李志清的作品里有很明显的中国水墨风,特别赏心悦目。
延伸阅读:李志清《射雕英雄传》

没想到过了没多久,报刊亭不卖了,于是我到现在都不知道这套漫画的结局是什么样子,停售的原因据说是金虹倒闭了。这些漫画我保存了很久,最后因为书柜空间有限,还是遗弃了。那时买漫画,金虹会附赠明信片。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再回去找,才发现仅剩一张发疯的欧阳锋,其余都被我寄掉了。现在广州朗声出了李志清漫画版《射雕英雄传》和《笑傲江湖》全集,但没有入手的打算,有些经历,过去就真的过去了。在迷恋漫画时,自己也经常临摹一些作品,当作闲暇时打法时光的爱好,这提笔放笔之间,近二十年时光已然流过。


1995年,金庸来贵阳参加一个“围棋之道”的讲座,我对围棋一窍不通,但得知消息后,连忙前往围观,心情激动得不得了。那天他讲了什么完全不知道,只顾端着望远镜看老先生,这劲头完全赶上脑残粉了。当时的心情就是觉得这辈子能亲眼看到他,真的值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会离开这个世界,港媒曾几次传出他“去世”的消息,虽然每次谣言都被平息,但这一天终究会来到的,真到了那一刻,我会以什么样的心情来面对呢?

这一刻,着实来得猝不及防。十月三十日晚饭后打开朋友圈,立刻看见他逝世的消息。那天晚上我刷了好几条朋友圈,缅怀自己的青春岁月,但并没有特别强烈的伤感,或许随着年龄渐长,明白世上所有相会都有挥手作别的时刻,纵然不舍也无力强求,如同我的少年、青春,那些时光过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从此只存在于记忆当中。但是,那晚我失眠了,许多往事一幕一幕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怎么也挥之不去,伴我成长的金庸作品,它们已超越文学而演变为我成长的故事,曾让我对江湖梦魂牵梦萦,而今,这个造梦人真的走了。
地球不会为某个人而停止转动,古往今来,均是如此,多少名人都要以不同方式谢幕人生。金庸所缔造的江湖,从前在我眼里是刀光剑影的英雄梦,如今是百转千回的人生学,即便那套历时数年集齐的作品全集已多年未曾翻阅,但它们始终如一棵硕大的树,常在心中屹立,我有时躲在树下,有时攀上枝头,极目远眺山野溪流、人间百态。当容颜烙下岁月的皱纹,大喜大悲的人生终须一别,这是不可脱离的自然法则。
而我有幸,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有先生作品相伴,留下那么多充满稚趣的故事,每每念及,嘴角仍常挂微笑,此生足矣。

上图为阿骀所绘,原作地址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