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屿/不必惊慌,中华民族的“剁手”基因已经传承了千年
同志们,伸出你们的手让小编看看,还够不够接下来双十一剁的~
看一个数据对比,去年某猫和某东在一天之内,分别拿下1682亿和1271亿的成交额,两个加起来大约占了八分之一个爱尔兰国家总GDP,爱尔兰人民看了都要落下羡慕的泪水。

就连远在太平洋对岸的“中国好邻居”美国人民看了也眼馋,这不是已经到白宫网站纷纷请愿:“嘤嘤嘤,我们也要过某猫双十一”。

中国人民的购买力震惊世界,真是怪让人不好意思的。
其他外国友人不必惊慌,因为不止是现在,中国人在古时候的购买力,也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住在大城市里的,交通便利,商业繁荣,“商业街”真可谓比比皆是。
据《燕京杂记》中记载:“京师市店,素讲局面,雕红刻翠,锦窗绣户。”
商家们为了提高商品的档次,已经开始倚仗豪华的门店装饰来吸引顾客。一些商家不仅有招牌高挂,到了晚上还有五光十色的锦纱灯笼,店铺门面亮如白昼,顾客们自然纷至沓来。有的店铺依靠张挂名人书画,借助名人效应,以此来升华店铺的品位与提高顾客的回头率。这就一种现如今火热的“粉丝经济”的既视感。
经营者们可不是草包,深谙商品包装之术,以此来迎合达官巨贾、贵妇名媛“求高雅”的消费心理。

清 姚文瀚 《岁朝欢庆图》
也就那些集聚规模较大的城市内设有“商业街”,较小的城镇里商铺并不多见,人们还是要去集市进行采买。
逢年过节时,集市便异常火爆,久而久之便在形成了独具规模的“购物节”,主要集中在春节、元宵节、中元节和七夕节吧。

清 丁观鹏《太平春市图》局部
春节就不必说了,这是中国人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家家户户需要采购的东西数不胜数。年货里除了各式各样山里长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还有一家老小的新衣服、门窗的春联、庆祝用的烟花爆竹。这还没完呢,即便古代没有脑x金,亲朋好友、街坊邻居之间也是要送礼的。买买买买买,主妇们忙得没完没了。

清 丁观鹏《太平春市图》局部
春节后接着就是元宵节。吃完元宵,逛灯市,赏花灯,买花灯。当然除了花灯,集市上也会卖各种其他好玩好吃的。
摩肩接踵间,也许还会遇上生命里的那个ta。著名词人辛弃疾写出《青玉案·元夕》,给出了强有力的“佐证”: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l

明代《上元灯彩图》(局部)
你以为中元节在古代只是“鬼节”这么简单的吗?你以为就是跟玩万圣节一样刻个南瓜扮成人不人鬼不鬼走街串巷讨糖吃这么肤浅的吗?
NO!
中元节在古时候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各地都会举行斋会,在唐代甚至把中元节设置成 “法定节假日”,并且放假三天(......)三天里,各种各样的祭祀品都被摆进了集市,许多东西在平时是很难买到的,毕竟是“限时特售”。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里就东京汴梁中元购物节做了详细地描述:“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潘楼并州东西瓦子亦如七夕。耍闹处亦卖果食种生花果之类,及印卖《尊胜目连经》。”

明人仿仇英《汉宫乞巧图》卷
在七夕还是乞巧节的时候,更像现在的“3.7女神节”。姑娘们纷纷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带着亲手做的好吃好玩的售卖,向天上的织女许愿,希望自己能成为心灵手巧的贤惠女子。
在这段时间里商品流通量简直咣咣咣就是呈指数暴增。由此可见,广大的女性同胞作为消费主力军,也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优良传统。
据宋代罗烨、金盈之编撰的《醉翁谈录》一书中描述:“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这个场景!像不像双十一钱你已经安置好了自己的宝贝购物车,千盼万盼到了十二点来临的那一刻,然后你的网卡了服务器拥堵了购物车商品售空了?

至于今年的“双十一”...
战队???
能量???
复制???
理想基金???
惊喜大宝箱???
满70000减7000的商铺券???
X猫X宝你能不能学学我们上下屿,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
直接一点给新人666块钱大红包不行嘛?商品特惠明码标价不行嘛?

没错,我就是来打广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