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不了的江湖梦
查看话题 >华山再论剑 百年一射雕 (下)
华山再论剑 百年一射雕 (下)
——《风陵夜渡话金庸》(三)
本文要点
1、“我是谁”新解
2、郭靖究竟傻不傻?杨康与郭靖是否暗喻国共之争?
3、中国人的性格
“我是谁”新解
终于可以谈谈傻哥哥郭靖了。前辈高手一一登场,怎么能冷落了男主角呢?
前文说到欧阳锋发疯,上演了一出“我是谁”的闹剧。这是作者匠心独运,构思了一出文化冲突导致性格分裂的悲剧。
紧接着这出悲剧之后,还有一段小插曲。“傻小子”郭靖在目睹欧阳氏发疯之后,居然也苦苦追问起来:
郭靖忽然自言自语:“我?我是谁?”黄蓉知他是直性子之人,只怕他苦思此事,竟致着魔,忙道:“你是郭靖。靖哥哥,快别想自己,多想想人家的事罢。”
这段闲笔的妙处,笔者曾在《侠客岛上的武功密笈是什么?》一文中作过分析。当时所作的分析浮于表面,似是而非,没有击中文本核心。在引入欧阳锋的原型,回头再来看这段闲笔,便有了全新的解读。
结合前文分析,欧阳锋发疯是一个隐喻。人在异族文化冲击下,丧失自我认同,成为文化上的边缘人。这是一个较为极端的特例。郭靖智商不高,代表的是普通人、凡人。天朝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在社会底层,多数都是像郭靖这样亦步亦趋,老实木讷的人。郭靖的性格正是中国人的性格。关于这一点,下文会详细分析,这里暂且不提。
郭靖忽然也追问自我,把“自己弄丢”了,其实是隐喻群体中“不明真相”的那一部分人,少一根筋的一部分人,因为忠厚老实,缺少抗力,在接受外部暗示时,往往会盲目跟风,导致对自我认同的丧失。他们对于人情世故没有戒心,对于花言巧语缺乏抵抗力。他们不懂得话语权的魔力,不知道话语权有时神圣不可侵犯,有时也卑贱不值一文。他们没听说过“他人即地狱”的理论,易于受人摆布,受人煽惑,被人忽悠。
与郭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黄蓉。黄蓉聪慧伶俐,能言善辩。她用语言武装自己,话语放出去就是利刃,收回来就是铠甲。她即然明白话语的威力,便不容易被话语煽惑。她的“自我”更强烈,便如屋中有人,不易被入侵占据。她不仅不受人摆布,还能利用话语权来诱导敌人,让敌人误入岐途、自乱阵脚。欧阳锋“倒行逆施”,不就是她胡解瞎解真经所致吗?
说到底,作者让郭靖失掉“自我”,是基于文化倾轧的某种忧虑。两种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之间交战,本质上都是话语权的争夺。谁的文化处于本位,谁就拥有“解释权”,谁就拥有更多话语权。聪明人、先知先觉的人围绕话语权未雨绸缪,不明真相的老百姓,或者反应慢半拍的木头人往往是跟风影从,谁叫的响就跟着谁混。没有聪明人站出来当头棒喝一声,往往就“投敌叛变”了。
正如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指出,群体大众往往是盲目的、轻信的、无意识的,群体体现出来的整体智商往往不是群体的上限,反而更容易秀出下限,群体更容易接受暗示而下意识地指导自身的行为趋向。

郭靖傻不傻?
在经历“我是谁”的插曲后,靖哥哥不幸又秀出了智商“下限”。
郭靖智商不高,似乎已成为一个共识。但当我们仔细回顾小说情节时,会发现郭靖除了练功时显得有点蠢,令江南七怪煞费苦心外,很多时候都表现得当,即不蠢也不傻,倒有点大智若愚。最显著的例子,是郭靖在桃花岛上一段。郭靖在与周伯通对话时,表现得料事如神,令周伯通大觉诧异。其后在三道试题中,又出人意料地逆转欧阳克胜出,令所有人刮目相看。
甚至到最后华山论剑时,郭靖与两大绝世高手过招,始终不落下风。至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印象,说郭靖“智力低下”实在有点冤,他或许不善言辞,他或许情商不太高,他或许反应总慢半拍,他的性格跟洪七公一样,又鲁又直,但他心里一是一,二是二,其实明白精明得很。
谈到这里,我们渐渐触及到射雕最根本的主题,那就是:金庸为什么要塑造郭靖与杨康,为什么要将这两个人物放在一起作对比?为什么一个出身即好天资又高,一个贫苦低贱反应迟钝,结局却反而颠倒?
正因如此,读者敏锐地觉察到郭杨二者的对比,正好讽喻了国共两党的不同命运,导致《射雕》在内地和台湾都有过长达二十年的查禁期。
射雕解禁史
《射雕》于1957-1959年连载于《香港商报》。连载之初即被台湾某出版社盗印,迅遭台湾当局查禁,罪名是书名中有“射雕”一词,令人联想起毛泽东的词句“只识弯弓射大雕”。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此后《射雕》(前两部命运相同)被改头换面,连作者都替换成他人,在台湾非法流传。

时隔二十年之后,直到1979年金著才在台湾全面解禁。时任新闻局长的宋楚瑜以“金庸的小说尚未发现不妥之处”为理由,同意远景出版公司出版。
“射雕”二字令人浮想联翩,但真正令当局如鲠在喉的,恐怕还是郭杨二人不同的际遇。杨康自小托庇于大金国六王爷府中,过的是锦衣玉食、人前显贵的生活,最后下场却惨死荒庙,无人收尸。起点之高,与结局之落寞恰成鲜明对比,与某党处境类似。郭靖出身草莽,天赋庸常,却反而成了大器,与另一执政党相似。一个是金玉败絮,一个是屌丝逆袭,两段人生际遇的对比难道不正是国共之争的一个缩影?
更何况,郭靖有个师父老叫化,老叫化绰号“九指神丐”。而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正巧因生活简朴,人送外号“徐大叫化”,并且也只有九个手指。原来辛亥革命前夕,清廷被迫“预备立宪”,拟于1917年召开国会。但当时民怨沸腾,各地咨议局已经迫不及待,纷纷请愿要求速开国会。1909年12月8日,时任学校教员的徐特立,自断左手小指,血书“请开国会,断指送行”八字交代表赴上海请愿。性情刚烈如此!
如果洪七公暗指徐特立,那么郭靖影射了谁可想而知,杨康当然要与某人对号入座了。台湾当局“闻雕”色变乃是情理之中的事。
中国人的性格
话得说回来,小说人物毕竟不等同于现实人物,小说人物也可以取材于不同的现实人物。比如郭靖的人生经历,与金元之际的郭宝玉颇为类似。郭宝玉是郭子仪的后人,精通兵法,兵败后为蒙元所用,曾为成吉思汗西征立下汗马功劳。
当然,小说人物也可以刻画某一类人物的共性。金庸塑造郭靖与杨康两种典型性格,通过二者人生经历的对比,更多的是刻画一种中国历史上的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就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推崇性格气质,是郭靖式的,而不是杨康式的。
杨郭两人一个能言善辩,一个不善言辞。一个投机取巧,极善钻营,一个埋头苦干、没有半点机心。一个惯于察颜观色,讨人欢心,一个老实巴交,只认死理,一不留神还要钻牛角尖。小说贬抑前者褒奖后者。
中国人是世故的。他们看惯了成王败寇,看惯了秋月春风。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无数个生命的样本身上,他们发现,聪明人也许可以凭借伶俐机巧占一时的便宜,但从整体来看,他们往往是吃亏的。而那些笨拙木讷,反应总慢半拍的人,在前期、或者表面上会吃点亏,但最终结局却反而更完满。
如果用驾驶行车来打比方,有的人开车,喜欢超车,喜欢加塞,一有空位就改道。将那些蠢人们、新手们,连同路边直立的树木野草远远甩在身后,人生的重大意义莫过于此。但他们没有仔细计算过,当改道的时间远大于行驶的时间时,他们所付出的努力不仅无效,反而有害,有时更会把自己送上不归路。那些“蠢人笨人”们,护其短,守其道,也安全到达目的地。
聪明人的最佳代表,当属《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伶牙利齿,人前不肯吃半点亏,但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红楼梦》是悲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射雕》是喜剧的,浪漫主义的,二者恰成有趣的映射关系。《射雕》中也有伶牙利齿的黄蓉,但作者辅之以老实人郭靖,使之动静相宜,阴阳调和,也可理解为对《红》悲观厌世的某种回应吧?
郭靖原型
似乎有点跑题了,回到本文所围绕的话题上来。《射雕》“以武功来比喻书法”,那么在书道中,上述“普遍现象”适用吗?
也是适用的。郭靖、洪七公所练“降龙十八掌”招法简单,走的纯是刚猛的路子,代表的正是书法中“拙”的一派。“拙”与“妍”是书法审美中最重要的一对命题,围绕妍拙而展开的争论从古至今没有一刻消停过,将来也不会消停。通常来说,书法中“拙”的审美价值要超过“妍”。

字写得漂亮不好吗?这对大多数当代人来说似乎难以理解,但纵观千年书法史,古人一直就对“妍”保持着戒心。书法以“平淡天真”为最高境界,书写时一旦求漂亮,求流利,就失去了本真,失去了趣味。傅山更提出过“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理论。(本文所提“拙”书,与当代丑书不是同一概念,完全不可混为一谈)
书道艰深,在书法艺术上取得大成就的,往往是那些生性固执,脾气又臭又硬,只认死理,“不到黄河不死心”的人。颜真卿就是最好的例子。妍妙一路出自二王,而“拙”派掌门人首推颜真卿。因曾封为鲁郡公,故常被尊称为颜鲁公。“鲁”字即可当作他的个性评价,也可视作书风特点,与黄鲁直有异曲同工之妙。
颜体粗砾,用笔浑厚,不拘小节,但大气磅礴,极能代表盛唐气象。字如其人,颜真卿为人深沉厚重,直来直去,没有小鸡肚肠,而且一门忠烈。安史之乱起时,河北二十四郡皆降,唯独颜真卿所在的平原郡不降,成为安禄山心腹大患。在王朝倾覆、日月旋转之时,以一介书生组织抵抗力量,成功牵制住史思明主力,并最终拖垮了叛军。
颜真卿守平原郡,与郭靖困守襄阳城如出一辙。二者性格特质也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脑补一下,如果“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句话,宣之于颜鲁公之口会怎么样?必然是黄钟大吕之音,更加义正辞严,恍如他最后面对李希烈,怒目金刚式地质问斥骂,半点也不会违和……
最后还是来聊点正经的。郭靖与颜真卿相比,二者“武功”修为如何?有没有可比性?
终章“华山论剑”中,蓉儿以“不伤和气”为由,提议东邪西毒与郭靖分别比试,谁先取胜谁就得第一,并且有言在先:三百招内都不能打败郭靖,便算郭靖胜出。到底是女生外向,黄蓉一心要安排夫君成为天下第一。可惜的是,眼看蓉儿的“奸计”就要得逞时,横刺里跳出个欧阳疯,只见他:
忽听山崖后一人大叫三声,三个筋斗翻将出来,正是西毒欧阳锋。洪七公与郭靖同时收掌,向后跃开。只见欧阳锋全身衣服破烂,满脸血痕斑斑,大叫:“我《九阴真经》上的神功已然练成,我的武功天下第一!”
如此拉风的登场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如此,天下第一名号终归欧阳锋所得,郭靖成了名义上的“老二”。
再来看颜真卿,颜氏的“祭侄稿”在行书排行榜中位列第二,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因兰亭序是摹本,并非王羲之真迹,故也有诸多方家为“祭侄稿”屈居第二大抱不平,认为它才当得上是天下第一。这样一比较,郭靖的武学修为是不是也与颜真卿暗合呢?

至此,本文的结论已呼之欲出:郭靖的部分经历取材于郭宝玉,在政治上隐约有些指涉,但这些不是郭靖这个角色的核心。作者从颜真卿身上获得灵感,借郭靖这样一个傻小子,试图刻画中国人的一种共性,他们天性纯良,笃实质朴,上千年的沧桑变幻、王朝更迭养成了他们处变不惊,淡泊守志的性格。他们不善言辞,不会投机取巧,但这不表明他们甘于平庸,他们“黯然而日彰”,默默地积畜力量。一旦有突发状况发生,他们便会跳出来有所作为,成为扭转乾坤的那个人。
正如明代吕坤在他的《呻吟语》中所说:“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
大抵若是……
(本文完)
————————————————————————————————
扫码关注个人公众号,抢鲜阅读最新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