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环境到底对语言的决定性有多大
因为工作关系,换了国家生活,所在国官方语言是英语。后来无意发现该国有法盟,于是决定继续学法语。英法作为我的一外和二外,支撑了我的常驻国生活。在非母语环境中,我不得不承认我的外语语言水平比国内时候高了一截。这让我不由思考一个传统上的巨大语言迷思,环境对语言的决定性有多大。
语言环境塑造语言的途径在于高频次使用,高频次使用的最大助益实质并不在于次数,而在于提醒和纠错。一个词你想不起来,母语使用者会提醒你,一个词用错了,母语使用者会纠错。就这个意义上而言,你小时候爸妈按着你脑袋在你早晨洗脸刷牙的时候放英语新闻,基本都是扯淡。你根本不知道人家在说啥,能起到提醒和纠错的作用吗?还不如放放课本录音来得实在。
不过话说回来,语言的纠错机制要建立起来,其实走了很远的路。拿1+1=2做例子。首先,你要知道,2是怎么来的(比如法语的动词变位,venir是怎么变位的);然后,你会发现,下次你再看到2的时候,你会想这个2好像是从1和一个什么东西怎么了一下来的(venir好像是和普通变位规则不一样啊,但是是怎么变过来的呢?),该过程大致重复至少3次以上之后,你记住了2是怎么来的;然后,你得胆大,不怕犯错,开始说1+1=2,第一次用的时候,也许是想不起来,被老师纠错一次。第二次用的时候,把加号说成了减号,再被纠错一次。终于你才学会这个词。也就是说,所谓的纠错机制,本身就不是张嘴说能保证的,前期铺垫非常得长。
所以说,语言环境从来不是决定因素,说什么扔进语言环境能迅速提高的,也都是无稽之谈。一句话不会说,扔到语言环境里早晚会,前提是你有和外国人交流的需要。有需要你就必须记别人用了什么词,自己犯了什么错,这才能学会。你把一个中国人扔到华人区,不用和外国人接触,你看他会不会学会当地语。
另外一个事,就是语言提高的快慢。我同事里有英语很差的,问我怎么学英语。我说你日常看报看新闻都可以学啊。对方说,我觉得都没什么学的啊,都可以看懂。我说那比如今天报纸用了一个red tape,是什么意思?对方说,不知道。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你本身的英语水平会决定你学习的深度。你英语不好,看到这个词也会直接掠过,因为你觉得没必要钻,看懂大意就行了。但是你带上脑子,有一定基础,每走一步都是新的视角。
综上,语言环境是重要的,但是关键在于,你自己带了脑子没有。带多少脑子,和你本身语言水平到了哪个层次有很大关系。你在A1看C2,永远都是揠苗助长。但你在B2看C1,却是另一种风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