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岁最强简历” , 是一种什么的教育悲哀。
一份“复二代”五岁娃的简历爆红网络。据称,这个五岁小朋友的父母都是复旦大学毕业生,目前在外企担任高管。为了让孩子入读国际学校,父母设计了这份简历。
简历显示,这位小朋友两岁开始听并跟唱诗歌,五岁会背百首古诗,英文书年阅读量超过五百本,四岁半开始学钢琴,围棋取得11级证书,曾游历长三角各省市,去过日本和印尼等国家……

曾老师看到这份 “五岁最强简历” , 心中感到满满的的悲哀。
简历中,列出了小孩的阅读书本和旅游记录,展示了小孩的 “学习程度” , 就像玩游戏里面角色的经验值, 所列举的越详细,经验值越高, 越能证明孩子的学习程度。
但,孩子的学习能力与程度,是可以用这些简历般的经历所能量化的吗?
不是!这份简历不仅不能量化,甚至扼杀了孩子的学习能力!
在21世纪伊始的信息化时代到最近VI(人工智能)时代,知识量本身已不再是衡量人才的标准。
而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最重要的手段,也已经不再强调知识量本身,而是学习的能力。
比如芬兰教育委员会提出的7大跨界能力, 美国教育家协会制定的21世纪学习框架中提出的4C能力。具体如下:
芬兰教育委员会定义出七种未来需要的跨界能力:
1. 思考与学习能力;
2. 文化辨读、互动与表达能力;
3. 日常生活技能与照顾和保护自己的能力;
4. 多元语言能力(多文化);
5. 数位应用能力;
6. 工作生活能力与创业精神;
7. 参与、影响并为可持续的未来负责;
美国教育家协会制定的21世纪学习框架中提出的4C能力:
1.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
2.Communication沟通交流能力
3.Collaborations团队协作能力
4.Creativity 创造力
这些学习的方向的中,皆强调通过学习知识,而最终获得所强调的学习能力,而不是知识量本身。然而,我们却本末倒置,强调了知识量,而忽略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习能力。
“五岁最强简历” 中,所强调的小孩的阅读量和各种游历记录,当然,对小孩成长是有非常大的作用的。但是, 我们反过来想想, 家长为了证明小孩的学习程度,为他精美的做出一份报告,他们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证明他们的五岁小孩知识量丰富,见闻广阔,为了证明了一位五岁的小孩已然赢在了比其他同龄小孩知识量的起跑线上。
所以,我才觉得慢慢的悲哀,这位孩子的家长对于其小孩的重点还停留在培养已经不再重要的知识量,忽略了小孩的学习能力,还引以为傲的为他写出了精美的报告。
这非常有可能未来会毁了他的成长。
在中国,我们有相当多这样的例子,家长们热忱的送自己小孩到各种培训班,奥数,乐器等等。但结果,不仅少见孩子在这些早期培训中变成高手,甚至让很多小孩此次讨厌儿时所培训的科目。
如国际钢琴演奏家郎朗说道:“ 现在很多早期的艺术培训,过分强调技术培训,而毁了小孩在艺术的成就。”
什么叫艺术成就,就是这些通过技术学习而最终获得的能力。所以,我们再一次强调,教育学习在于最终的能力培养,而不是知识量或者技术本身。
经常有人问我,西方儿童教育比起东亚儿童教育(中日韩)到底有什么不同,其实除了我们经常讲的,核心一条,西方儿童希望做的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而我们大多数教育的种种问题,讲到底都是一个,就是实际上是以成人为中心的教育。以成人为中心的教育是容易做的,因为是自上而下的,按成人的需求来的。 而让孩子“听话”,是有很多立竿见影的手段的。
例如,国内教育上,我们高度要求纪律,整体整齐划一,在课堂上只要有学生破坏课堂纪律,老师立刻对学生加以惩罚,要求小孩从小懂得服从纪律。当然,在效率和效果上, 课堂纪律对于课堂的进行非常重要。与此同时,我们换个角度看看西方儿童教育是怎么样的。
芬兰,以儿童教育闻名于世的国家。芬兰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进入课堂时,通常课室里还是吵吵闹闹,但教师们也不立刻大骂也不对学生怒目相向,而是安静的走到讲台,安安静静的等着。刚刚一分钟,可能还有些吵闹,两分钟后,慢慢静下来了,甚至五分钟后,课室才完全安静,然后教师才开始讲课。整个过程,教师们都不强调纪律,哪怕安静后,也没引导小孩们上课的规矩。我很不解的问过这些老师,为什么不更直接有效的去强调纪律,而是干巴巴等学生安静?芬兰老师们说,儿童教育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懂得该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而不是老师家长们强调小孩不能干什么事。
我当下恍然大悟,我们为了上课的效率(当然我国国情导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一样),只在强调我们想让小孩学的知识,而从来没以小孩为中心,让他们自己理解怎么学的能力。
终上所述,“五岁最强简历” 里面, 不断强调了
1. 只重视了孩子的知识量
2. 没重视过孩子的学习能力
这才是我们对儿童教育的重大误解,甚至是悲哀。
我们的教育,往往强调课程、知识,技巧这些「干货」,而教育里最重要的,其实反而不是「干货」。
回顾我们自己的成长过程就知道,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有太多教育里的做法是舍本逐末,在伤害孩子。
- 我们对孩子进行惩罚,认为这样就可以让他们「记住」,
- 我们给孩子「排名」,认为这样就可以让他们「被激励」,
- 我们强调小孩「知识量」, 认为这样就可以「赢在起跑线上」,
这些都是反教育的做法,因为这种行为构建的是一个不安全的,恶意的关系。这些关系给孩子留下的创伤,在孩子长大以后是早晚会显露出来的。
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回到教育的本质,让孩子自己懂得如何跟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活动,而不是我们去孩子“塑型”,逼迫他们学习。前几年的 “ 药家鑫案 ”, “复旦大学投毒案”, 这些作案者无不从小接受着家庭的 “严格教育”, 但由于缺乏自身的正确的社会独立认识,最终酿成悲剧。希望我们能从这些悲剧中,深刻的反思我们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 本文版权归 wiseman911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