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影片《地球最后的夜晚》:毕赣回金马“交作业”,观众媒体评价各异
金马影展开幕片《地球最后的夜晚》迎来了它的亚洲首映,毕赣继续编织梦境和回忆,书写时间轮回,一小时3D夜戏长镜头刷新观影体验。
这是「豆瓣电影PRO」X 金马国际影展的第2篇文章

属于“地球”的夜晚
作为2018年金马影展的开幕影片,毕赣导演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可以说是吸引了来自整个华语电影圈的目光。

自从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惊艳亮相之后,立刻引发了巨大的口碑两极的讨论,“故事晦涩难懂”和“史上最牛长镜头”两种评价声音不绝于耳,它的神秘也吊足了所有人的胃口。而此次,影片将亚洲首映的机会放在了台北,交给了金马。
11月8日,《地球最后的夜晚》作为开幕片隆重亮相,媒体场和观众场两场放完产生了不一样的效果。观众场的映后氛围相当热烈,掌声雷动,很多观众表示十分享受影片所建造的情境。而媒体场结束后,大多数业内人士还是保持了非常冷静的态度。「豆瓣电影PRO」在映后与媒体场的几位台湾电影工作者进行了简单的讨论,大家也是各抒己见,分享不同的感受,表达了不一样的理解。

电影剧照师陈又维的评价是:“诗句拆解成为影像,不断地循环、轮回、让人分不清是梦境、现实,是否戴上眼镜那刻,自己是不是即成为演员,跟着一起流动在影像之中,直到最后,最终跟着一起旋转。”确实,毕赣的电影打破了观众传统观赏的逻辑,在观看的时候,可以将自己的逻辑意识跳脱出来,打破故事线,把每一场戏看做是一句诗,只要放飞自己的意识,去单纯体会那飘渺的诗意和唯美的画面即可。
台湾某资深电影人的感受是:“这是一场生死攸关的考试,而我什么都答不出来,只能遮住考卷,不让人知道我什么都答不出来,却很想偷看隔壁同学在考卷上说了些什么。应该就是苹果、野柚子、蜂蜜和两个汤唯。到底是李沧东的《燃烧》比较村上春树?还是毕赣的《地球最后的夜晚》比较村上春树,或卡夫卡,或卡尔维诺?”
此外,影评人“既视感”也表达了对影片的喜爱:“夜有多深,梦就有多沉,毕赣导演以一个杀手回乡的悬疑故事出发,延续首部作品风格,说出一个在梦境中分不清真实与虚幻的故事。六十分钟的3D长镜头就像一个旅程,不仅追寻回忆,同样试图舍去。孰料不禁随着镜头越是前进,越更加无法自拔,最后完全陷入毕赣所构筑的魔幻世界当中。这绝对是今年华语电影圈最大胆、最不能错过、最优秀的电影之一。”

大胆、虚幻、缥缈、迷茫,不论是褒或贬的评价,在如今的中国,恐怕还没有哪个当代年轻导演能在自己的第二部作品时,就收获到像毕赣这样的关注度。
从“野餐”到“地球”

2015年,他的长片处女作《路边野餐》惊艳影坛。影片以迷幻和文艺的质感,充满诗意的对白和影像结构,以及那个粗糙但灵气逼人的40分钟长镜头,一举刷新了观众们的观影认知和体验。影片先后获得了第68届洛迦诺电影节当代电影人单元的最佳新导演和最佳处女作特别提名奖,以及第52届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和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婚庆摄像(2012年)再到刷新金马的最佳新导演最年轻获奖者的记录(2015年),毕赣仅仅用了三年时间。

时间回到今年5月的戛纳,又过去了三年。很多人此前都在猜测《地球最后的夜晚》是否会空降主竞赛单元,虽然最后是去了戛纳子单元的“一种关注”,但它吸引到的关注度已经不亚于任何一位大师的新作,而且据说就在首映的前两天,导演才刚刚完成自己的终剪版拷贝。
从2015到2018这三年里,毕赣导演的每一步都走得稳妥而谨慎,他的每一次行为举动也都吸引着电影界内外的关注。

2016年,他与合伙人单佐龙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并用自己在《路边野餐》中创造的不存在的地名“荡麦”来命名新公司,他自己则出任董事长兼CEO。同年,他正式签约好莱坞经纪公司CAA,并且执导了公司的第一个项目——第53届金马奖形象短片《秘密金鱼》。2017年6月,《地球最后的夜晚》在导演毕赣的家乡贵州开机。影片有众多知名艺人担当出品,集结了汤唯、黄觉、张艾嘉、李鸿其等一众演技派演员,并由金马奖入围者姚宏易、董劲松,金马奖获得者林强等人担任幕后为影片保驾护航。
今年10月1日,第55届金马奖提名名单公布。《地球最后的夜晚》一举拿下包括最佳剧情长片在内的五项重要提名,而导演毕赣也成为金马奖史上最年轻的最佳导演入围者。他将与张艺谋、娄烨、姜文、万玛才旦几位华语大师们一起,共同角逐最终的荣誉。

作者性的坚守与开拓
和《路边野餐》的粗糙和“小成本”所不同的是,《地球最后的夜晚》毫无疑问是一部“大手笔”制作的文艺片。影片本来安排两个半月的拍摄周期被严重超期,同时伴随延期,投资也一再扩大,最后甚至严重超支。而为了赶在戛纳首映,原本常规意义上至少半年的后期制作时间被压缩到不到一半。一路走来,导演所承受的压力以及影片所面临的各种波折可想而知。
令人可喜的是,影片虽然伴随着制作场面和规模的升级,但在文本上仍保留了毕赣导演一贯的作者意识。而这种作者性无论是在影片的技术层面还是影像层面都彰显得一览无遗。看似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充满个性的作者特质和流水线式的工业体系,却在毕赣的电影中达到了完美和谐的统一。

“地球”继续了《路边野餐》中对贵州凯里的书写。影片讲述了黄觉饰演的罗纮武,因处理父亲后事回到家乡,意外发现一张酷似自己母亲的女人照片,并由此牵连出对于汤唯所饰演的女性角色万绮雯的寻觅与二人之间的爱欲纠葛故事。在这个情感内核的基础上,导演糅合进了对于侦探、悬疑、黑色等多种元素的探索,人物众多,线索繁杂。他甚至直言不讳地称:“这是一部商业片”。
在这部影片里,导演进一步放大了结构中所蕴含的各种细节,前半部分以一种乱序的排列方式,打碎时空并重组,在叙事逻辑的边缘挑战观众们的组织能力;而后一半则以一个惊为天人的3D夜戏长镜头串联时空,宛如梦境般完整,将观众带进那个导演精心建构的记忆幻境中。
诗歌、梦境、记忆、死亡,这些元素在毕赣的影片中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被反复讨论。而影像中所呈现出的朦胧暧昧的情绪与人物隐而未现的神秘气质,让整个本就“摸不清”的故事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导演追求文本中对于氛围的营造以及人物情绪的精准拿捏,在水滴、烟雾、月色与寂静中,完成了他对于梦境的塑造与追求。

在影片的开始有这么一句话:“这不是一部3D电影,但请在恰当的时候戴上3D眼镜加入到我们的主角中来。”这句话给了观众们自己选择的权利,也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浸入感观影体验。在导演看来,3D格式相比普通的2D格式,能加深影片的纵深感和空间性。而长镜头本身就是对于时空的串联。对于电影这种时间和空间的艺术载体,尤其是这个故事的结构所致,3D长镜头可能是较为适合展现梦境和雕刻时空的一种材质和呈现方式。
梦里,罗纮武遇到了一些人,这些人与他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人们有着些许相似之处。他们围绕在罗纮武的身边,把他的现实和记忆串成了一个时间的圈。在这个轮回的陷阱里,没有起点,没有终点,有的只是身份的交错与重叠,以及似曾相识的细节拼贴。一切就像是传说中的“莫比乌斯环”,从一个点,绕了一圈,再次回到原点。最终,导演借角色之口,说出了那句:“梦就是忘了的记忆。”

据导演称,这个长镜头先后拍了两次,每次拍好几遍,但是也只有几条能用。由于这一段是发生在夜里,对于光线和声音的要求极高,需要各部门的完美协调和配合。然而考虑到前期漫长的准备时间和执行过程中所可能发生的种种意外,一晚上也只能拍几条。这不仅是对剧组所有成员脑力和体力的考验,同时也是导演实践自己影像风格一次更伟大的尝试。该片有三个摄影指导,而这个长镜头是出自第三位——来自法国的摄影师大卫·查泽雷,代表作包括《野马》(2015)和《无巧不成婚》(2017)。

导演说这是一部甜蜜的电影,一个包裹着黑色元素的爱情故事。当被问及此次来金马是否有压力时,导演坦然地说:“从金马创投开始各位前辈就给了我很多的指点帮助,所以来金马就像是交作业一样,不会感到压力。”
总之,无论《地球最后的夜晚》此次金马之行的结果究竟如何,我们都无法否认,属于毕赣的电影之旅才刚刚开始。而本片此前也已定档国内12月31日,将与所有人一起,共度今年“最后的夜晚”。

END.
往期阅读: 豆瓣电影PRO x 台北金马影展独家报道
NO.1 金马55的新格局:四大主轴共襄电影盛举
更多影视行业文章请关注「豆瓣电影PRO」公众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