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声》的20个小秘密,原来起个名字也有这么多故事
文章来自:七幕
最近,《音乐之声》中文版在深圳热演,现场那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呐~



明年1月10-13日,这部40万家庭观众力荐的音乐剧就要再次和广州观众见面啦。在走进剧场和玛利亚合唱《哆来咪》之前,先让我们来“八卦”下《音乐之声》的小秘密~

1
《音乐之声》最早的名字叫《爱之歌》,但是爱之歌太多了,作者的律师求求他们换个名字,否则可能要被起诉了。
2
《雪绒花》并不是奥地利民歌,是理查·罗杰斯和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为《音乐之声》创作的歌曲。(但第40任美国总统里根真的以为《雪绒花》是奥地利国歌,这就很尴尬了)

3
《音乐之声》电影版新增了两首歌曲《I Have Confidence》和《Something Good》,此时汉默斯坦已经去世,两首歌作曲和作词全由理查·罗杰斯一人担当。
4
《Do Re Mi》的歌词中La那句(La,a note to follow Sew)是汉默斯坦在正式版出来之前暂时代用的,结果到上演也没写出来,就留着了。(还有代用这种高端操作?)

5
这部戏在香港的翻译是《仙乐飘飘处处闻》,在德国叫做《我的歌,我的梦》,在阿根廷叫《见习修女要革命》。(这完全不是同一个故事吧!)
6
《音乐之声》某一轮在德国演出时,由于“纳粹”在德国还是相当敏感的话题,故事讲到玛利亚和上校结婚,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就结束了。

7
《音乐之声》虽然是一个发生在萨尔茨堡的故事,但直到2009年这部剧才来到萨尔茨堡演出。
8
上校和玛利亚结婚后,玛利亚又生了三个孩子,所以冯·特朗普家庭合唱团一共有十个孩子。(家丁兴旺啊,上校)

9
在真实的故事中,玛利亚和上校结婚后度过了愉快的十年,之后二战才爆发。(音乐剧版:能让你们过个蜜月再出事儿已经很好了,观众们还要赶地铁回家的!)
10
上校的前妻的祖父罗伯特·怀特海德是现代鱼雷的发明人。(八竿子……居然还能打着的关系)
12
1947年,玛利亚在美国创办了冯·特朗普家庭合唱团声乐夏令营。(走在教育潮流尖端的玛利亚,不愧是能当女主角的人)

13
为了让冯·特朗普一家的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舞台版中所有小朋友的名字都与他们原型的名字不同,避免掉了很多媒体星探们带来的麻烦。
14
本来和上校订婚的是伊芳公主,但后来因为玛利亚,上校取消了婚约。玛利亚在自传里抹黑了这位公主的形象,其中原因我们都能理解吧。(如果公主也有一本自传,不敢想象玛利亚会被写成什么样。)

15
玛利亚7岁父母双亡,18岁从师范学校毕业,之后到修道院志愿做了一名修女。(所以玛利亚这位家庭教师是持证上岗的!她是专业的!)
16
玛利亚和上校相差25岁,她只比上校的大女儿年长两岁。

17
写到这里才发现,我没写11,你们发现了吗?(没有就……当我没说吧)
18
冯·特拉普家庭合唱团曾在猫王的专辑中担任和声。(听,这是次元壁破裂的声音)
19
上校和玛利亚的曾孙们重组了冯·特朗普家庭合唱团,他们录制了6张专辑,并在欧洲、加拿大、非洲、澳大利亚等地进行过巡演。(他们还用中文唱过春节必备歌曲“恭喜”,好奇的同学可以听听)

20
为了方便在美国演出,玛利亚和孩子们都加入了美国籍。但上校保留了他的奥地利国籍,至死都没有加入美国籍,上校的一片爱国之情着实令人敬佩!
百老汇独家授权首部中文版
走过全国52个城市,演出近300场
超过40万家庭观众力荐

从《哆来咪》到《雪绒花》
总有一首歌能让你忘情跟唱
▼
百老汇经典音乐剧《音乐之声》中文版

▪ 演出时间:
2019年1月10-13日
周四五19:30;周六日14:30/19:30
▪ 演出票价:
180/280/380/580/880
▪ 演出时长:
约150分钟(含10分钟中场休息)
▪ 温馨提示:
一人一票(包括儿童),手抱婴儿谢绝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