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的2万张黑胶唱片捐出去了
这是今早在报纸上看到的一条消息——对,没错,偶尔我还会翻翻报纸,上面说年过七十的村上春树向母校早稻田大学捐赠自己的创作手稿等多种珍贵资料,包括手稿、书信、藏书、个人作品相关书评及近2万张私藏唱片。而且据说这是37年首次召开新闻发布会。

众所周知,村上春树收藏了大量的黑胶唱片,这在他公开的书房照片中可以看到。作为重度音乐爱好者,村上春树曾经收集了大量CD,后来某个时刻,又开始转向黑胶。
黑胶唱片是个相当特别的玩意,它的音质或许并不如CD,但有种特别的味道,尤其在听古典音乐和爵士乐时相当明显。与黑胶唱片的精美包装相比,CD就显得很简陋。更妙的是,二手黑胶唱片在市场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从一个爱好者手上转到另一个爱好者手上,有种薪火相传的味道。
村上春树曾在多篇随笔里提到过自己在美国淘唱片的有趣经历。如今那些唱片的大部分都捐赠出去,让人觉得有些说不出来的意味。
至于媒体在强调资料珍贵性时,刻意提到包括“他在早稻田大学上学期间写下代表作《挪威的森林》时所用的课堂笔记本。”——这句反倒让我有些费解。
上大学期间写下代表作《挪威的森林》显然不对,用过笔记本倒应该没问题,可这两个要素放到一起是什么意思呢?有看懂的朋友指点一下。

提到捐赠的目的,村上春树说,“经过近40年的写作,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办公室,几乎已没有一处有足够的空间存放这些手稿和相关物品。我没有孩子,担心在我离世后,这些珍贵的资料可能会散失掉。因此想到把它们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他还透露曾想过把这些资料捐给其他机构,比如他曾在国外就职过的大学,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早稻田大学。
其实了解村上春树的人都知道,他对于学校和评奖都没什么好评,也坦承自己从来不是个好学生。之所以捐给早稻田,或许是综合评估之后的决定吧。至少在日本范围内,恐怕没有比它更合适的地方了。
好在早稻田大学也很看重这些东西,校长镰田薰介绍,校方将于明年开始分批接受这批资料,并依次推进相关设施建设,如国际性研究中心“村上图书馆”(暂名)等,还计划设置陈列藏书和唱片的专属空间。“我们希望为世界各地的村上爱好者以及有意探索日本文学和文化的学者们建立一个研究基地,使之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必去之地。”
将来的某一天,这或许也会成为一个景点吧。
这条新闻里让我印象深刻的其实是那句“我没有孩子,担心在我离世后,这些珍贵的资料可能会散失掉”。作为一个同样没有孩子打算孤独终老的人,看到这句不知为何心里有些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