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沪
海上生明月,上海就是太平洋上的明月。
上海的美,是藏在那些斑驳的墙面漏下来的阳光中的。那阳光偶然照到,墙角一株翠绿的野草上,它随风摇晃,悠闲自在得紧。
而并非只是墙和阳光,还有深藏在那里的或惊心动魄或宁静悠长的故事,让人穿越岁月的尘封,看到那个遍地花开的民国。
民国的上海,无数人有无数的幻想。它奇幻的色彩,就像下过雨的十字路口,路灯和天空交相辉映的颜色。仿佛听见,电车摇着铃穿过车水马龙的街道,仿佛看见,摆渡桥上的人和桥下的船一样行色匆匆,仿佛闻到,近处的一壶清茶配上一小碟糖炒栗子,被远处小笼包的鲜香晕染。
但其实这些什物的背后,都是有着民国人的情怀的。民国有那么多的女子,她们藏在深闺,藏在纷纷扰扰的市井,却有着洞察世俗的眼力。她们看破了生活的虚伪,看透了人情的冷暖,写下扬扬洒洒的犀利文字,演过绝代风华的佳人,唱起流传至今的千古名曲。但是,女子终究是女子,是太过感性的动物,总是撕裂和受伤。终于在爱与恨之间,香消玉损了,零落成泥了,成为城市的历史。而上海的魅力所在,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这些,终将凋谢的玫瑰。
人们在她们住过的屋瓦间寻找她们的影子,在她们去过的河边吹风,感受她们的气息。她们,行走过的街道,即使因为岁月而变化万千,失去了原有的样子,人们也在感受,那,过去的人所生活的土地。
但是,哪里有那么多的张爱玲,那么多的陆小曼,阮玲玉,周璇。现如今有的,只是无数无数的,平凡如你我的人,来了又去。夜晚的时候感时伤怀一下,清晨还将就着疲倦继续奔波。便有人说:平凡的人应该比伟人更具有时代的重量。
从过去蔓延而来的情怀,这样的浓郁,从外滩的江风到里弄潮湿的空气里,都带着那样的气息,影响着生活于此的人,并让这个城市的普通人也有着别样的气质。
他们穿着正式,早早来到戏院,专注地听一场戏,最后报以热烈的掌声。台下的人,和台上的人一样虔诚。那些外地的谋生者,挤在小小的房间里,对着过路的陌生人弹起吉他唱起歌来。那些妈妈,带着孩子,看艺术展,教他们感受美,感受自然。有一些自动扶梯,永远只有右边站人。有的公交车上,严肃的爷爷会批评你没有抓好扶手。
令人映像深刻的是,这里的老人。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羡煞旁人。 有一位老人,他带着圆礼帽,身着西服,两脚排开站稳,双手举起一个金灿灿的萨克斯。他好像并不介意偶尔匆匆走过的路人,以及身后嘈杂的鸟鸣。萨克斯的声音笼罩着空旷的公园,听的人仿佛置身一个巨大的音乐厅。站在旁边的人都不自觉的挺直地站着,因为老人的庄重,而庄重起来。
人和城市是相互辉映的。外滩上永远可以看到绚丽的花火。那花火,不刺眼,和夜色融为一体,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她静静得开着,你静静得看着。时不时江风一吹,带着汽船的笛鸣,人就真的很想闭上眼睛,体会那种空阔的感觉。在熙熙攘攘的人群背后,是庄严的四大银行,在一江之隔的对岸,是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你感到你就站在历史的交界线上,背后是沉甸甸的近代中国,前方是璀璨的世界。
在繁华的南京路旁,有朴实的店铺。“百年上海小吃”,你需要弯下腰才能走进店里,白里泛着黄色的桌子和椅子,低矮的天花板,人是攘攘地坐着的,可是端上来的鲜肉汤包却是一个一个有模有样地放在蒸笼上的。因为店铺太小,想要马上吃是不可以得到的。但是在这屋里屋外的之中,又藏着一份静谧。店里的人静静地尝着,店外的人静静地等着,汤包在笼里静静地蒸着,热气在上面静静地冒着。透过玻璃窗,外面是繁华的高楼和街道,大家都相安无事。没有谁在对比着什么,大家都保持着自己的风格,现在的繁华有属于自己时代的风格,过去的繁华有属于自己时代的韵味。
当白日耗尽,夜幕降临下来,钟楼的声音像浪一样打过来,一阵一阵的,空气都在为之震动的时候,是这个城市最美的时候。
这是一个,做着仲夏夜之梦的地方。抬头是紫色的星空,星星穿越光年的亮被此刻的我们所看到。百日活泼的鸟群,满含倦意地低低地飞过,一片树林,一片房屋,飞过路上牵手走着的人的头顶,各自回到某一棵树上自己的家。白日里慵懒的猫,此刻闪着明亮的眼,游弋跳跃在街头巷口,捉风捕影,映衬的酒吧宴厅里的歌舞升平。夜上海,窃窃私语,窃窃私语。
真是海上生明月,月明生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