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技巧》(二)(同时也是创建书评组的技巧)
直面感受会让你发现宝藏,这宝藏也许是书的隐含价值,让身为发现者的你会心一笑很多天;也许是一次治愈自己的机会,让你注目一直在那里而你又一直未曾留意的巨大伤口;也许是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让你掉入某个花钱无止境的大坑。
年初的时候,我在花瓣找图,无意中看到约翰·阿特金森·格林姆肖的画,当时就觉心脏受到重击。

在此之前,我见过许多伟大的画作,但它们中没有哪张如格林姆肖的那般给我如此大的冲击。我盯着他的画,看了大半天。
换作以往,我会用一句“好感动”带过这种感受,但那天,我尝试捕捉这微妙的情绪,尝试弄清它发生的原因。于是发现,他的画最让我着迷的是月亮。我在他的画里看到了无数个夜晚,我仰起头看到的在云中穿行的月亮,孤孤零零的、潮湿阴冷的月亮。
原来,他的月亮唤起了我在孤独中的爆棚的愉悦感,而我又为什么会为孤独愉悦呢?我又去翻了蒋勋的《孤独六讲》。自己都没想到,偶尔看到一幅画会促使我去看原本不会去看的《孤独六讲》。
太私人的感受不方便为外人道,讲这个是想说一个重要的阅读技巧——捕捉自己的感受,探究它的原因,并尽量将它们写下来。
硬要归类的话,这个技巧非常适合在“读者状态”中运用。
捕捉自己的感受
没有一种感受是无来由的,即便是抱着学技能、开发智力等功利性目的翻开一本书,也不要疏忽阅读过程中的产生的感受。这感受包括愉悦、抑郁,也包括愤怒、困惑。
特别是“困惑”。
初翻开一本书,就像初结识一个人。若你刚刚结识的偏巧是个特里独行的家伙,你一定会对他充满困惑。就好比《儿童艺术大书》。别看名字中规中矩,走的却是一条与众不同的路。看着它,我在《阅读的技巧》(一)里讲到的“编辑状态”和“营销状态”突然派不上用场。
看它的目录:所有作品都随机排列,毫无条理;看内容,文字讲解的部分并不多。作者的生平简介,没有;艺术品的影响与地位,没有;艺术流派的变化及渊源,没有……我所熟悉的,一本艺术书应该具备的背景知识,它大多没有。

Why?我的头脑里冒出一个大大的问号。我比大部分读者幸运的地方在于,我的职业会逼着我消灭掉每一个困惑。你会怎样看待初结识的人呢?我习惯去找他们的长处,从正面的角度理解他们的做法。
我翻看书里的作品,很快想到一个问题:我读过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丹纳的《艺术哲学》,也通过各种媒体了解了一堆艺术家的生平轶事……早年,我甚至给某本讲艺术家的书当过枪手。
那么,我知道怎么看一幅画吗,怎么欣赏一件艺术品吗?
不知道。

我这才明白《儿童艺术大书》很可能有意剥离掉这些容易让人误以为自己已经“通晓艺术知识”的内容。它的作者思路非常清晰,目标也很明确:启蒙。
正是出于启蒙,它才用启发式的问题当每一章的标题;正是出于启蒙,它才把所有重心都放在“如何欣赏”一心一意教你看哪里、怎么看上;正是出于启蒙,它才生怕读者被时间历史国家流派束缚住主观感受力,生怕读者被“重古典轻当代”的普遍观念影响,所以才毫无章法地随机排列作品。同时,也正是因为它想为儿童启蒙,所以每篇的字都不多。
解决完第一个困惑,我就完成了第一篇书评 :《如果只能给孩子收一套艺术启蒙书,就收了儿童艺术大书吧》: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638769/
这就结束了吗?还没有。我比大部分读者幸运的第二个地方在于,我的职业允许我在上班时间光明正大地抠一本我感兴趣的书。此时,虽然写完了书评,我却还有困惑,我真的可以用这本书学会怎么看一幅画吗?
读第一遍时,我的阅读状态在“编辑状态”和“营销状态”间来回切换,我被动地阅读文字,收获了这本书的“表面信息”。读第二遍时,我让自己进入纯粹的“读者状态”,想看一看,一个认真的读者到底可以从这本书里收获什么。于是,我开始跟着书里的指引动脑筋,顺着一个个启发式问题联想、不断为自己抛出新问题,并举一反三。(不要小看读者状态!!)
比如,《儿童艺术大书》在讲丢勒的四幅自画像时,提到一个问题:你能看出这四幅自画像的创作顺序吗?

这个问题很简单是不是,你猜我把它当线索,一点点地挖下去,挖出了什么?
答案如下图

我突然觉得自己可以开一个系列,于是便有了“只需一个问题,你就能看出名画的门道”:https://mp.weixin.qq.com/s/nAJQ8M_EnnB0X6NIlASHvw。
同时,还总结经验,写了个简短的“本书使用指南”——希望它能成为售后服务的一部分,帮时间紧张精力有限的家长们能更充分地榨取书的价值,让大家的钱花得更值:https://mp.weixin.qq.com/s/2n-CBhm_hG6kVd8N8imKVA
这就完了吗?
并没有。
探究它的原因
严格说,困惑不是一种情绪。解决困惑,只要把让自己困惑的问题搞清楚就好了。这是阅读的态度。愉快、愤怒才是情绪。
我们会因为一本书让我们很愉悦——看了开心、觉得它就是自己的知音——而给与它很高的评价,甚至一再地翻开它以便可以一遍遍地重温愉悦感。也会因为它让我们愤怒——看了就生气;三观和我们严重不合——而果断地给它1星。
我也不会给让我难受的书3星以上的分数。
但,我不会因为一本书惹自己生气,就断言它没有价值。
一个朋友说过:但凡能引起你思考、让你有所得的书,都是有价值的。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在网上和人争执,用不了几个回合就发现自己写下的是刚刚开始争执时没有想到的。更直接点说,争执一番后(虽然心情肯定不大好),我们对问题的思考更深了。
书的作用之一是启发思考,人在不高兴的时候,思想会格外活跃。
但是,愤怒往往让我们专注于“头脑活动”,而忽略了审视自己的内心,忘记问自己:我为什么会如此愤怒。
浪花朵朵的微信后台,有些读者留言说自己很不喜欢《妈妈让我卖茄子》的故事,觉得故事里被逼卖茄子的“我”太可怜了,家长有再多理由也不应该对一个小孩如此严厉,并担心有家长在看过书后,效仿书里的严厉妈妈。

留言的读者都是很爱读书的人,他们很清楚看书的时候要让自己进入故事的设定。《妈妈让我卖茄子》里的妈妈处在一个非常极端的环境:家境差、老公年纪大、儿子太小、自己又时日无多。她并非一直对儿子极端强硬,她也曾是温柔爱笑的妈妈,只是在生活陷入绝境后,才选择用魔鬼般的方式逼迫儿子早早自立。而故事的主人公,也就是作者本人,最终理解了妈妈的爱,深深地怀念妈妈。
在故事里看故事,理智会告诉我们,“妈妈”绝非渣家长。但情绪呢?被深爱着长大的人会从这个故事里感受到家人的情感联结,而在恶劣环境中长大、不幸拥有渣父母或是有过被虐待经历的人,他们首先注意到的,一定是“妈妈”魔鬼的一面。他们会对故事里“我”的无助、痛苦,感同身受。
如果他们能问一下自己“书里的哪个地方让我格外愤怒,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感到愤怒或其他负面情绪时,探究它的来源,不足以将人治愈成功,但它会让一个人更加了解自己,并将注意力从“我好难过”上转移。
读书有治愈的功能。有些书本来就是奔着治愈去的,正感受痛苦的人会像溺水者寻求救生圈一样寻找可以救助自己的字句。但特地去找治愈物未必找得到,倒是不如抓住日常阅读的契机。如果哪本书激起了你强烈的情绪,抓住它,把它当成了解自己的契机,给自己一个治愈的机会。
《蛤蟆先生的希望》里有一句话,我在很多地方都引用过:“要增进对自己的了解,就要面对和了解自己的感觉,反之,若是以忽略或压抑加以否定,结果就像截肢一样,你的一个很重要的部位被切掉,变成了某种程度的残障。”
尽量将阅读的感受写下来
写的目的不是记录,是梳理。
记得上学时老师说,如果你不能把你想到的东西清楚地写下来,就说明你的思路还不清楚。
你一定会在写的时候发现自己想岔的东西,也一定会在写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一开始没有想到的东西。老实说,在为《儿童艺术大书》写“只需一个问题,你就能看出名画的诀窍”时(目前已完成4篇),我并不知道自己到底能根据书里的启发式问题,从一幅画中看到多少东西。
而4篇文章写完,我发现自己的读图能力比看书前强了一大截。在这之后,看《我不是小红帽》,我一眼就注意到故事开始和故事最后窗户里小熊的区别。看《如何制作一个哥哥》,我注意到前几次看时忽略掉的细节:为什么封面上主人公裙子的颜色和正文里的不一样?为什么正文里的主人公一定要一袭白衣?为什么鳄鱼要画成绿茸茸而不是布满斑纹?
不但如此,我还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艺术启蒙”的力量。艺术,以及文学,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一个人的心智。
于是,我又写了《这些姿态各异的艺术,为我们击碎了偏见》:https://mp.weixin.qq.com/s/Z4wDAHjhepAE02fWfXQaWQ ;以及《如何用艺术给孩子爱的教育》。
如果你很喜欢一本书,一篇书评是不足以述尽你的感受的。特别是在网络上写东西,往往需要控制字数。(我的这篇日志,字数就有点多,谁叫我这几天喜欢唠叨呢?)
曾经和朋友说,我可以为一本书写10篇书评。我谦虚了,像《儿童艺术大书》这样的书,如果领导允许,10篇是打不住的。隐约觉得,刚出的《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也能让我做到这点。这一点也不难,想想看,那些备受喜爱的书下面有多少评价,那些评价的内容又各不相同。
当然,也不是所有书都能让我做到这点。
我也有死活都写不出来的时候,人和书也讲缘分。
注:你可以从一个人为某物(不只是书)所写的文章里,看出他是不是真的喜欢这件物品。
《阅读的技巧》(1):https://www.douban.com/note/689123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