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的坚守:比战狼、红海行动更令人起敬的“南苏丹故事”
近来众多影迷翘首以盼,11月7日终于盼到第27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了!《战狼2》和《红海行动》等争夺最佳影片,其中《红海行动》入选了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最佳新人在内的所有奖项,并以10项提名领跑,《战狼2》则获得6项提名紧随其后。关于二者,网上有太多比较,从电影主线看,二者有较高的相似度,主线均为撤侨行动中营救人质。这种电影情节真实、频繁的发生在非洲的土地上。撤侨中的枪林弹雨让人惊心动魄,而战火中的坚守更让人肃然起敬。21世纪报道首席记者赵忆宁深入非洲,以她冷静的笔为我们呈现了中石油、中国港湾在南苏丹战争、枪杀不断的环境中不离不弃,在战火纷飞中坚守的画面,本文节选赵忆宁老师《21世纪中国与非洲》中“走进南苏丹”篇章,通过中石油苏丹尼罗河公司、中国港湾南苏丹办事处人员的讲述,和大家一起在南苏丹的纷飞战火中,感受和平的可贵、中方的坚韧:

在准备与协调采访阶段,我多次提出要求去油田一线采访,但最终因油区安全原因,达尔富尔采访临时取消,南苏丹油田的采访也因油区周边的武装冲突等安全原因未能成行,成为非洲之行的最大遗憾。
在苏丹采访期间,我与中国石油尼罗河公司总经理贾勇共进行了5 次谈话。整个采访期间我很少提问,都是他在讲“南苏丹的故事”,没有任何渲染就把一个个“惊天动地”的情节呈现在面前,一步步地推进故事的进展。

战火中的坚守
赵忆宁:南苏丹油田恢复生产不久,国家内部又发生了武装冲突。
贾勇:2013 年4 月底复产后,南苏丹37 区和124 区联合作业公司都在实施油田稳产上产计划。但谁都没有想到的是,2013 年12 月15 日,南苏丹执政党——苏丹人民解放运动(SPLM)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期间,党内产生严重分歧,在首都朱巴引发激烈武装冲突,并且延伸到南苏丹37 区和124 区油田所在地上尼罗河州和团结州。油田的员工按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用短短的4 天时间,完成了南苏丹124 区油田228 口油井、440 公里单井管线和70 公里主管线清洗,实现油田安全关停,并实施撤离。南苏丹37 区油田则由中石油58 名油田管理人员带领关键岗位的南苏丹员工在战火中坚守岗位,维持千万吨级大油田的基本生产。
赵忆宁:“12·15”冲突对油田影响大吗?
贾勇:对南苏丹124 区油田来说,负责保卫油区安全的部队于12 月18 日晚宣布易帜后,南苏丹124 区联合作业公司成立了应急委员会,协调处理现场情况,并向南苏丹石油部报告了现场情况,要求紧急关停油田生产,保全资产,并撤离油田现场全部人员。当时南苏丹124 区油田有中外员工500 多人,我们从12 月20 日到12 月26 日,共租用13 架次包机,撤离中方人员118 人、国际雇员和当地员工413 人,现场共撤离总人数531 人。南苏丹124 区油田于12 月22日完成停产准备工作后全面停产,至今因安全原因还没有恢复生产。
南苏丹37 区油田是个千万吨级的大油田,油田现场有773 名中方员工及近2 000 名当地员工,他们开展钻修井作业、产能建设和基础建设,维护着日产原油20 多万桶的油田。37 区油田是政府军的重点保护对象,也是驻军最多的油田。首都朱巴发生武装冲突后,战火迅速蔓延到37 区油田所在的上尼罗河州。油田的公路上到处是持枪的军人和载有机枪的皮卡车,油田机场布置了坦克和高射炮。员工夜里巡井的时候,常有成群荷枪实弹的士兵突然涌出,对车辆进行拦截检查。当地员工纷纷放弃工作逃离保命,仅几天时间近2 000 名当地操作员工仅剩下不到150 人,而管理油田运行的大多是外籍员工,往日熙熙攘攘的油田营地瞬间冷清。最后,我们在油田现场关键岗位保留了58 名管理人员,以继续维持37 区主力油田的运行,随后又根据现场安全局势,将坚守现场的管理人员缩减至23 名。
此外,“12·15”武装冲突前,南苏丹124 区原油产量是近5 万桶/日,武装冲突后被迫全面停产,产量为零;南苏丹37 区原油产量武装冲突前是20 万桶/日,武装冲突后仅维持主力油田的基本生产,产量下降到了11 万桶/ 日。两个油田产量因“12·15”武装冲突减少了近14 万桶/ 日。
……
战争能将人生的经历瞬间浓缩,希望、绝望、悲伤、死亡……原本活一生才能体会到的经验,在战时只需几个小时或者几天就能体会到。王中浩讲述了他们在第二次南苏丹内战中的险境、逃难与撤离的经过。他最为骄傲的是,面对生死选择的时候坚守了做人的准则,他说:“自由能有多美,战争就能有多残酷,这些将是陪伴我一生的财富。”

机场遇险
赵忆宁:南苏丹局势一直紧张,在2016 年7 月8 日总统基尔与第一副总统马夏尔的武装冲突中,你们都经历了什么?
王中浩:自2013 年12 月15 日爆发武装冲突以来,南苏丹一直处于内战之中。在IGAD(政府间发展组织)、JMEC( 联合监督委员会)、联合国等国际社会组织多次调停下,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南苏丹政府方与反对派最终签署了和平协议、全面停火协议等象征两派和解的一系列文件。南苏丹,这个世界上最年轻而又满目疮痍的国家,终于看到了一丝希望。当反对派首领马夏尔回到朱巴就职第一副总统、政府方与反对派成立新内阁、乌干达军队撤出南苏丹等举措按照和平协议顺利进展时,每个人都认为,苦难正在离去,和平最终到来。
但是,2016 年7 月7 日晚的密集枪声,让南苏丹的和平再次蒙上阴影。由于南苏丹国情的特殊性,我们经常会听到枪声,早已见怪不怪。但是7 月7 日晚如此大规模的枪声,让我们隐隐觉得有大事发生。当时办事处经理张立忠立刻召集项目管理团队,询问食物、饮用水、柴油等物资储备情况,当得知战略物资能坚持2 周左右之后,他下达了严格控制中方员工外出的命令,并暂停施工,一切等消息明朗之后再做决断;同时,通过多方渠道,还原事件真相,经过各方确认,我们得知是反对派强行冲击政府军安全检查点,并发生交火,在射杀5 名、射伤2 名政府军士兵后,反对派武装驾车逃逸。
赵忆宁:这只是一个开始。
王中浩:是的。7 月8 日下午,我驻南苏丹使馆经商参处鲍维强秘书结束任期,将返回国内履职,经济参赞、大使馆政务主任、各中资企业代表至机场与鲍维强秘书道别。在候机时,机场路沿线爆发了激烈交战,但由于我们在候机厅内,当时并未察觉,待送走鲍秘,我和张立忠经理从机场返回营地,在即将抵达营地的时候,我们接到送行人员的求助电话:由于机场路交战激烈,送行人员已无法返回,与此同时,他们已经被从候机厅赶出来,处于室外的极度危险环境中。送行人员向我们询问能否进入机场内,接他们到我们的营地避险。因为朱巴机场项目,我们和机场各个部门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当时我和张总没想太多,掉头向机场大门驶去,试图将其他送行人员接回我们的营地。没想到,正是这个简单的决定,让我们第一次身历险境。
赵忆宁:遇到了什么险境?
王中浩:当我开车和张总从营地返回至机场大门时,发现机场内已经增加了很多荷枪实弹的士兵,这些士兵有的在找掩体隐蔽,有的在设置路障,紧张而不慌乱,训练有素。我加快油门,想尽快到机场大门,早点接人回到营地。就在即将抵达门口之时,外面突然枪声大作,而且枪声越来越近。这时一个身穿军装的士兵激烈敲打副驾驶的门窗,嘴里喊着“down,down,down(下车)”。在那一瞬间,我以为自己能够处理紧急事件的镇定被恐惧打败了。只见人群如潮水般呈扇形向候机楼里面涌去,车窗外枪声大作且近在咫尺,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听到士兵越来越急促地催我们下车躲避,我却无法完成关窗、摘档、熄火这一串简单动作。我能看到我的手脚试图去做这些事,但是偏偏每一件事都做不到,好像灵魂脱离了身体,当时那种孤独与无力感至今记忆犹新。

赵忆宁:我能体会到你的感受。
王中浩:在我即将崩溃的时候,张总拉着我喊道:“赶紧下车,赶紧跑!”瞬间,我脑中的空白被下车、逃跑的指令代替,我们不顾积水、不顾泥泞,拉住士兵的胳膊,跟着跑进军方VIP 的掩体中。跟我们一起跑进来的还有联合国的工作人员。其中一位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女士,手中拿着类似于护身符的东西,走到楼梯间最深处,以头点墙,一边哭泣一边祈祷。我们被带到了二楼休息室,我一下瘫倒在沙发上,大口喘气,惊魂未定。过了好一会儿,我还能感受到腿在颤抖。情绪稳定一点之后,我发现我的手机、车钥匙都落在了车里,车窗是否摇上我已无法确定。然而这些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和张总暂时都是安全的。
赵忆宁:枪声持续了多长时间?
王中浩:有半个多小时。中间我偷偷地向窗外望去,只见士兵有的趴在路边草丛中,有的躲在树后面,有的躲在掩体后面随时准备攻击。整个机场路除了士兵没有一个平民,有两三辆车杂乱地停在路中央。当枪声渐渐停歇后,我们被人引导着走出掩体,就在我们刚刚上车之时,枪声又急促起来了,我们又一次紧急撤离到掩体。有了上一次的经验,这次我拿上了手机,也拿上了车钥匙。“人总是能进步的”,我当时还跟张总自嘲道。又过了1 个小时左右,枪声停止,我们终于可以回营地了。
然而没有想到的是,我们被总统卫队的士兵拦在了停机坪外。当我们解释我们是机场的承包商,我们营地在机场里面,我们有通行证的时候,士兵们并没有多余的话——举枪、子弹上膛。我和张总瞬间面无血色,进退不得,停在路中间。大概10 秒钟的静默后,我把车停在了路边。与此同时,我们打电话给机场经理基洛(Kilo),让他协助我们撤回营地。在等待了5 分钟后,全副武装的机场经理出现了,他身前绑着一把冲锋枪,腰间别着两把手枪,穿着防弹衣,防弹衣的弹夹里全部装满了子弹,那一瞬间,他有如来自古代的战神。基洛解救了我们,并亲自护送我们回到了营地。当我们进了营地门的一瞬间,我知道,我们安全了。我们拜托机场经理去护送其他送行人员一行来到我们营地,最终,大家都安全躲过了一劫。
……
战争使一些人变得残忍,使一些人变得高尚。中国政府以及中国公司,在这种战争、枪杀不断的环境中,并没有放弃南苏丹,而是完成两国间的契约,不离不弃,为恢复南苏丹经济坚守在战火纷飞的油田,为南苏丹的经济发展修建急需的基础设施。
和平并不是当今世界人人拥有的生活形态。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憧憬和平的情念,是经过生与死的淬炼,对南苏丹人民而言,和平是最大的奢侈品,没有和平,发展就无从谈起。
【更多故事敬请关注:《21世纪的中国与非洲》赵忆宁著,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9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