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
第一次读林语堂的作品。看简介说是有翻拍影视作品,可能年代久远,不曾看过。本来是奔着想看看清末民初的老北京是个什么样子。想看看当时老北京的胡同,老北京人,老北京的事。读来发现完全不是。
读得时候越看越有点儿《红楼梦》的影子。文章章节结构,人物形象刻画,甚至于部分故事情节……一代大师不至于抄袭《红楼梦》吧!
查度娘才知,原来林语堂原先真的是想翻译《红楼梦》来着,可不知不觉写出了《京华烟云》。故《京华烟云》又称《小红楼梦》。怪不得……
洋洋洒洒几十万字,三个大家族,两个大时代。众多的人物,牵扯的关系,纷杂的事件……家族的兴衰起伏,人物的生死离别,反映出了两个时代的变迁历程。
姚思安,木兰,莫愁,曼娘,红玉,立夫,荪亚,平亚,经亚,素云,华太太,安芬,黛云,陈三,陈妈,锦儿,银屏,体仁,怀瑾……
庞大的人物关系虽不至于让我像看《红楼梦》一样用笔勾画人物树形图,但有时也要闭眼想想。
全书以木兰为主线,从清末义和团暴乱开始,一直到全民抗日结束。一个朝代的颠覆,整个时代的终结。新旧共存,有遗老,有摩登。从彼此仇视看不起,到最后的互通共荣。
木兰,姚家长女,从小聪颖,得父最爱。文中最羡慕的也是她,活的一直自我洒脱。亲人朋友都称她为“妙想家”。小时候为躲避义和团暴乱,回杭州避难的路上不小心失散。因缘际会得曾家相救,从此和曾家牵绊一生。
木兰可以说是旧社会和新社会的结合体。不反对新思想,可一些旧思想也根深蒂固。情窦初开认识到自己喜欢立夫,可现实是,从小就被认为是曾家儿媳。最终还是埋藏对立夫的爱,嫁于荪亚,相夫教子一辈子。
曼娘,一个古典美人,一个封建的牺牲品。她和平亚应该是文中唯一一对封建时期的爱情故事。平亚病重,曼娘甘愿冲喜。婚后尽职尽责侍奉病榻上的丈夫。夫死守寡,一辈子不曾改嫁,不曾后悔。甚至于在一九二几年,曼娘在看到赤裸后背跳交际舞的舞女时还会吓得目瞪口呆。她是唯一一个保留那个时代女子的女子。
莫愁,木兰的妹妹。沉着冷静,理智克己,温婉大气。在知道木兰和立夫之间有特殊情愫时,看透不说透。就是因为对姐姐完全的信赖,对丈夫完全的信任。当然木兰和立夫也不会让她失望。动乱时期,丈夫被捕,沉着应对。规劝丈夫,教养子女,她应该是贤妻良母的标准范本!
立夫,一个激进的正直青年。由于遭恶人陷害被捕入狱。出来后听从家人劝告专心研究学术,可最终还是笔伐政治,为民服务。
老实的荪亚,做汉奸的怀瑾,改邪归正的素云,因爱而死的红玉,惨遭杀害的阿满,疯疯癫癫的陈妈,一生守护的锦儿……
战争爆发,烧杀抢掠,生灵涂炭……
王爷花园里喝酒谈诗时的惬意圆满,到最后的死别离散……
骨肉分离,姐们失散,挚友凄惨离世……
放弃家园,逃亡内陆。
在逃亡大军中木兰再次认识自己又一次重生,不畏惧未来,不畏惧死亡。因为未来一定胜利,因为死亡一定有传承。
脑容量不足,逻辑不清,想写的太多反倒写不出来。就这样吧……
PS:下面是脑洞大开时:
一、一开始看简介说是木兰从锦衣玉食的千金小姐到流亡逃难的村妇。我第一念头就是,文革,肯定是蹲牛棚,收家产……不知道为什么,第一反应真的是文革。
二、看到木兰出嫁是那二十八抬的嫁妆,那些个玉器古玩,那些古玩字画,那些奇珍异宝,到文章最后我在想这些东西都哪里去了?
三、姚家一个百年茶商,店铺不下数百。那战乱时毁于一旦,战后呢?这些又到了那些人手?哦哦还有那个姚思安花了十万大洋买的那个王爷花园呢?最后又到了谁对手里?
四、文中说荪亚不满杭州的平静生活,经常跑上海寻欢作乐,最后竟然喜欢上一个女大学生。木兰知道后,找到那个女学生,女学生看到木兰后不解。说:“为什么他有你这样优秀的妻子还不满足?”
木兰说:“你不知道现在流行一句话嘛,‘文章是自己的好,太太是别人的好。’但一个人娶一个美丽的女人后那他就看不到她的美丽了。”读到这边的时候让我想起了“不知妻美刘强东”。当然表达的意思不一样,可谁让听是我的脑洞呢。
五、木兰平静对待,不吵不闹,只是揭发荪亚。荪亚竟然改邪归正,一个人真的能说改就改吗?
打住打住……
小说,小说。
可是我还是认为真的有那些个王爷花园,那些个奇珍异宝,它们现在都到哪儿了啊🤔🤔🤔
2018.11.7
尤亚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