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上论江湖_金庸三十六印
“江湖仍有儿女,山河已无故人。” 在香港明河社出版的《金庸作品集》每一册的扉页上,都有金庸亲选的一枚印章,故借此文和大家一起以篆刻为引,重温先生笔下的莽莽江湖。
金庸的小说读过的人很多,对于其版本大家却未必了解。按照内容(底本)共分有三种版本:旧版(即连载版)、新版(修订版)、新修版。1955年至1972年的大公报连载小说稿被称为旧版,属于没有版权的单行本,现已散佚。

1970年-1980年间,金庸着手修订所有作品,是为“新版”或“修订版”。因为三联出版社出版的《金庸全集》很受欢迎,所以大部分人都称修订版为"三联版"。不过“修订版”中最好的其实还是香港明河社的修订本《金庸作品集》,台湾远景出版社和远流出版社也发行了修订本《金庸作品集》,时间上比明河社晚了几年。大陆三联的出版比香港和台湾都晚。

1999年,金庸再次开始修订小说,正名为“新修版”,分别授权广州出版社、香港明河社、等出版社发行。“新修版”在《天龙八部》、《倚天屠龙记》、《书剑恩仇录》的结尾都有幅度较大的修改。

香港明河社修订本《金庸作品集》
修订版是金庸小说流传最广的版本。香港明河社的修订本《金庸作品集》共36册,是最为知名的版本,没有其二。顺序根据初版 时间:75年2月初版《飞狐外传》,75年6月初版《书剑恩仇录》,75年9月初版《碧血剑》,76年3月初版《射雕英雄传》,76年9月初版《神雕侠侣》,76年12月初版《雪山飞狐》《白马啸西风》《鸳鸯刀》,76年12月初版《倚天屠龙记》,77年7月初版《连城诀》,77年11月初版《侠客行》,78年11月初版《天龙八部》,80年10月初版《笑傲江湖》,81年8月初版《鹿鼎记》,这版修订本后来重版至九版之多。
明河社修订本《金庸作品集》每一册的扉页上都有一方由金庸亲自选定的印章,印面印文与书中内容相契极高,其中颇多妙处,热爱金庸的人们,自可细细体会。

扉页上的印章
《飞狐外传》共两册,印文分别为“最爱热肠人”、“素情自处”。

“最爱热肠人”,清,陈豫钟
陈豫钟,“浙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印工致精雅,法既熟而变化险绝,刀法不追求露锋,而具浙派独有一种硬朗和傲骨。“最爱热肠人”一印,印面疏密对比,很有风云突变的气象。是他去世前三年所做,可以算是力作,陈豫钟曾在此印的边款上自述生平。

“素情自处”,清,陈豫钟
《后汉书.列女传》中写:“素情不遂,奈何?”所谓“素情”,即内心真情,“素情自处”即自持内心的感情,或许并不好理解,它的意思有点像德国女诗人Kathinka Zitz的一句诗:“我爱你,与你无关。”
《书剑恩仇录》共两册,上册印文“登山观海”,下册印文“长相思”。

“登山观海”,清,黄易
丁敬和黄易位列“西泠四家”,是浙派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 黄易的这方“登山观海”方正浑厚,颇有气势,典型的浙派风范。此印乃是金庸家藏。魏武帝曹操征辽东乌桓途中赋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豪气应在却也无尽惆怅。陈家洛和乾隆书中的两次相遇,一次是在杭州飞来峰,一次是在海宁海神阁,可以说也是“登山观海”。

“长相思”,清,丁敬
“长相思”,笔画高古,气韵生动,一如相思之绵永。这方印本来完整,不知为什么此处残了一角,是收藏印新钤的也未可知。
丁敬是金石考证的大家,他穷岩绝壁,披荆榛,剥苔藓,手自摹拓,证以志传,著《武林金石志》,武林即杭州。丁敬性孤介而僻,善骂人,隐于市肆酿酒卖钱,贵大人求印而不作,傲世轻财,人称“世外隐君子,人间大布衣”。丁敬印风多样,主体的风格有两点,后来发展成浙派的主要特征:体势平淡、布局平正的秦汉印规范;细碎的切刀。浙派的切刀,线条涩滞古拙,有金石气。
《碧血剑》共两册,上册印文“兰生而芳”,下册印文“负雅志于高云”。

“兰生而芳”,明,梁千秋 明,梁千秋,晚明大家,师从何震。虽然对他篆刻成就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也仅是针对印文雅俗而言,其功力是毋庸置疑的。“兰生而芳”一印,用刀生辣,体势博大,印面留红,线条有奇趣,非高手而不可为。《离骚》中写:“兰芷变而不芳兮,茎莆化而为茅。” 兰花若是枯零,失去香气便成了茅萎。可知,兰之芳,乃是其节,不可失之。

“负雅志于高云”,明,归昌世
“负雅志于高云”出自陶渊明的《闲情赋》“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与“兰生而芳”相衬,皆是超世之情怀。
归昌世,昆山三才子之一,善书画,尤擅草书和山水兰竹。尝言:“作印不徒学古人面目,而在探其源。源则作者性灵也。性灵出而法亦生,神亦偕焉。”又云:“文章技艺,无一不可流露性情。”明朝灭亡后,他隐居不仕。他的印以寄情为主,朱文印拟汉铜印斑驳锈蚀的效果,其笔画已有内方外圆的端倪,为浙派朱文印开了先河。此印笔画弧线圆融呼应,十分简静。
《射雕英雄传》共四册, 第一册印文“江南布衣”,第二册印文“要知天道酬勤”,第三册印文“花未全开月未圆”,第四册印文“秋风红豆”。

“江南布衣”,齐白石
本书四方印均出自齐白石。
齐白石的印,先博学众家,苦练后自成一派,是篆刻史上一位惊世骇俗的大师级人物。他的篆书取法《三公山碑》和秦诏版等,结体疏密错纵,出以劲折之笔。一刀下去绝不回刀,纵横各一刀,仅有两个方向,是名副其实的“齐一刀”。
齐白石与徐悲鸿是忘年交,悲鸿先生一生中所收藏的齐白石的画就有百件之多。“江南布衣”乃是徐悲鸿的用印。

“要知天道酬勤”,齐白石 《尚书》中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劳谦君子,有终吉。” 韩愈曾题词 “天道酬勤”勉励后来者。

“花未全开月未圆”,齐白石 宋代蔡襄的《十三日吉祥院探花》诗中说:“花未全开月未圆,寻花待月思依然。明知花月无情物,若是多情更可怜。”月满则亏,花开即谢。花未全开月未圆,恰是人间最缠绵。这种状态,曾国藩称之为“小满”。这方印是齐白石的精彩之作,证明了他的大家风范。

“秋风红豆”,齐白石
红豆,豆科相思子属的植物,色红妍可爱,却有毒,或正因此,王维才作“此物最相思”之说。红豆生于两广、台湾、云南疏林之中,此物花期在春,果期在秋,“秋风红豆”,相思已老。郁达夫有一首诗:“红豆秋风万里思,天涯芳草日斜时。不知彭泽门前菊,开到秋风第几枝?”当与齐白石的这方“秋风红豆”之意相近。又如辛弃疾的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沧桑道尽,不过如此。
《神雕侠侣》共四册,第一册印文“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绳”,第二册印文“鲜鲜霜中菊”,第三册印文“富冈百炼”,第四册印文“心月同光”。

“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绳”,吴昌硕
“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绳”,出自《管子》“千里之路,不可直以绳;万家之都,不可平以准;言大人之行,不必以先帝常,义立之谓贤。”千里的道路,不能用墨线来直测,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万事万物。孰是孰非,孰善孰恶,又怎么能一概而论。
这四方印皆出自吴昌硕,估计金庸是手持印谱选的印。吴昌硕名俊卿,字昌硕,号缶庐等,出身书香世家,是清末民初的大家,诗、书、画、印皆精。十七岁避乱时与家人失散,做杂差流亡五年之久,回乡后与老父躬耕度日,二十二岁中秀才。他十几岁学印,自少至老,与印不一日离,与多位收藏家友人相交,眼界十分开阔,中年以后功侔造化,声名远播,在日本也脍炙人口,陈师曾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吴昌硕书画印相通,自辟户牅,隐合于古却开新风。刀钝锋锐,涩中藏秀,将石鼓文和金文,以及古玺汉印封泥从有形转为无形,完成精神的传递,呈现出一种沉郁苍雄、淋漓酣畅的风范,有大朴之气。世重先生者,亦重先生为人,吴昌硕是人格与艺术的统一。

“鲜鲜霜中菊”,吴昌硕 “鲜鲜霜中菊”出自韩愈的《秋怀诗》:“鲜鲜霜中菊,既晚何用好。扬扬弄芳蝶,尔生还不早。” 貌丽,方称得上“鲜鲜”,霜中之菊,却也是极美极艳的,只与秋风为伴,难与芳蝶为友,虽得高洁冷傲之赞,可有一些遗憾? “鲜鲜霜中菊” 和 “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绳”,这两方印用于《神雕侠侣》此书,真是绝配。

“富冈百炼”,吴昌硕 富冈百炼,是吴昌硕为日本书画家富冈铁斋所刻,富冈铁斋,Tomioka Tessai,是日本文人画画家,一生崇拜苏轼,与罗振玉,王国维,吴昌硕均有交往,精于诗文。富冈百炼是他的原名。金庸此处选用此印的用意,估计只在“百炼”二字。

“心月同光”,吴昌硕 佛家《菩提心论》说: “ 照见本心,湛然清净,犹如满月,光遍虚空。” 心月同光,指心性如月光般明净。
《雪山飞狐》只一册,印文为“吾狐也”。《白马啸西风》和《鸳鸯刀》附《雪山飞狐》后,无印。

“吾狐也”,齐白石 齐白石曾得军阀王缵绪将军爱识而应邀赴蜀地居游,后不知何故,二人由挚友变为路人。齐白石性多疑,刻 “吾狐也” 印提醒自己,边款:“吾生性多疑,是吾所短,刊此自嘲。丙子五月时客成都之治园。” 成都治园是王将军公馆。虽多疑,齐白石实也是个质朴重诺之人。聪明多疑之人未必是奸恶之悲,行在正途本是件大好事,恰如胡斐。 这方印布局疏密对比强烈又不失平衡,正是齐白石一贯特点。他受赵之谦影响很大,赵之谦的汉印布局上便强化了朱白关系,叫做 “一聚一散”。齐白石印风刚健,用单刀更是大开大阖,由此印可见。
《倚天屠龙记》共四册,第一册印文“曾经沧海”,第二册印文“身行万里半天下”,第三册印文“肝肠如雪,意气如虹”,第四册印文“可是当年人面”。

“曾经沧海”,清,徐三庚 “曾经沧海难为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元稹悼念亡妻韦丛的佳句,这句诗原是化自《孟子》:“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眼界增长,历练增加,自然就再难以轻易被平凡事物所吸引,同时也说明人生需要达到一定的高度,方能通达。不过,“曾经沧海”四个字的背后,未尝没有一些惋叹,这就是常说的“成长的代价”。徐三庚,号金罍道人,他的篆书为一代大家,有吴带当风之韵。他的篆刻刀法老辣,笔意浓烈,很有特色,有人说他是用浙派的刀法刻皖派的章法。但有的时候过于纤巧,有些夸张,天趣不流。

“身行万里半天下”,清,翁大年 苏轼《龟山》诗:“我生飘荡去何求,再过龟山岁五周。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地隔中原劳北望,潮连沧海欲东游。元嘉旧事无人记,故垒摧颓今在不(否)?”此诗为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自请出京外任所做。身行万里却非所愿,事隔境迁焉知一生能得安定无波,鬓发初白,故垒摧颓,思及历史或意识到人生之无常。身行万里半天下,虽是不羁也有无奈。
翁大年的时代,流派已经不为时所取,兼蓄并收成为了印人的目标,这有些类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情况,集古印谱的整理和汇编渐成规模。翁大年取法很宽,他喜欢考证,而且都是冷的话题,比如《古兵符志》、《封泥考》、《旧馆坛碑考》。

“肝肠如雪,意气如虹”,清,林皋 肝肠如雪,意气如虹,壮哉。林皋是康熙年间人,生于福建,官任常熟而定居于虞山。精研篆籀,筑室虞山之麓,明窗净几藏书盈屋,集古铜印千余,拓为印谱。他继承了吴门工雅的印风,但不刻意摹古,而是运以意。刀法爽利,篆法纯雅,白文文字间照应,笔画间挪移配合,有无字处用功的意识。“挟其技游公卿间,所到车骑辐辏,门限为穿。” 南宋豪放派词人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里写:“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肝肠如雪当是十分磊落。意气,即志向与气概,意气如虹,可谓豪壮。

“可是当年人面”,清,鞠履厚 此句出自《牡丹亭》第四十八出“移灯就月端详遍,可是当年人面?”可是当年人面,其实也不必问,定然不似当年。
鞠履厚,是云间派印人,受林皋的虞山派影响很大。但云间派章法较林皋松散,印风芜杂,习气稍重。他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因为他既有佳品也不乏恶俗之作,属于艺术中徘徊的人生。他早年苦学而得疾,中年后退居乡里,“为人谦和端谨,持身俭素朴质无华,尚气节,重然诺。”他编辑了《印文考略》,是印学研究史上的功臣。值得一提的是,篆刻艺术的理论研究不仅十分详尽且传承有序,篆刻史两千多年来可以说是贯流而下。
《连城诀》只一册,印文为“吾草木众人也”。

“吾草木众人也”,齐白石 《红楼梦》里林黛玉曾说过一句话:“我哪里比得上人家又是什么金又是什么玉的,我不过是草木之人罢了。”草木之人,指常人,芸芸众生,“其生也柔弱,死也枯槁。” 齐白石为自己刻过“鲁班门下”、“木人”、“杏子坞老民”、“寻常百姓人家”、“湘上老农”、“白石草衣”,以平民化的艺术而自尊,肯定自我的价值。
《侠客行》共两册,上册印文为“二十余年成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回首旧游何在,柳烟花雾迷春”,是双面印。下册印文为“不贪为全,心无妄思”。

“二十余年成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回首旧游何在,柳烟花雾迷春”,清,赵之琛, 这是一枚双面印,分别出自宋朝陈与义的《临江仙》:"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 渔唱起三更。" 和曾觌的《朝中措》:"回首旧游何在,柳烟花雾迷春。.......二十四桥风月,寻思只有消魂。″其实这四句接在一起挺顺畅的,真是人生何处堪回首呀。
赵之琛也是杭州人,西泠后四家之一,一生勤于创作,存世的印作多于西泠他人,他的技艺已经炉火纯青,将浙派发挥至极。可惜晚年的创作有流弊,至此浙派已是强弩之末。

“不贪为全,心无妄思”,齐白石 这是两枚印。妄的本义是不真实,贪的本义是不知足。《论语》说"君子欲而不贪"。人皆因欲不可抑而生贪意,欲望泛滥的原因正是妄思。正如《增广贤文》中所说:"良田千倾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其它不过是攘攘红尘。无妄思则多安乐,知止则不辱。此印汉印风格明显。
《天龙八部》共五册,第一册印文“流风回雪”,第二册印文“虎啸风生,龙腾云萃”,第三册印文“如今是云散雪消花残月阙”,第四册印文“得自在禅”,第五册印文“灵丘骑马”。

“流风回雪”,明,苏宣 出自曹植《洛神赋》:“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回雪指雪回旋飞舞,比喻女子舞姿的轻盈。唐白居易《杨柳枝二十韵》中有:“身轻委迴雪,罗薄透凝脂。”流风回雪,很适合做招式的名字。
苏宣十分配 “流风回雪” 这方印,他本人的职业就是大侠。他父亲早逝,幼年遭受不公,遁迹江海间,仗义杀人,充满传奇色彩。后来跟从文彭学习篆刻,苦学博览,虽然书剑埋没,却成为一代大师,与文彭、何震鼎足称雄。“始于摹似,终于变化,世不相沿,人自为政。”是他的艺术追求。他的篆刻雄于风骨,淳朴恢弘,意法两胜。

“虎啸风生,龙腾云萃”,清,鞠履厚 “虎啸风生,龙腾云萃”,除了豪迈,也没什么可再来形容了。出自《北史·张定和传论》:“虎啸生风,龙腾云起,英贤奋发,亦各因时。”相似词句也曾被唐代杜光庭被用来写虬髯客,再豪气干云的人物,也难免被时运所左右啊。朱文宽边最早是古玺的一种形式,被后来的印人所选用,不是朱文印的主流,因边框与文字失和,后人已经很少作此类印了。此印章法较为平淡,小篆直接入印,但在伸缩交错间也有形式和空间上的呼应,产生了一种美感。
直接以小篆天然体态排列入印,属于明清印人的“流弊”,一些明代的朱文印,娇媚有余而厚朴不足,更确切说这是时代审美上的差异。而秦汉印则十分注重布局的整体性和平衡感。另一方面,明代篆刻在笔画转折和弧笔的柔美上,以及笔画交接处理而呈现的凝重感,都是值得倡导和学习的。

“如今是云散雪消花残月阙”,清,赵之谦 如果篆刻史上只有一个人被允许称为天才,那就一定是赵之谦。惊才绝艳的人物未必顺遂。他的妻女于一月之内相继辞世,故治此印,最萧瑟之处,正在于“如今”二字,正如纳兰“当时只道是寻常。”
无边的朱文印,最早出现是在明文彭的一方“七十二峰深处”。这种印面对于篆字结体和整体布局要求很高。赵之谦的旷世才情,为后人包括“不知有汉”的齐白石所倾倒,然而他始终以从政做官,青史留名为追求,艺术和学术这是“余事”。他四十四岁开始为官,几乎不再操刀刻印,画亦少作。他做过县令,鞠躬尽瘁,操劳病逝。面对一代巨匠的一生只能说“人各有志。” 他的成就有三,一是合徽派和浙派为一,创作没有固定的程式,却给后人众多启示。二是,力追秦汉,认为汉铜印妙处,不在斑驳而在浑厚,“静” 是他汉印的精华所在。三是,提出“印外求印”,关注印文的笔墨情趣,在刀石之外追求书法之美,以金石文字入印。

“得自在禅” ,清,黄易 “得自在禅” 是黄易白文印典型风格,布局凝重,笔画简净浑融。禅是一种思维,及至行为方式,得自在,是禅。自在,本是佛教语,谓进退无碍,心离烦恼。

“灵丘骑马”,汉代的烙马印 自战国以来,各代都有烙马用印,这类印形制巨大,印面布局舒展开阔,跌宕多姿,挪让变化极富神韵,笔画琶苍浑,体势恣肆,艺术价值很高。此印文字简朴,是汉人气息。“灵丘”之名始于战国,因赵武灵王葬于此而得名,现属山西大同。宋代时陷废,应属于辽国。“灵丘骑马”便让人联想到燕云十八骑的气概卓然。
《笑傲江湖》共四册,第一册印文“白衣大士门下”,第二册印文“檗下琴”,第三册印文“襟上杭州旧酒痕”,第四册印文“吾亦澹荡人”。

“白衣大士门下”,清,沈凤 白衣大士,为观世音菩萨化身之一,身穿菩提心所化之白衣,手执杨枝净瓶。
沈凤此人好游历,曾四至京师一抵酒泉,搜访古今名迹,捆载而归。他是袁枚和郑板桥的好友。他是很有学者气的人,他的印没有时风流弊,也不标新立异。但是于平正中见不平之气,不求新耳自新,绝非平庸之辈。

“檗下琴”,清,高凤翰 白居易《三年为刺史》诗:“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檗是黄柏木,树高数丈,树皮是清热药材,檗下琴,当是最清心普善。
丁敬创立浙派和邓石如重振徽派,是清中期,篆刻放弃明朝遗风而迈入繁荣的重要标志。其中最著名的人物就有这位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的画家高凤翰。他是法若真的学生,博学善画且豪于诗。印法秦汉,苍古朴茂,用刀重,气势开,布局却严谨周到。五十五岁,因病而废右手,改用左手治印,不求修饰,他说:“要当以直追本原,窥见太始为第一义而。”篆刻,实在与武侠有异曲同工之妙。

“襟上杭州旧酒痕”,清,赵懿 出自白居易《故衫》:“闇淡绯衫称老身,半披半曳出朱门,袖中吴郡新诗本,襟上杭州旧酒痕。”这是白居易回忆外放到苏杭做刺史的那三年所作。往事只能用来怀念。
赵懿,钱塘人,是印人赵之琛的堂叔。善刻,善八分隶,善仿金农的梅花。此人喜饮酒却不喜工作,据传是贫困而死。此印汉印之式,浙派之风。

“吾亦澹荡人”清,屠倬 屠倬算得上一位俊逸人士,能诗善刻,复能山水,师法董其昌和米芾,是文人画的格调。二十八岁中进士,后任知府,只是寿止四十几岁。其篆刻成就不低,却声名不显。屠倬多用切刀方折,这方印也是如此。
澹荡,本意是舒缓荡漾,如春风湖水,若用以形容人,应该就是安然闲适。本句出自李白的《古风》其十:“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人生交契求同调,相惜因是澹荡人。
《鹿鼎记》共五册,第一册印文“玉树临风”,第二册印文“读圣贤书,行忠义事”,第三册印文“当中和天,偕乐易友,吟自在诗,饮欢喜酒”,第四册印文“兴酣落笔摇五岳”,第五册印文“浮螺山人”。

“玉树临风”,清,周亮工 周亮工,崇祯十三年进士,后降清,官至户部左侍郎,曾在福州亲守城墙击御海寇。他是著名的学者,著《印人传》,辑《赖古堂印谱》。《印人传》为明代文彭至清初著名篆刻家共五十九人撰写事略,也阐述了一些印学见解以及印坛流派嬗变,风气习尚等,是篆刻史上重要的著作。周亮工的评判能力很高,但是个人作品算不得一流,这方印在章法上刻意之态过重。
玉树临风,形容人风度潇洒,秀美多姿。出自杜甫《饮中八仙歌》,比喻崔宗之:“皎如玉树临风前。”

“读圣贤书,行忠义事”,清,林皋
读圣贤书所为何事?《宋史》记载,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后,宁死不屈,在衣带上发现他曾写下这几句:“读圣贤书所为何事?而今庶几无愧!” 读圣贤书,却不行忠义之事,与不读何异?

“当中和天,偕乐易友,吟自在诗,饮欢喜酒”,清,沈凤 出自《邵康节先生自署无名公传》:“心无妄思,足无妄走,人无妄交,物无妄受。炎炎论之,甘处其陋。绰绰言之,无出其右。羲轩之书,未尝去手。尧舜之言,未尝离口。当中和天,同乐易友。吟自在诗,饮欢喜酒。百年升平,不为不偶。七十康强,不为不寿。”

“兴酣落笔摇五岳”,清,许容
出自李白的《江上吟》“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摇笔赋诗时既有淋漓的自负,也有一些纵情的消极。
许容,少时随邵潜游,善绘山水。篆法工稳,章法疏朗, 在清初印坛别树一帜。著有《印略》、《印鉴》、《说篆》、《谷园印谱》等。

“浮螺山人”,清,高凤翰 元末陈谟有一首诗:“钓艇浮螺子,依依夕照前。鸟飞黄叶落,山断碧云连。野暝芦花白,天清桂魄圆。纷纷樵与牧,长啸入苍烟。” 浮螺多用来是形容湖上翠峰,浮螺山人即钓翁。烟波水上,独钓夕阳,人生当守得进退。
此印是高凤翰的代表作。他的隶书大多脱胎自衡方、鲁峻、郑固等碑,所以无论朱文和白文印,均具汉碑浑厚阔大风格。
金庸出身浙江海宁查氏,其凭借“一门四进士,叔侄两翰林”奠定江南簪缨世家底蕴之时,恰西泠印风兴起。早年在家乡求学的金庸也深识金石之风。我妄作一个猜测,金庸武侠中所描写的很多武功甚至招式,受到过篆刻艺术理论的影响。
围观有趣的艺术小史,参加酣玩的雅集,我们在这里:
yanshantang@vip.126.com
电话135207142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