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消费观是怎样的?
查看话题 >2018年消费盘点
也许是因为临近双十一,关于“消费”的话题又引起巨大关注,我之前写的带脑消费:那些为交智商税而购入的网红产品最近被频翻来拔草,大概大家是希望借此浇灭购物欲?那篇日记其实更算是我对自己非理性购物的挽总和警示。这两年各种博主种草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我也曾受他们蛊惑而买入不少不需要或不适合的产品。今年截至目前我对自己的消费行为相当满意,对我的消费习惯也有了深刻认识,不再盲目。消费习惯大概能就此成形了,往后在这方面尽量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年初整理袜子发现我有几十双,而我用东西不费,一双袜子老是穿不破。于是立了flag“2018年不买袜子”,至今没买过。只在夏天扔了几双质量不佳穿一次就划丝破洞类似“10块3双”的丝薄船袜。今年上旬决定不买服饰鞋包,因为我有一柜子衣服够穿,而不久毕业可能会更换着装风格。4月因为每天背的书包太重决定换个,精挑细选之后还是向烂大街的北极狐妥协:包身够轻而且大小容量合适,之后把我的jansport经典小黑淘汰给我妹。7月去打折村买了一双添柏岚低帮(童款),因为德国的冬天多雨多雪而我准备把穿了小两年下雨天专用的stan smith淘汰了,朋友推荐添柏岚说不渗水适合踩雪,于是就买了。7月底为意大利旅行买了一件吊带一条短裤,在佛罗伦萨陪朋友逛打折村买了个MK小型手提包和一个钱包,同时准备把大小相近的kipling挎包淘汰给我妹。10月我妹去他们那边的打折村给我买了双耐克air force低帮,也是刮风下雨都可以踩。
所以今年至今我购入的服饰就这些,基本是买一扔一(或淘汰给我妹...),期间也好几次往宿舍附近的捐衣箱里捐了几件不想穿、不常穿、一年没穿过的衣物。“物尽其用”是近两年我总结出来使用产品的原则:不囤产品,珍惜但频繁地使用直到它们寿终正寝(...)。但我也不喜欢太旧或太破的物品,在适当的时候扔掉或换掉比较适合我。MK这类所谓的“轻奢”以后不会再买了,过去两年我去过两次打折村,每次都带回了一个MK,而使用的时候少之又少。第一次买可能是出于对“轻奢”的幻想,实际上它既不能回应我对“大牌”的向往(如果我有过这种向往),质量也不算对得起价格。第二次买是因为想买个小包而不打算掏更多的钱买大牌。两千欧买包咬咬牙还是能负担,可是买一只包然后呢?而目前我压根没想过买大牌——现在不是时候,不符合我的收入、身份、习惯、风格。两年前我好朋友在荷兰逛打折村一口气买了肉眼看得见的两件Sandro外套两双Ferragamo一个大furla花了几千欧然后还跑去旅行,接下来的暑假因为购物超支而节衣缩食...这种事永远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化妆品消费从两年前跟风瞎买到今年出坑,陆续淘汰了很多产品。5月前后买了支dior变色唇膏,那几天学业压力大想花钱所以买来体验和泄欲;7月在意大利丝芙兰买了一支唇釉25号色;9月买了一块便宜的高光(l.o.v这个牌子)然后把之前练手的平价高光淘汰了;10月买了一块BareMinerals定妆粉,因为我的第一块竟然铁皮了,虽然之前的也是平价产品,没发现毛病所以打算用完。化妆品消费在我这不存在升降级,因为消耗不大而大牌产品除了极个别,大都有价格上限,所以化妆品尤其是底妆和口红用完以后都会倾向专业大牌,不会跟风胡乱尝试。不过感觉我的进度可能十年后才能用完......
资本社会大趋势是越贵的东西越好,但“要买能力范围内最好的产品”这种观点实在值得质疑,“能力范围”、“最好”都是很难界定的概念,而网上大多数博主、营销号对这句话的解释就是“买贵牌”。而我也曾绕过弯路,发现符合我自身实际情况的消费观还是“性价比优先”,从此不再轻易接受种草。另一方面,该花的钱大手一挥不心软:学习、旅行,健康,电动牙刷、洁面仪、咖啡机和咖啡,每周买一束花,用于维系亲友关系的支出,以及少数“花钱买开心”。今年开销集中在护肤品、旅行和饮食方面;厨艺经过前两年的积累在今年产生质变,掌握厨房基本功后逐渐爱上下厨,日常尽量不外食。在家吃饭很开心,做得好吃更开心。
今年“断舍离”和“极简”的概念十分受欢迎,于我却并不是一定要在生活中达到minimalism的程度,《我的家中空无一物》那部代表性的日剧在我看来像是一种偏执,把居所打造成家徒四壁的模样也不符合我的审美。 “断舍离”是不囤货,“极简”则是不芜杂,身边不是没有东西,而是拥有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东西。通过断舍离或极简,我的目的是使欲望降低而精力集中,让自己不对任何物品产生依赖——自由且强大,踏实且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