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用“最美正能量”
近几年,凭借着便捷快速的互联网传播途径,隐藏在生活各个角落里的“最美”人物、事件被悉数发现挖掘传播,汇聚成一股股“正能量”按摩着人们紧绷的神经,或给予慰藉,或带来感动,它引导人们崇德向善,给社会注入温情和关怀。“最美”式的正能量所带来的积极效益我们不可否定。
但常言道:过犹不及,物极必反。“最美”正在被滥用、被用烂,而它所演绎出的伪正能量亦在毒害国民的神经,不知不觉。
“最美”泛滥,何以见得?何以有害?最常见的便是莫名其妙的的‘“最美”式抒情体,它往往来源于陌生和不了解,或者更大程度上,是习惯性的自我感动和自我陶醉,是矫情。比如,医生累瘫在杂物间补眠,医生好美;医生单膝跪地为病人做检查,医生真美;医生狼吞虎咽吃工作餐,医生最美……许多人仅仅凭借一张照片,标题党的只言片语,就开始沉醉在“自我感动”里无法自拔,将医生的一举一动盲目地放大并极力地煽情,而将当事人的解释和无奈稀释在“高尚伟大”“低调谦虚”等正能量词派里,强行将他人架上道德高地还自以为得体,这幅嘴脸尤其令人生厌。但“最美抒情体”的流行不止于给当事人带来的没必要的困扰,同时也让围观群众易失去客观理性的判断。一个空姐曾经因为给一个被摩托车撞飞的小伙做心肺复苏而被誉为“最美空姐”,这无可厚非。但事后有专家指出,人在如此极端情况下不适宜做这类刺激性的营救措施,会给伤者带来更大的生命威胁。但此番言论,不是被网友忽略就是引起讨伐,声称这是在责怪他人做好事,破坏最美正能量的传播。为了自身无厘头的抒情与感动,选择对背后的不合理情况视而不见,这样的“正能量”真的有实际意义吗?柴静曾说:“真相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之中。”而现在,最美抒情体的泛滥,让真实流失于赞美陶醉之中,真是殊途同归,令人惊喜。
或许是职业的陌生,或者是常识的匮乏,“最美抒情体”所带来的自我感动不仅易变成自我尴尬,而且其不假思索的感动与赞美亦阻碍了人们对这类事物跟深层次的探究。就像我们仅仅习惯性感动于医生累瘫补眠是多么舍己为人、高尚伟大,却不会去思考究竟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是轮班制度不合理吗?还是相关人手的紧缺导致医生这个行业普遍压力大?其他行业会这样吗?怎么解决?我们不会去思考。就像有人感动于旅游风景区清洁工人冒着烈日捡峭壁上游客遗留下的垃圾,这是多么的负责尽责,却不会思考怎样去加强游客的规则意识、文明意识,以减少环卫工人们对这种本可以避免的事情买单。我们不会去思考。许多表面被诉诸了诸多道德光环的背后,常常存在着不合理的因素,我们没有看到。正因为现实制度的不完善或某些观念的不正确,他们所谓的“最美”行为其实带有“苦情”色彩。我们若习惯于去赞美“苦情”,而不去思考“苦情”所产生的根源,那他们继续“苦情”,我们继续感动赞美,我不觉得这对社会的进步有多大意义。这样的正能量真的“正”吗?真的“美”吗?真的越多越好吗?
有人或许会质疑,一昧地思考解决办法会有多大作用?是的,我们的思考或许不会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不会马上解决各种不合理的现象,但起码不再流于矫揉造作的抒情赞叹、道德光环加冕而涕泪交加或自鸣得意。不必落入鲁迅先生口中的“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的“日渐堕落却觉得见其光荣”的困境太过难堪。或许仅此而已。
莫名其妙的抒情应当适可而止,“最美正能量”应当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