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爱而恨,从未放下——《告白》后看到的一些
连着五个晚上的凌晨终于看完了中岛哲也大师导的电影《告白》。网友的眼睛是雪亮的,豆瓣评分8.7一点也不为过,不论是演员演技,还是整体电影色调,背景配乐都很高逼格,更重要的是情节,看完这部片子我才发现悬疑片的另一种新高度,剧情在安静的叙述中又充满跌宕起伏的情节,吊打一众悬疑片。
中岛哲也大师的作品一反常态推理电影的套路,开片就已经把整个事件叙述完毕,死者,凶手,而更多不为人知的细节都在后面人物独白与事件的进一步揭露中展开。剧情很极端化,三年级的班级里,映入眼帘的字是艾滋病,少年法,犯罪,消灭所有人···········等字眼。
一层一层拨开浓雾,看似无关却相互缠绕的情节,其实前后都有关联。拍摄手法也很独特,主要全是人物,几乎很少看到景,因为他把大手笔都放在了电影情节的流畅性上了,能够将人物回忆与独白做到如此完美衔接,也难怪会在2010年《电影旬报》上得十大电影第二名。
究竟是缺了多少爱,才会变成魔鬼
修哉这个角色,从小缺爱,成长阴影,以及母亲年少的离开,心里已经与同龄孩子大相径庭。他不惜利用杀人来引起妈妈的注意,同时也可以看出来母亲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每当提到妈妈这两个字眼,修哉就变得敏感脆弱,同时又变得不可控制,以至于无情的杀掉了唯一一个懂他的人。他超乎常人的犯罪之后的平静,让人难以置信这还是否是有人性之人。长期积累的压抑,阴沉,痛苦,最后都在前往见妈妈的路上统统爆发,其实,他内心深处,还是个孩子。
你让我拿什么去放下,那可是我的至亲啊
影片中有个情节是美月与悠口老师谈话之后,悠口一个人漫无目的的走在马路上,也许,他在某个瞬间想要过放下,不去复仇,因为她当时在牛奶里面没有注射艾滋病血液,若她一心想要除掉那两个孩子,总会想方设法拿到血液。她瘫坐在地上,一想到女儿的死就瞬间崩溃。摄像并没有从正面给他镜头,而是通过歇斯底里的哭声来反映其心中痛苦的挣扎。于是复仇计划重启,监视跟踪修哉。
修哉让她失去最爱的女儿,她便让修哉永失最敬重的母亲。
啪,珍贵的东西,消失的声音。
而对于直树,她采取精神折磨,利用新来的老师在直树家里看似关心实则心里折磨的一种比直接杀人更可怕的间接杀人方式。修哉并不是冷漠,他也有温度,是长期缺爱造成这种畸形想要报复的心态。爱,依然是世界上最基础的人类情感,同时也是最主要的精神安慰。
看似风平浪静的个人独白,却是悠口策划的一场恐怖的复仇行动,借用煽动力量,借助内心负罪感,利用恐惧,纵然是一个成人vs小孩的bettle,正常套路应该都以为这位伟大的老师会放下心中积怨,但是这也就是电影的出彩地方所在了。
拥有什么并不难,失去也不会太难,但是要做到放下,却是万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