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探案故事
字体设计师实在是一群默默奉献不留姓名的活雷锋,不管字体设计得有多好,作为字体设计师都难以期待自己的名字能够被一般的读者所了解。 20世纪伟大的出版商Alfred A. Knopf喜欢在自己出版的书的末尾加上一个“A Note on the Type in Which This Book is Set”(见图1)详细地介绍所用字体的设计和设计师的生平。但是实在很少有出版商会遵遁这样的习惯(David R. Godine是另一个例外),一般读者即使想知道也没办法容易地确定手上的书的字体究竟是谁设计的。甚至按照Beatrice Warde的“透明高脚杯”理论,最好的字体其实就是应该是完全融入书本中不让读者注意到它的存在的,因此在书中介绍所用的字体也许本身就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行为。虽然如此,现代的字体设计师依然可以享受到信息社会带来的某种优势:任何人只要想知道,总可以查出一款字体的设计师究竟是谁。但那些古代的字体设计师(刻字匠)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甚至连名字都面临着失落的危险。由于古代记录的缺失,有时还会发生一些字体设计师名字被失落然后他们的作品被归功到其他的人身上的事情。

一个最广为人知的例子是法国人Jean Jannon。要知道现代大部分的Garamond其实都是基于Jean Jannon的字体的复刻,但却被冠以Garamond之名。Jean Jannon在Claude Garamond死后大概六十年后才制作了他的字体,并且很明显地借鉴了Garamond的设计,但Jannon的设计仍然是具有自身的独特风格的。Jannon本身既是刻字匠又是铸字商,不幸的是他身为新教徒的身份使其不受天主教法国的欢迎,其刻字和铸字设备甚至被当局没收。直到近两百年后的1825年,人们才在法国国家印刷部门的地窖中重新发现了他的字冲和字模。然后这些字体开始被重新使用,人们发行了这些字体的样张,还用它们排印了一些非常优秀的书,然而此时Jannon的名字却早已被遗忘,人们把这些字体称为Caractères de l'Université(Characters of the University,这个名字的起源仍然不清楚)并认为是Claude Garamond的作品。正是由于使用Caractères de l'Université排印的那些优秀书籍的影响才引起人们对16世纪法国字体的重新关注。ATF、蒙纳和莱诺都对Caractères de l'Université进行了直接或间接的复刻,并命名为Garamond。然而在20世纪二十年代,Beatrice Warde(Warde曾是字体历史学家Henry Lewis Bullen的助手,正是Bullen建议ATF对Garamond进行复刻)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发现了一本1621年Jannon字体的样张,封面印着他的大名(见图2),而里面的字体正是一直被当作是Claude Garamond的从法国国家印刷部门的地窖里找到的那款字体。Warde的研究成果在1927年发表后轰动了当时的字体界,也使得Jannon的伟大名字终于不至于被埋没。现代实为Jannon的字体但却被称为Garamond的优秀复刻包括:ATF Garamond、Lanston Garamond、Monotype Garamond和Simoncini Garamond。而真正基于Claude Garamond的设计的较优秀的字体则有Stempel Garamond、Granjon和Adobe Garamond。


另一个例子是匈牙利人Nicolas Kis(Miklós Tótfalusi Kis)。Kis的故事要更复杂一些。Kis生于1650年,他先是在特西瓦尼亚阿尤德市大学成为了一名希腊与拉丁语学者,然后在30岁时遵遁特西瓦尼亚的学术传统准备通过四处游历积累经验。考虑到当时匈牙利对印刷和字体技术的迫切需求,Kis选择了前往当时欧洲的铸字中心荷兰跟随Dirk Voskens学习字体设计和制作的技术。Kis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了一名经验丰富的刻字匠,甚至获得国际声誉。当时的托斯卡纳大公称他为欧洲最好的刻字师,并邀请他前往大公宫廷主持建立铸字坊。但Kis一心要将自己的技艺奉献给家乡的印刷事业,因而拒绝了大公的邀请。大概在1689年他从荷兰返回匈牙利时途径莱比锡,很可能正是在这时他留下了一套字模。这套字模成为莱比锡的Ehrhardt铸字厂在1720年左右发布的一份字体样张的来源。Kis的字模后来被Drugulin铸字厂获得。1903年,工艺美术运动在美国的代表人物Daniel Berkeley Updike在莱比锡买到了这套字体的活字。1922年,Updike在他的名著Printing Types的第一版中提到这款字体时只是称之为一款荷兰字体。1928年,他使用这款字体排印了他的独立出版社Merrymount Press最精美的一部书: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但到了1937年Printing Types再版时,Updike开始明确地把该字体归到在莱比锡工作的荷兰印刷商和铸字商Anton Janson头上。根据Stanley Morison的研究,将Kis的字体草率地张冠李戴到Janson头上的始作俑者是1919年从Drugulin铸字厂购得Kis字模的Stempel铸字公司。1937年蒙纳和莱诺都复刻了Kis的字体,并分别命名为Ehrhardt和Janson,都延续了Janson字体是Anton Janson的作品的错误,并加剧了这一错误的传播。Stanley Morison在30年代开始好奇名为Janson的字体的确切起源,他追溯Kis字模的历史认为无法建立其和Anton Janson的确切关联。而且他在仔细比较了真正属于Anton Janson的字体和名为Janson的字体后认为前者在设计上根本无法与后者相提并论,后者的制作者必然是一位可以和Garamond或Granjon比肩的人物,但Anton Janson显然还达不到这一高度。因此他建议将Janson字体改称为Dutch Old Face一类含糊但正确的名字。这一建议并未获得太多支持,甚至直到战后Stempel公司仍公开说Janson字体是在Anton Janson的铸字厂中制作的。在关于起源问题的混乱中Janson因其出色的设计仍然越来越受欢迎,成为仅排在Baskerville和Caslon之后最受欢迎的书籍正文排版字体。Kis是Janson字体的真正设计者最终要等到1954年才由著名字体历史学家Harry Carter(他同时还是当代字体设计大师Matthew Carter的父亲)和George Buday揭露。Carter在一张布达佩斯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字体样张的照片上(见图4),发现样张里的字体正是先在莱比锡Drugulin铸字厂,后来到了Stempel公司手中的那款被称为Janson的字体。Carter与匈牙利裔的Buday合作(Carter钻研字体,而Buday则提供匈牙利语文献上的协助))最终证实了一直被称为Janson的那款字体其实是匈牙利人Nicolas Kis的作品。1954年,他们将研究结果发表在了Linotype Matrix上,这才最终了结了这桩字体公案。Kis的名字最终得以重新彰显。然而Kis本人的经历仍然是不幸的,1689年,他怀抱一腔热血返回特西瓦尼亚后正赶上了匈牙利的一系列宗教与政治动乱,再加上一些私人的仇怨,Kis的雄心壮志不断受挫,最终沮丧和愤懑摧毁了他。他在1702年死去,他的在特西瓦尼亚排印出完美的圣经的志愿从未达成。


古代关于字体设计记录的欠缺达到这样一种程度,以至于将一款数百年前的字体和它的创造者正确地关联起来成了字体排印历史(typographic history)研究的一项基本工作。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可能在于在大部分情况下字体的所有权是掌握在卖字体和使用字体的人而不是设计它的人手里。活字和字模可以到处流转,却并不携带版权信息,最初的设计者的信息因而就在字模的不断转手中遗失了,为后人留下一堆难解之谜。然而幸运的是就算设计者的信息是混乱和模糊不清的,字体本身并不会说谎,设计本身可以为自己说话。像Jannon和Kis这样的古代大师在逆境中不懈追求字体排印的至臻至善,即使自身名声不传,仍以其优秀的作品影响了后世无数的设计师和读者。即使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他们的设计仍然在事实上以某种我们无法意识到的方式改善了我们的生活。
拓展阅读:
1. Warde发表在The Fleuron上的文章的扫描版:The 'Garamond' Types by Paul Beaujon,注意Paul Beaujon是Warde的男性笔名。
2. 关于Kis生平的更多细节可以参看Buday1974年在The Library发表的文章:Some More Notes on Nicholas Kis of the ‘Janson’ Types,需付费阅读。
————
本文主要参考了以下资料:
The Definitive Dwiggins No. 36 Knopf Colophons
Alexander Lawson:Anatomy of a Typeface
Blog by Jon Coltz:A long passionate Kis for you
(本文是两年前在知乎写的旧文https://zhuanlan.zhihu.com/p/23692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