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围城
心中的围城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一艘邮轮正从法国向中国驶来,船上有一批中国留学生,都是刚从欧洲“学成”回国,这其中包括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方鸿渐远飘欧美国家留学,但是却学无所成,为了回国后不丢面子,只好买了张假文凭来掩盖自己,结果也因此陷入了一层层关于恋爱、婚姻和工作等方面的围城中。方鸿渐在“城”外的时候,拼命地想进去,但是一旦进去后,不久就想出去,殊不知却又进入到了另一座围城中。
记得第一次读《围城》是五年前上大学期间,以后的日子总记得书中关于爱情婚姻的描写,书中有很多描写爱情的句子让人非常无奈又记忆深刻,比如“女子无貌便是德,所以漂亮女人总比不上丑女人那样有思想”“女人全是傻的,恰好是男人所希望的那样傻,不多不少”“结婚无需太伟大的爱情,彼此不讨厌已经够结婚资本了”等等,这些古板又丑陋的思想束缚着女人同时又膨胀着男人,现在看来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托词罢了,最讽刺的是当时这些落后的思想现在依然被形形色色的男女当成逃避现实的理由。所以我先简单的从女性视角的爱情方面谈对方鸿渐的看法:
方鸿渐和鲍小姐,苏小姐,唐晓芙几位女性之间的暧昧,让人觉得他在爱情方面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对女生的态度不拒绝,不接受,容易引起女性的猜忌。当他遇到自己喜欢的唐小姐却始终拿不出胆量,被唐小姐拒绝了一次后,就一蹶不振。直到最后他虽然娶了温柔的孙小姐,但心里却装不下她,不知不觉走进了围城,却想要逃离。
回想起方鸿渐追求唐的那段时间,可不像婚后这么迷茫,那次对唐小姐的追求是他唯一的一次有了明确的目标,青春而富有朝气,他出色的口才也在那时被我们所认识。对待爱情,我很欣赏唐晓芙能主动争取,不愿受人摆布的精神。她是爱方鸿渐的,但是无奈方鸿渐距离她的理想爱情又太远。最终他们在雨夜分手,方鸿渐像一个丢失了心爱玩具的孩子那样,无言以对,泪流满面。我一直在想如果方鸿渐没有编出假文凭的谎言,唐小姐没有拒绝他,会不会一切都不一样呢?
生活里有太多事与愿违的事情发生,我们也总会给自己设定心中的围城,当想进却进不去的时候,人生就很容易失去方向,一错再错。所以这次方鸿渐的失恋代入感很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自己。最后我们才发现最难懂的其实不是方鸿渐,是女人心啊。
方鸿渐这样的主人公,一开始我们都会都觉得特不靠谱。在书中的第40页,方鸿渐从张家离开后,张家人对于方鸿渐的评价:不喜欢欧洲留学生,因为落伍。张太太说:打几圈麻将就看出来方鸿渐气量小,把钱看得重。张小姐说:吃相不好看。
这些都是方鸿渐的缺点,钱钟书为什么写这样一个人来作为主人公呢?钱钟书可能把自己讨厌的所有要素都集中在了方鸿渐身上。但是后来慢慢地注意生活时,越来越多的人就会发现“这方鸿渐写的不就是我么?”
围城这本书里竟然道出了我们每个人心里的一个小秘密。果然,钱钟书一本书写尽了人性:我们的生活就是在不断的追求,但追求成功后,又会有不满足和厌烦感,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就是希望与失望的不断循环,伴随着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我们的生活。
方鸿渐的一生是悲哀且平庸的,他觉得平凡,忙碌,重复的生活很平淡,但这就是现实中的生活。我们可能幻想过一段轰轰烈烈的人生经历,但是回过头来才发现,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是柴米油盐和身边的你我他组成的。
围城里那些零碎的事情,作者钱钟书却把他们串联的很流畅,让人丝毫感觉不到突兀。民国知识分子们之间的故事被他处理的也很现实,很有讽刺性,一针见血地揭露出了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留学知识分子对生活无所追求,被当时社会风气逐渐消磨菱角,最终被世人所遗忘的形象。留过学的他们虽然受到了西方先进文化的熏陶,但是他们缺乏对生活的追求,缺乏与当时社会抗争的勇气,陷入了精神的苦苦潭水中,无法自救。作者通过对方鸿渐这个没落知识分子的人生经历的描述,写出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堕落,反映了上层知识分子缺乏勇气的可悲、可气,虽然接受了先进的思想,却没有办法在当时被列强侵略的中国干出一番大事出来。
读完钱钟书的《围城》后,我联想到了当今的中国留学的知识分子。当中国大批大批地向国外输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时,这些人才常常沉浸在发达国家的怀抱中,在国外过着优越的生活,似乎已经忘记了他们共同的母亲,而能学成归来,为祖国献出自己的力量的人少之又少。他们想过着更好的生活,这并没有错,但是,现在的中国急切地需要他们的力量,中国的强大急需他们来建设。真心希望那些学到本领的留学生回归祖国报效祖国,走进一个需要他们的“围城”!
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生活其实就是个巨大的围城,奔波的人期盼着稳定,稳定的人渴望奔波,可是无论现在的你在期盼着什么,希望都不要和书中的他们一样,迷失在自我狭隘的“围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