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力量
一、普及音乐的榜样
有一天,我看了纪录片《90后指挥家曹鹏》。
曹鹏已满九十岁,他是一位交响乐指挥家。他坚守了近六十年的梦想,那就是要让殿堂上的交响乐和每个普通人都能发生关系。在他的指挥棒下,很多人的命运真的发生了改变。
他主持的音乐普及音乐会,每奏一段音乐,就停下来,对观众解释这一段表达的意义,用的什么音乐手法,并且做到幽默活泼浅显。
在曹鹏的感召之下,一群热爱音乐的年轻人聚集在他的“魔棒”下。2005年,他们成立上海城市交响乐团,这是一支纯公益、零报酬的民间交响乐团。如今,这支乐团已经走过了十来个年头。
该交响乐团成员都是上班族。乐队每周三排练,由于都有工作,因此多数时候人不一定能来齐。有的加完班来,排练完再回去加班。有的从苏州赶到上海来。有坐汽车来的,有坐地铁来的,有坐火车来的,还有外国人。有个日本人,来的时候排练已结束。深夜,他自己再赶回家去。很多人,克服了很大的困难,坚持着音乐梦想。
同时走进曹鹏交响乐世界的,还有一群特殊的孩子。
周舒亦两岁时被确诊患有自闭症,绝望之际,他遇到了曹鹏和他的女儿曹小夏,也因此与曹鹏父女专门为自闭症儿童创办的天使知音沙龙结缘。在这里,周舒亦和更多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们找到了和这个世界交流的另一种方式——音乐。周舒亦在曹家父女的帮助下,通过艰难的过程,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进入了由健全儿童组成的少儿乐团。曹家父女的努力没有白费,周舒亦恢复的不错。
于此同时,我发现,现在中小学音乐老师多数都在混日子。多数音乐老师不过是一句一句地教会孩子们唱会几首歌,仅止于此。至于乐理知识、视唱练习、听音练习、音乐史、音乐常识和音乐家的故事等等,肯教授这些的音乐老师太少太少。
或者学校的音乐教育只挑几个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小范围内进行,并非全校普及。或者部分家长带孩子上钢琴课、声乐班。音乐的全民普及远远没有达到,此现象农村比城市更加厉害。
我周围有很多朋友,嗓子很亮或很浑厚,是唱歌的好材料。但他们空有副好嗓子,也空有学习音乐的热情,被耽误了,唱歌跑调也不识谱,在公众场合不敢放歌。他们敢做和能做的只有听歌、听音乐。
我曾在网上发起过讨论——为什么现阶段我国不普及音乐教育?并说很多中小学音乐老师都在混日子。马上有自称就在混日子的音乐老师参与讨论,让我了解到她们确有苦衷,不是她们不愿意好好教,是现实磨得他们不得不混日子。
这些音乐老师认为:中国的音乐普及教育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国家没把音乐纳入主课,不考核不考试。连开卷考试都没有。
二是学校不重视。音乐不过是学校荣誉的点缀和装饰,并不重视音乐教育的全面普及。
三是社会对音乐的误解。一般的家长认为一个孩子如果热爱音乐是不务正业。即使家长培养孩子音乐,也仅仅止步于唱唱跳跳,对于音乐理论、音乐史,他们不重视。这种急功近利的态度使许多孩子失去了学习音乐的机会。
四是学生不尊重音乐。音乐课就是自习课。
五是音乐师资不高。目前在我国学习音乐要求的文化课的门槛很低。很多人是想以一个低分考上大学为目的而学习音乐。成绩好的不忍心浪费分数去学音乐,成绩差的没什么天赋还要硬往里钻,坏了音乐的名声。
这样的人毕业分配到中小学当音乐老师自然教不出什么真东西来。而且由于学习音乐投资巨大,很少有毕业生愿意到边远山区农村的学校教书。所以山区农村的音乐课更加空缺。
是的,确实中小学音乐教师有难处,但是看看曹鹏,现在你们可以鼓足干劲儿了!因为有曹鹏这样的好榜样!现在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我们需要曹鹏这样的音乐人!有人说曹鹏是一根定海神针,我倒觉得这反而体现了他的孤独。希望中国千千万万的音乐老师都能像曹鹏一样,让普及音乐的人不再孤独!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有英国记者采访丘吉尔——对于英国战后有何期望?丘吉尔答道:我们这一代人由于战争的缘故被迫参加反法西斯的战争、保卫家园,但是我希望下一代的英国人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出现更多的企业家、和成功的商人,让英国更强大富有,下下一代能够出现更多的文学家、艺术家,让莎士比亚的荣耀重返英国!
艺术是人类在这个世界留下的唯一东西,但这是上层建筑,建立在稳定的生活和富足的经济水平之上。
我期待,国家有一天能重视音乐普及教育。我相信,很多社会问题,很多农村问题,如果派一批优秀的音乐老师去开音乐课,这些问题都能得到缓解或解决!因为我相信音乐的力量!
“音乐诞生于文字的尽头。”
“音乐有时比语言更有力量。”
“音乐有多美好,我很难说清。就像泡完澡,躺进温暖的被窝,手里握着一杯热牛奶,这样幸福的感觉。”
“在生活中碰到相当痛苦的经历,没办法排解。但当音乐响起,痛苦瞬间没有了。我感到那痛苦太渺小了。”
这是热爱音乐的人们对音乐的体会。
当然,音乐也许没有神奇到极点,但是,我相信,它确实能部分地改良社会。
二、音乐外行的观点
有一部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说的是一个专门教育问题少年的学校,来了一位音乐老师。他开合唱团,教孩子们音乐,原本顽劣不堪,打架斗殴的孩子们变得比以前守纪律了,打架斗殴的事件越来越少,还出了一位音乐家。
我国安徽池州有一个小山村,留守儿童居多,有些孩子长期情绪压抑,有的会对着天空大吼大叫。仁一佛教师父和自称陈团长的人,免费教授孩子们音乐课、开合唱团。很多孩子心理上的问题渐渐被解决。经过三年的努力,已有50名孩子来此学习。很多孩子都是翻山越岭前来。
我曾在网上发起过“为什么我国现阶段不重视普及音乐教育”的问题,引起热议。反对音乐普及的人很多,理由是说音乐没用,不能吃不能喝。
可是看看上面的例子,音乐还是很有用的嘛!
需要吃喝的不仅是肉体,还有精神。打个比方——画龙点睛。放牛班的春天里的孩子应该是不愁吃喝吧?可是却打架斗殴,成为问题少年。这就好比是画了一条龙,却没有点睛之笔。音乐老师来用音乐为问题少年们点睛,画上了美丽的音乐眼睛,他们被收服了。而安徽池州的留守儿童,还没解决温饱问题,就渴望着音乐。这表明精神食粮是多么重要!
这就是音乐的力量,音乐很好吃!
现在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确实,乐坏的同时就会礼崩。现在轻视音乐教育的现象较多,(著名音乐家)滕矢初认为,我国近年来出现很多类似大米里加石蜡、火腿里加敌敌畏、往咸鸭蛋、辣椒酱里加苏丹红……等等这些事情。做这些事情的人很可能没经受过音乐的陶冶。我很同意。
也有人不同意音乐的陶冶作用,举出纳粹一边放音乐一边杀犹太人、还有某某的例子。对于这种现象,有人认为: 这是知识和素养的区别。纳粹头子很多会弹钢琴、有哲学博士学位。有人认为,他们所拥有的是人文知识,不是人文素养。知识是外化的知道;必须让知识内化,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人文素养是在涉猎了文、史、哲之後,进而对人的关怀。脱离了对人的关怀的人,只能说有人文知识,不能说有人文素养。
我是个音乐外行,充其量不过是个音乐爱好者。我知道我做的这个专辑在音乐内行看来,漏洞百出,错误很多。但是我还是愿意作为一个外行者来为音乐普及出一份力。
三、音乐或许是药方
对于音乐有一定改良社会的能力,美学家朱光潜在民国时期,曾说过类似的话:
我坚信现在(即民国时期)社会会如此,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要洗刷人心,并非说教能达到,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温饱、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祈愿要求。要净化人心,先要美化人生。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现世只是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在利害关系方面,人最不容易调协,于是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欺诈、凌虐、抢夺种种罪孽都种根于此。
美感的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实用世界搬家到理想世界里去。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即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我以为无论是做何等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朱先生认为,人心太坏的原因之一是缺乏美感修养,而美感修养主要来源于音乐美术等艺术修养。音乐是其中之一。
~1����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