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震撼
作为一个爱好平凡甚至略带庸俗的普通老百姓,说实话,我对各类在博物馆展览的艺术作品并没有多少的热爱,和场馆里冰冷的空调温度一样,那些各式展品们总带着种高贵的隔阂感,精致华美却也不近人情,众人热热闹闹地围拢去观看一眼议论几句,公式化地感慨一番,纷纷离开之后开始讨论中饭去哪儿吃的问题,至于刚才的展览、艺术品,早就抛之脑后了。
这次的英国画展,我也带着如往常一般的轻松心态前往观看,甚至并没有携带拍摄设备。慢慢地一幅一幅地观看作品,竟然有种忍不住想要记录下来的冲动,于是拿出手机对准一张油画拍摄。在手机中查看图片,我当即被吓了一跳,灰蒙蒙的色彩,死气沉沉的画面,仿佛是一张模糊的脸在无声地抗议,抗议被如此地亵渎。这样剧烈的差异对比,我好像瞬间就明白了什么。
于是第二次前往,刻意没有带相机。有些东西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有些东西只有用心用脑才能带走。文学家用文字记录,科学家用实验证明,而画家却是用手中的画笔,以心中的角度,重现当时的场景。正是这种有趣的二次解读,使他们记录现实的同时,也表达出了自己的感情,让我们现在观看起来好像剥开层层的外壳,才能发掘到内里曲径通幽的趣味。
画布上一道道皴裂的细密的纹路,色彩斑斓地堆积着的颜料,甚至是在一束束灯光照射下忽明忽暗闪烁着的金色画框,整个氛围让人仿佛置身18世纪,我可以清楚地看到那时候的画家们,匍匐在画架前借着微弱的烛火,全神贯注地挥洒着手中的画笔,挥洒着胸中的逸气。
我可以清楚地看到,透过那副小小的速写映射出巴特西大桥的雄伟。 我可以清楚地看到,自由而雄伟的气息,对战斗的信心。 我可以清楚地看到,冬天温暖的夕阳,绵羊踏着瑞雪而来。
不是每个人都懂艺术,但每个人都一定能感知艺术,能被那份美丽所打动。无论是灿烂的抑或黯淡的,庄重的抑或俏皮的,幸福的抑或悲恸的,完满的抑或残缺的,真实的抑或扭曲的,各色画面都拥有属于它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