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是个啥?】杰克他有个南瓜灯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何布(ID:hebuhb) 【版权声明:本文系何布文化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等。】

万圣节又到了!
虽然这并不是一个中国传统节日,但和几乎所有传入国内的西方节日一样,万圣节也成为了广大国人的购物节情人节狂欢节。

国人为什么要过这一节日呢?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众多老专家感叹的“传统节日不好好过,却在过西洋节日”到底为什么没有道理呢?
在文章的结尾,小布会说出自己的看法。

在理直气壮地反驳“主流观点”之前,小布先给大家讲讲万圣节的故事。

首先,真正的万圣节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宗教节日。“圣”即圣徒的意思。
关于万圣节由来的说法有很多,认可度比较高的是欧洲的基督教会在2000多年前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日”。

那时候,愚昧又可爱的欧洲人民相信逝者的亡魂会在夏日结束的这一天故地重游。
是不是有种《寻梦环游记》的感觉?

但与拥抱亡灵的墨西哥人不同,欧洲人觉得这些亡魂会借活人的肉体再生。
怎么突然有种《逃出绝命镇》的感觉?

欧洲人害怕自己的肉体被夺走,于是便在这天熄灭炉火烛光,不让亡灵们看见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各路妖魔鬼怪,试图把亡灵们吓跑。

而关于万圣节的专属皮肤——南瓜灯,则又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爱尔兰有一个人,叫做杰克。

他在生前为人非常吝啬,经常喝酒喝断片,关键还常常得罪人,因此死后不能进入天堂。
那他就要下地狱咯?
偏偏,他在生前不止得罪了人,还捉弄并嘲讽了魔鬼。
于是他也下不了地狱了。
上不了天堂,又下不了地狱,他能咋的呢?
只能留在人间了。(仿佛找到了不下地狱的方法!)

前文说过,在这一天,哪儿哪儿都黑灯瞎火的,怎么找到回家的路呢?
于是,杰克从魔鬼那拿了块炭,放在一个雕空的大萝卜里面。
这就是为什么,南瓜灯的英文名叫“Jack-O-Lantern”。

那么问题来了,这不是大萝卜吗?怎么变成南瓜了呢?
爱尔兰人登录美国后,发现南瓜更好找,又更好雕,个儿还大,翻译成中文还好听,于是就改良了一下,把萝卜灯变成了南瓜灯。

从万圣节的由来和各种习俗的目的来看,它跟我们的中元节还是有一些相似之处的。
但英语世界的人能把这样的节日过得如此多姿多彩,还衍生出了不少影视作品和文化产品,也是非常令人佩服。

话说回来,为什么小布会认为“年轻人不好好过传统节日,却在过西洋节日”这种观点或担忧是毫无道理的呢?
万圣节,和大部分传入中国的西洋节日一样,都是西方宗教节日,大部分中国人都是过个乐呵。

换句话说,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万圣节、圣诞节之类的西洋节日,只是“有趣的日子”,而不像清明节、端午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一样,是“值得纪念的日子”。
西洋节日在中国的一切仪式感,都是商家的噱头,或是“有趣”的象征,这威胁不到传统节日的地位。

你不信啊?
“不重视传统节日”这口号,喊了多少年了,春运的人数少了吗?憧憬过年的小孩少了吗?传统节日里中国人家庭的仪式感少了吗?
有些文化,传承了五千多年,我们竟然这么没有自信?

西洋节日,同时是一个契机,给了在生活中忙碌奔波的人一个停下来喘息的借口,一个休整和放松的理由。
在这种问题上上纲上线,未免太过扫兴,太过被刻板印象所控制了。
试问,中国人会把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国庆节中的文化内涵当作玩乐吗?这些节日在国人心中才是真正的节日。
西洋节日?无非一道生活的甜点罢了。就像在生活中偶尔吃吃西餐,也是可取的吧?

更何况,西洋节日中能广为传播的文化,大部分是世界性的优质文化,多看,多感受,对每一个人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视野都有好处。
在传播传统节日,创造能让全年龄段的人接受的仪式感这方面,我们也确实该向西方学习。
所以,万圣节,要玩就好好玩。体验个小节日而已,过年你还是会回家的。
—————————
文章中出现的部分艺术文化作品:
《寻梦环游记》(电影)莫利纳 导演作品
《逃出绝命镇》(电影)布莱恩·皮尔 导演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