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1日
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的反映和艺术创造的产物。因此,艺术创作从主客体两方面来看,都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从创作客体来讲,社会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艺术创作不能离开客观社会生活;从创作主体来讲,艺术家总是属于一定时代、民族和阶级,艺术创作归根结底受着一定社会生活方式的制约,也与艺术家本人的生活实践与经历密不可分。显然,从这两方面来讲,艺术家在从事艺术创作时,都与社会生活有着不可分割联系。
一方面,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因而,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与体验就显得十分重要。历代艺术家们在这方面都有着许多深切的感受和体会。如唐代画家张璪有一句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强调画家要向大自然学习,这也是对于绘画主客体关系的一个精辟独到的概括。(此处可概括李成的“图真”艺术思想)。清代绘画大师石涛也有一句名言,叫做“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本人正是数十年游遍祖国山山水水,把客观的山川景物通过主观的的感受和理解熔铸为独具特色的山水画。如果石涛不是一生游遍天下名山大川,就不可能在自己的画中如此创造性地把握大自然的神韵和律动,他也不可能成为承前启后的一代绘画大师。
艺术家本人作为创作主体,总是属于一定的民族和时代,他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仅需要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素材和灵感,而且要对社会生活作出判断和评价,自觉或不自觉地表明自己的倾向和态度,从主观方面也折射和体现出社会生活的影响。艺术作品并不是社会生活的简单再现,从生活到艺术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艺术家总是要把自己的情感、思想、愿望、理想融铸到艺术形象中。艺术既是再现又是表现。但是,艺术家的这种主观表现,同样是以艺术家所处的社会生活实践为依据的。艺术世界中的人物形象和诗情画意,都是艺术家人生阅历的结晶。(举一个李唐的例证)。
社会生活对于创作主体的艺术家来讲,不仅影响到他的感情、思想、愿望、理想,甚至还可以推动艺术家提高技巧,通过广泛地、自觉地、创造性地深入生活,进而超越生活,超越传统,自成一家。宋代著名的北派山水画大师范宽,最初是学习荆浩、李成等人的画法,他后来领悟到只有面向生活,才能突破前人,开创自己的艺术道路。于是,他只身一人来到人烟稀少的太华山和终南山居住,长年累月观察自然景色的变化,在清贫艰苦的野外生活中神与物游,生活不仅使范宽对社会、对人生、对山水有了新的发现,形成自己独特的山水画风格,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范宽的画迹现仅存四幅,均为成就极高的稀世珍宝,除《临流独坐图》、《雪山萧寺图》和《雪景寒林图》外,最能体现代表其艺术风格特色的是著名的《溪山行旅图》。后面写画面的艺术特点(包括构图、技法、画中景)。试想,如果画家本人没有亲身经历秦陇山区,露宿山林村野之间,饱尝行旅之苦,绝不能将这幅画画得如此气韵生动,令观者犹如身临其境,神游心赏。
可见,一方面,社会生活作为艺术创作客体,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另一方面,社会生活又对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创作风格产生了深刻影响。可以说,艺术家们都与社会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