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佛阅读笔记之一:关于《学生的妻子》
卡佛阅读笔记之一:关于《学生的妻子》
邓波
2010年4月16日星期五12:04:36
昨天读卡佛,只舍得读一篇,甚至也不能,只读了一篇的三分之一,起初我以为是一半。因为电脑死机,死得很厉害,夜又已经很深。
今天继续。读完仍是喜欢得不得了。只是至今内心仍有一个悬而未决的疑问:题目为什么是《学生的妻子》?
于是发电邮给小说的译者本人,那个小二,即汤伟老师:
这几天一直在着魔一般地读您译的卡佛,加入豆瓣也是源于喜欢卡佛。您翻译的卡佛的小说,几乎每篇都喜欢,昨天读到《学生的妻子》这篇,也是喜欢得不得了。只是有个问题感到费解,文中似乎并没有提到学生,何来学生的妻子?这个标题到底是怎么来的?又有什么不一样的意味呢?
冒昧搅扰,烦请汤老师百忙之中能够予以指点。
希望他会回复。
他在给她念里尔克,一个他崇拜的诗人的诗,她却枕着他的枕头睡着了。他喜欢大声朗诵,念得非常好——声音饱满自信,时而低沉忧郁,时而高昂激越。除了伸手去床头柜上取烟时停顿一下外,他的眼睛一刻也没离开过诗集。这个浑厚的声音把她送进了梦乡,那里有从围着城墙的城市驶出的大篷车和穿袍子的蓄须男子。她听了几分钟,就闭上眼睛睡着了。
这就是那篇小说的开头。和卡佛的很多小说一样,开头总是令我难忘,忍不住反复记诵,反复揣摩。
“他在给她念里尔克,一个他崇拜的诗人的诗,她却枕着他的枕头睡着了。”
他在给她念里尔克的诗,她,却枕着他的枕头睡着了。而里尔克,是他崇拜的诗人。这样的开头,时间,地点,人物,调子,全都有了。又美又温暖,是我向往的那种,虽然笼罩着某种若隐若隐的隔膜。
我想像着他的姿势,以及她的样子。他半坐着,靠在床头,床头灯散发出柔和的橙光,他在读,时而温和,时而充满感情,读得那么投入。她枕着的,似乎不是他的枕头,而是他的双腿,她躺在他的怀里,脸蛋和头发不时蹭着他温暖的胸脯。
他在给她念里尔克,他在给她,念里尔克。
这幅夜读的画面,未必是小说里的,它在我的脑中。让我想到朗读者,不过没有那么悲凉和缠绕。想到这是一对多么幸福的夫妻。这俗世生活中极难看到的画面,至少不属于你,也不属于我。
我喜欢这样的调子。
过去让她怀恋,未来让她忧虑。
而他,则已淡漠,想要忘记那有些青涩的岁月。他对现在也提不起兴趣。
他读的时候她睡着,还做了一个梦,一个让她反复回想的梦,有点可怕的梦。他想睡的时候,她则睡意全无,喊饿,喊胳膊疼腿疼。一会儿让他去给她弄三明治,一会儿让他给她做全身按摩。她还想要他倾听,她还想要他回应。而他则疲于应付,有些困倦,也可能是厌倦。
也许她并不是真的饿了,也许她并不是真的全身疼痛。她只是想让他的注意力集中于她。她只是想在这一刻,与他有更深的联结。
这就是他们的生活。这样的一个夜晚,意味无穷的夜晚。
她睡不着,无论怎么努力都不行。她起来走动,到厨房里,有些焦躁。这时候,我真不知道故事会朝哪个方向发展,我有点担心,她会不会去厨房拿刀自杀,或者在客厅上吊。没有。还好,没有。故事没有往这个方向发展。天快亮的时候,她推门而出,看着外面有点让人迷茫的风景。
故事的结尾是:
她穿过幽暗的寓所回到卧室。他在床中央躺着,被子缠在肩膀处,头的一半压在枕头下面。沉睡中的他显得绝望,紧咬牙关,胳膊直挺挺地伸过她这边的床。在她的注视下,房间变得非常明亮,床单在她眼前越来越白。
她湿了湿嘴唇,发出了一点粘滞的声音,跪了下来。她伸出手摊在床上。
“上帝啊,”她说。“上帝,你会帮助我们吗,上帝啊?”她说。
生活还在继续。还会有无数个来日。虽然仍然会有许多的烦难,也许还会有无数个辗转难眠的夜晚接踵而至,但还有孩子,还有诗,还有温情,还有有些隔膜、谁也帮不了谁的彼此。
看来,卡佛并不想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其惨烈的故事,他还不想让自己、让读者彻底地绝望。他只让我们触到了生活那根有点儿扎人的须。
只是我仍然不解:题目为什么是《学生的妻子》?
附:上午11点54发去的问题,下午2点02分,就接到了汤伟老师的回复。既温暖,又感动。再次体会到互联阅读的好处。
小二说:
根据我对卡佛生平的了解,小说里的男主角在上大学,这是卡佛的亲身经历。他很早结婚,然后一边打点临工,一边上学。
邓波
2010年4月16日星期五12:04:36
昨天读卡佛,只舍得读一篇,甚至也不能,只读了一篇的三分之一,起初我以为是一半。因为电脑死机,死得很厉害,夜又已经很深。
今天继续。读完仍是喜欢得不得了。只是至今内心仍有一个悬而未决的疑问:题目为什么是《学生的妻子》?
于是发电邮给小说的译者本人,那个小二,即汤伟老师:
这几天一直在着魔一般地读您译的卡佛,加入豆瓣也是源于喜欢卡佛。您翻译的卡佛的小说,几乎每篇都喜欢,昨天读到《学生的妻子》这篇,也是喜欢得不得了。只是有个问题感到费解,文中似乎并没有提到学生,何来学生的妻子?这个标题到底是怎么来的?又有什么不一样的意味呢?
冒昧搅扰,烦请汤老师百忙之中能够予以指点。
希望他会回复。
他在给她念里尔克,一个他崇拜的诗人的诗,她却枕着他的枕头睡着了。他喜欢大声朗诵,念得非常好——声音饱满自信,时而低沉忧郁,时而高昂激越。除了伸手去床头柜上取烟时停顿一下外,他的眼睛一刻也没离开过诗集。这个浑厚的声音把她送进了梦乡,那里有从围着城墙的城市驶出的大篷车和穿袍子的蓄须男子。她听了几分钟,就闭上眼睛睡着了。
这就是那篇小说的开头。和卡佛的很多小说一样,开头总是令我难忘,忍不住反复记诵,反复揣摩。
“他在给她念里尔克,一个他崇拜的诗人的诗,她却枕着他的枕头睡着了。”
他在给她念里尔克的诗,她,却枕着他的枕头睡着了。而里尔克,是他崇拜的诗人。这样的开头,时间,地点,人物,调子,全都有了。又美又温暖,是我向往的那种,虽然笼罩着某种若隐若隐的隔膜。
我想像着他的姿势,以及她的样子。他半坐着,靠在床头,床头灯散发出柔和的橙光,他在读,时而温和,时而充满感情,读得那么投入。她枕着的,似乎不是他的枕头,而是他的双腿,她躺在他的怀里,脸蛋和头发不时蹭着他温暖的胸脯。
他在给她念里尔克,他在给她,念里尔克。
这幅夜读的画面,未必是小说里的,它在我的脑中。让我想到朗读者,不过没有那么悲凉和缠绕。想到这是一对多么幸福的夫妻。这俗世生活中极难看到的画面,至少不属于你,也不属于我。
我喜欢这样的调子。
过去让她怀恋,未来让她忧虑。
而他,则已淡漠,想要忘记那有些青涩的岁月。他对现在也提不起兴趣。
他读的时候她睡着,还做了一个梦,一个让她反复回想的梦,有点可怕的梦。他想睡的时候,她则睡意全无,喊饿,喊胳膊疼腿疼。一会儿让他去给她弄三明治,一会儿让他给她做全身按摩。她还想要他倾听,她还想要他回应。而他则疲于应付,有些困倦,也可能是厌倦。
也许她并不是真的饿了,也许她并不是真的全身疼痛。她只是想让他的注意力集中于她。她只是想在这一刻,与他有更深的联结。
这就是他们的生活。这样的一个夜晚,意味无穷的夜晚。
她睡不着,无论怎么努力都不行。她起来走动,到厨房里,有些焦躁。这时候,我真不知道故事会朝哪个方向发展,我有点担心,她会不会去厨房拿刀自杀,或者在客厅上吊。没有。还好,没有。故事没有往这个方向发展。天快亮的时候,她推门而出,看着外面有点让人迷茫的风景。
故事的结尾是:
她穿过幽暗的寓所回到卧室。他在床中央躺着,被子缠在肩膀处,头的一半压在枕头下面。沉睡中的他显得绝望,紧咬牙关,胳膊直挺挺地伸过她这边的床。在她的注视下,房间变得非常明亮,床单在她眼前越来越白。
她湿了湿嘴唇,发出了一点粘滞的声音,跪了下来。她伸出手摊在床上。
“上帝啊,”她说。“上帝,你会帮助我们吗,上帝啊?”她说。
生活还在继续。还会有无数个来日。虽然仍然会有许多的烦难,也许还会有无数个辗转难眠的夜晚接踵而至,但还有孩子,还有诗,还有温情,还有有些隔膜、谁也帮不了谁的彼此。
看来,卡佛并不想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其惨烈的故事,他还不想让自己、让读者彻底地绝望。他只让我们触到了生活那根有点儿扎人的须。
只是我仍然不解:题目为什么是《学生的妻子》?
附:上午11点54发去的问题,下午2点02分,就接到了汤伟老师的回复。既温暖,又感动。再次体会到互联阅读的好处。
小二说:
根据我对卡佛生平的了解,小说里的男主角在上大学,这是卡佛的亲身经历。他很早结婚,然后一边打点临工,一边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