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带走了一整片江湖
冷静了一晚上,决定写一些关于金庸,关于自己的文字。 他走了,才蓦然惊觉自己人生的底色是他一手铺就, 少年时读的书,喜欢的人,大多会伴随一生,回过头来看,他们已成了月亮树,琉璃盏和家乡菜。
一, 我爸是古典文学爱好者,小时候的记忆里总有夏天的晚上两人蹲在路边等一份炒冰,他给我讲草船借箭的故事。
小城里地标建筑旁边就是三层楼的新华书店,一二层卖书,三楼是借阅室,没什么人来的,看管一点也不严,都不记得办借阅证没有就进去看书了。金庸的书摆了满满一柜,缺东少西,破旧的很,嗯,老版三联。旁边也有古龙全套,比较整齐,但也很破旧。至于梁羽生还有别的,旧是旧,但看起来像没人摸过一样平整,而且非常齐全。哦,还有全套琼瑶小说,当时远观书皮,发现看过大部分同名电视剧。小学五年级,刘亦菲版《神雕侠侣》热播,她是我心中的小龙女,再看到许多人的白月光李若彤,我会觉得美则美矣,但终究不是斯人。 记不清楚拿起来的第一套书是什么,金书除了短篇,基本四本起步,小小年纪的我居然没觉得有多么大部头,放了四本在手边,翻开第一页开始看,到了借阅室关门的时间就恋恋不舍的回家,把书放回去,第二天赶紧跑过来看剩下的。我爸不会禁止我看金庸,我妈压根不知道金庸是谁,但我居然从没想过把书带回家去看,纳了闷了。
小时候的时间好像很多,一套接着一套的,小升初之前,七七八八看完了。
二, 看《射雕英雄传》是很不耐烦的,老一辈人占的篇幅也太大了,翻了好久才看到郭靖长大,黄蓉出场。看《神雕侠侣》是愤恨的,有很多不想看到的情节,小龙女被强奸,郭芙用银针射小龙女,小龙女跳崖,暗骂金庸太狠心,还看哭过。看《笑傲江湖》最无语,有一册整本书消失就不说了(后来是表哥随手在网上找了电子版给我看),好歹留了非常大的空间让我想象冲哥是怎么看到真正的盈盈的,一句“江湖风波恶,请多多保重”记了好多年,第一册林平之出场那几章全都被人用刀子划的残破不堪,导致我长大以后重新找来看才明白小林子的凄苦身世。看《天龙八部》感觉很难以承受,那么多人那么多感情,我幼小的心灵忙着同情这个同情那个,都快忙不过来了。看《倚天屠龙记》比较平静,赵敏就是贾静雯呗,毫无疑问站官配。看《鹿鼎记》有点崩溃,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在认真捋韦小宝几个老婆的名字和来历,顺便再捋一捋段正淳的老婆。《书剑恩仇录》倒是比较晚才看,经过我爸的指点,感受到了金庸写第一部作品时候的讲究,以及对乾隆的厌恶,另外那时候没有大猪蹄子的说法,但是骂了很久陈家洛。
再后面一些短篇也各有各的故事,《连城诀》我明明看过,但长大后完全不记得砌墙和人淡如菊的情节,别人提到却又知道自己看过,估计是大脑启动了自我保护机制。《鸳鸯刀》是真好看啊,轻松写意的江湖,谚语太多只想拿小本子记下来。当年引起超大范围讨论的《雪山飞狐》《飞狐外传》我看着觉得平平,也没觉得程灵素惨,也没觉得袁紫衣婊。《越女剑》新解西子捧心,当时是祝愿范蠡和她在一起的。《碧血剑》就很喜欢何铁手啊,我爸说碧血剑后面有关于袁崇焕的传记很不错,小时候看完了也没记得。《白马啸西风》就只记得名字,那句很出名的我不喜欢当时看来也没多大印象。 小时候确实也不懂什么,只看情节,给主角配上喜欢演员的脸,大家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学武功,行侠仗义,那个江湖,让我心驰神往。
三,
下午看完晚上就和我爸讨论,他会聊他当时看金庸的故事,我还记得当时他说,武侠是成年人的童话。他小时候身体很不好,常年卧病,看金庸小说消遣,然后一发不可收拾。他看的是连载版,《射雕》里还有秦南琴,不过当年只有盗版可看,周芷若有时候叫周若若,情节也颠三倒四,即便这样也强撑着看下来了。他给我讲很多事,包括金庸的小八卦,金庸的书有多么火爆,金庸一块钱把版权卖给了央视。还说和朋友玩《金庸群侠传》,一直猜不出华山论剑的日期,连大年初一都试过了。他还说了香港四大才子,表示看过很多倪匡,炫耀自己看书速度很快,并点评说倪匡也不错啊,产量很高,想象力也丰富。
我爸最喜欢《射雕英雄传》,他说那是很纯粹的很规矩的武侠小说,就是少年成长为大侠的故事。他说当年江南七怪一出场,惊为天人啊,然后丘处机又出场,哇,比江南七怪还厉害啊,再然后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你方唱罢我登场,嘴就合不拢了。 那些和我爸一边泡脚一边畅谈金庸小说的日子从不曾模糊过,包括那些饭后散步。当时只道是寻常,长大后才知道少有家庭像我家一样氛围这么宽松的,长大后才知道和自己父母辈喜欢一样的东西也是很难的。
四,
后来我也看很多东西,初高中在课业间隙不可免俗的看郭敬明、顾漫、匪我思存、江南,也会看《小王子》《好兵帅克》《三个火枪手》等等。上了大学更加放纵,阿西莫夫、马尔克斯、高晓松、梁文道来者不拒,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我也很喜欢。
我以为我的口味变多元了,金庸小说已经成为过去,不再唯一。它就是我一个炫耀的资本了,人生传记中一个几页就能说完的章节了。
我一直这么想的,直到昨天。
发觉他带走了整片江湖,那些过往变成了触碰不到的庞大存在,包容后来者但对自己的领地也寸步不让,那些侠肝义胆仗剑走天涯的豪气连同大男子主义和家国情怀一起成就了如今的三观。长大之后慢慢女权了,个人主义了,分析家国同构了,和一部分自己分崩离析了,但现在得到的,依然是被它筛选过滤之后的。 小时候没听过学校教的正义邪恶,但早已模糊认识了复杂的人性;青春少女时有一些对爱情的向往,必须是“两情相悦,贵乎自然”;梦想的生活是行侠仗义,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希望自己活成冲哥的样子,不拘小节,守住大原则;长大了成熟了,从金书背后品出了更多滋味,看政治看权谋回望他的时代,再感叹一番。
五,
大学之后熟练上网,看了相当数量的关于金庸小说的文章。跨书比武贴一般撕的最惨烈,连扫地僧都被挑出来一堆毛病。不过“张无忌爱周芷若还是爱赵敏”“令狐冲到底是爱任盈盈还是小师妹”这两大公案也不遑多让。还有搞考证的,说黄衣女子是郭芙的女儿,这我坚决不同意。 很热闹,你看,这是你的江湖,它从来不是一潭死水,那么多武林同好都在呢。也没有一个固定的网站之类的,随便一个帖子都能炸出来成千上万人,很安心的感觉,这是金庸江湖的共同体吧。
也读古龙,怎么不读,身为侠者要包容,连《白发魔女传》我都读完了一整套。我老师最喜欢楚留香,觉得他潇洒不羁,我也很想喝香帅冰在海里的葡萄酒,但陆小凤还是更可爱一点。后来桐桐推荐我读《欢乐英雄》,男神就在郭大路和陆小凤之间摇摆。 古龙的江湖是纯而又纯的乌托邦,你一看书就知道世界上没有这个地方,来无影去无踪的,没有历史脉络可挖掘,没有线索可yy,看完了,很开心,没有了。但我一直相信金庸来着,因为他们从历史中来,条约真是韦小宝签的啊,乾隆逛妓院就该像书里写的那么声势浩大吧,屋上金钩铁掌。
很喜欢六神磊磊,他借金庸讽时事,当然也借金庸推广告,口头禅“我的业主是读金庸”。昨晚等着他发文章,《我再也没有后台了》,他说,你的每个时期我都无缘参与,他问,我是你的传人嘛。另一位匪我思存,初高中都看她的小言,昨晚发了《少年子弟江湖老》,但是她说
现在的孩子,已经不看他们啦。是真的不看,因为有一次校园活动我提到金庸,十几岁的学生们都说没看过金庸,极少数人说就看了一两部。我问他们那你们都看什么,他们说看唐家三少。
当时还在笑,说这真是最好的时代,整个天下仿佛都是熟人们的。
写到这里,泪水突然掉落键盘。少年子弟江湖老,红颜少女的鬓边,也有了白发。
原来是这样么,已经是这样了么。我以为一代一代都是同样的启蒙者,以为那些侠义情怀都有类似的传承路径,原来根本不是,早就断了。 大师走了,把江湖也带走了,剩下的我们继续嗑一点江湖残片,保留江湖的些微回忆,等到我们走了呢,连这片记忆都没有了,害怕。 基友发朋友圈,九零后熟悉的人都在一个个离去,就像做好了交接仪式一样,他们把世界递到我们手上。